《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稱\"新課標”強調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從知識傳授走向能力培養、從單一學科走向跨學科融合,建構綜合素養型課程。這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充分挖掘知識點的內在邏輯并進行鏈接,利用資源巧妙融合多學科知識,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樣的模式形成結構化的教學體系。
一、“鏈接·融合·創新\"結構化教學內涵要義
“鏈接·融合·創新\"結構化教學是一種以系統性思維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模式,旨在通過知識、方法、資源的有機整合,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教學框架,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與綜合能力的發展。該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情景認知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通過結構化設計實現從碎片化學習向系統化認知的轉變,推動教學范式從知識傳遞轉向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鏈接\"拓寬學習領域
“鏈接”幫助學生拓寬語言實踐活動的學習領域,鏈接知識之間緊密內在的聯系。設計跨學科學習任務活動,實現從語文跨向其他學科,從課堂跨向課外,從校內跨向校外,如同鏈條一般將課內外知識串聯起來,使知識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個層次分明、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
(二)“融合\"聚焦探究能力
“融合”聚焦語文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通過內在邏輯關聯的實踐活動,教師將不同學科巧妙融合,打破學科邊界壁壘,培養學生學習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科有機融合,使學生能力發展的路徑得到拓展,逐漸成為成熟的自主學習者
(三)“創新\"發掘育人價值
“創新”使學生有機會經歷更多真實而又有意義的話題或實踐活動,更容易感受到語文在真實生活中的價值,提升其創造力,形成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的閉環。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展示創新技能的舞臺,充分發掘育人價值,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二、“鏈接·融合·創新\"結構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基于以上對“鏈接·融合·創新\"結構化教學概念內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三者相互作用、協同發展,才能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筆者以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鏈接\"點”,凸顯學科本位
實施大單元結構化教學時,教師研讀教材既要著眼于本單元的語文知識點,也要有大語文觀的意識,關聯單元要素與核心素養能力,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構建語文知識結構網絡,立足學科本位,有效促進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1.把握關鍵點,明確方向
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外國名著單元,單元要素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節交流感受。學習寫作品梗概”。圍繞單元要素,本單元一共編排了三篇長課文?!遏敒I遜漂流記》是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之一,是西方文學冒險小說的經典之作,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以梗概 + 節選的形式組成,其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厄T鵝旅行記》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作家塞爾瑪所撰寫的文學佳作,學生在閱讀中不僅能看到尼爾斯的成長巨變,還能領略到瑞典的美麗風光;《湯姆·索亞歷險記》則由美國文學巨匠馬克·吐溫所寫,塑造了一個具有冒險精神、充滿好奇心的湯姆形象。課文節選部分先悲后喜,充滿了戲劇沖突效果??谡Z交際\"同讀一本書\"要求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話題,針對某本書展開深入交流。習作“寫作品梗概\"從學生近期閱讀的整本書中挑選出高爾基的《童年》,讓學生以梗概的形式,用簡練的語言介紹這本書。本單元的三篇課文雖然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所接觸到的篇幅較長的文章,但仍然阻擋不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熱情。學生已經習得閱讀長文的方法,因此閱讀上不存在困難。那么,學習本單元的關鍵知識點在哪里?借助課后助學系統,就可以明晰編者的意圖(見表1)。
通過表格的梳理,教師可以厘清單元任務以及培養學生哪些能力,探尋適當的訓練點,以語言文字運用為核心,使學生的關鍵能力能夠得以提升。本單元要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是:邏輯思維能力,即概括歸納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即能夠根據故事情節、關鍵詞句有理有據地從多元、立體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2.找準關聯點,培養能力
本單元從學習任務群來劃分屬于“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新課標在“學業質量標準\"中提出整本書閱讀時,要求學生能熟練運用圈點、勾畫、批注等多種方法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并主動與他人分享。其載體是語言文字,與核心素養中的審美創造進行對接,指向學生的審美,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感受形象,獲得審美體驗,進而激發學生整本書閱讀興趣。從教學內容視角來看,教師應拓寬學習領域,與其他學科教學資源進行關聯整合,在學生徜徉閱讀世界文學作品的同時,對外國文學名著有更多元化的了解。
心理健康:節選中魯濱遜利用表格把好處與壞處進行對照,客觀、理性地分析情況,明晰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這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聯,引導學生面對挫折或困難時要辯證性地思考,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去解決。
表1
科學:魯濱遜荒島求生,獲取淡水,涉及了蒸餾的原理;在島上種植稻谷和小麥等農作物,需要土壤耕種、灌溉等科學常識;通過觀察天空和氣象的變化來預測天氣和海水的潮汐變化。
地理:《騎鵝旅行記》中,尼爾斯見證了瑞典多樣的地形地貌。如“大海中的白銀”中的波羅的海,“鶴之舞表演大會\"中的庫拉山,為讀者展現了瑞典北部的自然風光。
美術:制作圖書角梗概書簽、湯姆冒險地圖的繪制、湯姆的朋友圈動態設計。
由此可見,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可以與多學科教學資源進行關聯和整合,在跨學科融合中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
3.聚焦突破點,發展能力
聚焦突破點強調的是突破固有模式,不能僅僅從淺層面上給人物形象貼標簽,而是要設計具有挑戰性的話題或任務,引導學生深人地探究,推動能力從量變到質變的躍升。
(1)深挖主題,從表層到內核。引導學生從情節、人物等表層內容,逐步挖掘作品的核心主題,如《魯濱遜漂流記》中的“生存與希望”,《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自由與規則”;或針對書中情節,如湯姆目睹兇殺案卻隱瞞真相,分組辯論沉默是否等同于包庇。
(2)人物評價,從單一到多元,打破“好人壞人”的簡單二元對立,分析人物的復雜性(如魯濱遜的堅韌與殖民者心態、湯姆的頑皮與勇敢的矛盾心態)。
(3)跨文本比較,從孤立到關聯。將本單元作品與其他名著(如《格列佛游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對比,說說冒險小說為主題的風格或人物的共通點。
(二)融合\"徑”,促進深度整合
明確單元結構化序列編排特點、學習任務、課程內容以及所要發展能力后,教師要科學設計語文實踐活動的實施路徑。在主題情境中開展文學閱讀和創意表達活動,讓學生在深度的體驗中提高核心素養。
1.創設情境,統領學習
合理巧妙的情境任務設計,是引領學生走進外國文學名著的有效路徑。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能夠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激發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借助梗概了解內容,交流感受并學寫梗概。學生在讀梗概、品梗概、寫梗概的過程中對閱讀整本書的外國名著產生興趣。因此設計如下的情境任務:
親愛的同學們,學校新建的圖書館開辟了“一書一世界,一角一同天\"的欄目,向同學們征集中外名著梗概書簽活動,要求用簡潔精練的文字,為你最愛的名著寫下濃縮的精華,讓更多的同學領略閱讀的魅力。要求梗概內容字數控制在200字以內,語言精練、邏輯清晰,書簽設計富有創意。希望同學們踴躍報名參加,期待能夠在圖書館里與你的作品相遇。
2.整合資源,建構活動(見表2)
表2
學寫梗概是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面對幾十萬字的大部頭小說,如何高度凝練地對其進行概括呢?教師要充分利用文本,立足學情,以文本為范例進行整合。首先把習作任務進行前置,讓學生明確單元習作要求,學情前測,了解學生存在哪些困難,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其次以習作作為主線任務貫穿整個單元,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利用文本為學生解決困難。如教學《魯濱遜漂流記》梗概與整本書中目錄進行一一對照,分清內容的主次,明確次要內容要簡潔,主要內容不遺漏,細節要刪改,明確梗概寫作要領,即簡練、篇幅短、無細節和有順序。《騎鵝旅行記(節選)》引導學生抓住尼爾斯變成小狐仙后發生的變化與動物們的表現,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關注結構是否完整,在小組內嘗試練說?!稖贰に鱽啔v險記(節選)》中引導學生關注語意是否連貫清楚,運用刪改連的方法讓情節前后連貫,再嘗試練寫。閱讀《騎鵝旅行記》中“鶴之舞表演大會”“大海中的白銀”
的故事,分析尼爾斯人物形象特點后,再運用“準一全一簡\"的方法寫作品梗概。最后再共同為班級閱讀書目《格列佛游記》寫梗概,制作書簽。筆者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課內外資源,化難為易,通過一課一得的形式讓學生學會寫梗概。
3.問題驅動,深度思考
整本書閱讀不僅要關注主要內容,還要關注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設計驅動性問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使其積累經驗,發展能力,形成素養。
三篇課文的主題都與冒險、成長與自我發現密切相關。這些故事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展現了他們面對挑戰時的勇氣、智慧與成長,因此可以設計驅動性問題:冒險經歷如何幫助主人公成長,并讓他們重新認識自我與世界?
生: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生存冒險讓他學會了獨立與堅韌,重新認識了生活的意義。
生:湯姆通過冒險展現了勇氣與智慧,同時也發現了友誼與責任的重要性。
生:尼爾斯在旅行中經歷了種種冒險,逐漸從頑皮的孩子成長為有責任感的人。
(三)創新\"法”,發揮育人優勢
1.成果展示,多樣化
(1)角色扮演秀
學生分組選擇名著中的經典角色進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現。通過短劇表演,教師鼓勵學生改編劇情,加深對人物和情節的理解,培養表達能力。
(2)荒島地圖繪制與講解
學生根據書中情節繪制荒島求生地圖,在地圖上標注關鍵事件,并口頭講解。也可以結合地理知識,探索現實世界中的對應地點。
(3)名著人物訪談
學生扮演名著中的角色,接受其他學生的采訪,回答關于故事情節、人物心理等問題。
(4)名著創意書簽設計
可以結合手繪、拼貼或數字設計,培養藝術設計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教師設計貫穿單元始終的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人理解名著內容,還能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創意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通過文學、藝術、科學和團隊合作的結合,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升核心素養能力,感受經典名著的魅力。
2.評價量規,靈活化
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的評價要求從興趣、方法、理解、思維、表達、積累等多個維度展開,旨在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閱讀習慣的養成。教師在設計評價量表(見表3)時,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提升其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學評一體化任務評價,是診斷和反饋學習任務成效和等級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注重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確保教學目標與任務一致,這樣才能提質增效。
表3“名著梗概創意書簽\"活動評價表
綜上,在“鏈接·融合·創新\"結構化課堂教學中,多種要素協同發力,相互作用,能夠綜合提升學習效率和質量。從知識掌握到能力培養,再到素養提升,多方面、立體化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展,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東橋鎮中心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