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術教育的方式與方法也在不斷革新,以適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美術教學也不再僅僅局限于技藝的傳授,而是更多地承載著以美育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小學二年級美術課程“假如我是巨人”,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想象力,為美術教學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實踐案例,讓教師得以窺見美術教學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審美素養和創新能力方面的巨大潛力。因此,本文通過“假如我是巨人\"這一美術教學實踐,探討如何通過美術教學實現以美育德的目標。
一、深挖美術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文化背景下,每個時代獨有的元素都能轉化為德育的獨特資源。教師可結合美術教材中的教學主題,通過深入分析內容的背景、呈現方式及其深層含義,提煉出潛藏于課題中的德育素材,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與綜合素養。
以《假如我是巨人》為例,該作品與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一樣,深受小學生的喜愛,這些文學經典跨越國界,對中國乃至全球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小學美術教師來說,除了在教學過程中選取經典文學作品,還應注重發掘本地德育素材。以重慶地區為例,教師可將“紅巖精神”作為小學美術道德教育的素材,也是對歷史偉人的崇高致敬。
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回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夸父追日》《盤古開天地》等神話故事中的“巨人\"形象,以其非凡的力量彰顯著不屈不撓的精神。而《好心眼兒巨人》與《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則以現代視角詮釋了何為真正的勇敢與善良,樹立了正面的人物典范。藝術源于生活,現實世界中,那些默默奉獻的教師、無私奉獻的家庭成員以及勇敢擔當的醫護人員,同樣是我們身邊的“巨人”,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因此,我們將價值導向融人美育實踐,通過“以美育人”的路徑,將德育轉化為深沉的情感與堅定的信念滲透到學生價值觀念、言行舉止的培養中,實現德育與美育的深度融合與共同發展。
二、應用總分縱橫思想建構德育教學目標
以美育德理念強調將美學理念深深根植于人的心靈之中,以此實現內在美的升華。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運用總分縱橫的思想框架來構建德育與美育相結合的教學目標,主要分為縱向深化德育素養的培養與基于目標導向的分層次教育兩大維度。具體而言,這一框架包含兩個層次:從垂直角度設定的“理想追求一要素一需求”路徑,它根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深遠的教育意圖;而“一節一標\"模式則聚焦于教師的\"能力展現”與“服務育人\"理念,體現對個體成長的深切關懷與培養。這兩大層次相輔相成,共同塑造寓道德教育于美學培養中的課程目標體系,其中主體品格的美好理念與道德教育的潛在價值相互滲透,共同作用于課程教育的目標結構。
在教授“假如我是巨人\"這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身邊的榜樣中汲取力量,感悟責任與擔當,認識到平凡中的不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結合班級的具體情況采取相關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參與熱情,讓學生通過閱讀探尋“巨人\"特質,并將其映射到現實生活中具有相似品質的人身上,從而深化對世界的理解與認知。
情境導入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搭建起情感與生活之間的橋梁。師生角色互換的活動能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如“我是巨人\"的想象性練習,不僅能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與深度,還能促進其思維與美術表達能力的雙重提升。此外,“我是巨人”系列活動的實施能進一步豐富美育、審美教育的內容,使這些知識在實踐中得以深化與拓展,實現以美育德、以美啟智的教育目標。
三、以美育德教學設計實踐思路
(一)教材深度剖析
二年級美術下冊第9課“假如我是巨人\"靈感源自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經典之作《格列佛游記》,該課程巧妙地借由成人視角與小人國居民視角的轉換,揭示作品在尺度變換中所蘊含的深意。本課以道德教育為經,歷史大事為緯,不僅深入挖掘了國內外偉大人物的獨特個性,還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尋共通之處,感悟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領域的卓越風采。通過“大一小一局部一整體\"的對比手法,課程凸顯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此過程中,“美”與“德\"的教育被有機融合,心靈之美成為“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靈魂,貫穿整個教學活動。
(二)學情細致分析
小學二年級,正值孩童求知欲旺盛、創造力與好奇心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學生對偉人事跡充滿敬仰,積極參與討論如何成為偉大之人,如何行善積德。在動手操作階段,盡管動作尚顯稚嫩,但學生已能用簡潔線條勾勒出人物輪廓,通過撕、涂、抹等手法,將內心對巨人形象的感受與想象具象化,形成鮮明對比。在展示作品時,學生能展現出更為直觀的情感表達與自我認知。
(三)教學目標精確定位
1.通過對比分析,理解偉人之偉大與平凡人之不凡。借助故事情節,掌握偉人的外在特征與內在品質,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相似特質的人物,并運用分割與比例放大的對比手法,創設“假如我是巨人\"的情境體驗。
2.結合“我欲成為巨人\"的情境設定,從情感層面激發學生的助人意識,提問“我能為他人做什么”,通過自主學習、同伴互助、教師演示及師生交流等方式,讓學生掌握“大與小\"的對比分析法,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3.從情境素材中汲取靈感,讓學生感受偉大人物的崇高精神,認識到自身潛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助人為樂,我為眾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美德,成為小小巨人。
(四)精確把握教學重難點
本教學設計核心在于通過閱讀體驗,引導學生深人理解不同人生境遇,并從中提煉出偉大人物的性格特質。教學重點在于教授學生如何從宏觀到微觀,即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的視角轉換,以此增強他們的觀察力與理解力。教學難點則聚焦于運用尺寸對比和部分代替整體的技巧,營造一種“假如我是巨人”的奇幻氛圍。這一難點不僅考驗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還要求他們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美術技巧,將內心的巨人形象創造性地表達出來。
為了有效突破這一難點,教師需要做好充分準備,包括利用多媒體輔助工具展示相關圖片和視頻、提供繪畫材料。此外,教師還應準備一份詳細的學習指南,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探索。同時,教師要收集社會各行各業人物的照片,作為啟發學生思考現實與幻想之間聯系的素材。
對學生而言,他們需要自備彩色馬克筆和彩色紙張,以便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想象力,將“假如我是巨人\"的奇妙設想轉化為生動具體的美術作品。通過這樣的準備與實踐,學生不僅能夠在美術創作中提升技能,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德教育,實現以美育德的教學目標。
(五)教學實踐流程
1.情境導入與啟發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觀察彼此間的差異,以此作為切入點。教師播放《圓夢巨人》的宣傳片段,畫面中巨人步入尋常家庭的場景引發了學生的好奇。當片中巨人被問及外貌特征時,學生自然地用“高\"來形容,教師順勢板書“高”,并指出身高是直觀的印象之一。
接著,教師引入中國民間傳說,如《盤古開天地》《夸父追日》等,激發學生對古代英雄的好奇與向往。通過閱讀《好心眼兒巨人》和《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學生深刻體會到了“樂于助人”與“品德高尚”的重要性。教師板書“德”,強調美德的價值。
教師通過熟悉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煉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品位,并引導他們認識平凡人的不凡之處。
教師提問:“在生活中,是誰在關鍵時刻拯救大家?\"學生提到醫生、警察等職業。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平凡人的偉大之處,他們憑借才能與責任感,成為他人心中的巨人。隨后,大家討論家長、教師的守護與教導,強調平凡中的偉大。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重慶紅巖的偉人雕像、科技領域的杰出人物、體育界的英雄等,讓學生明白,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有值得尊敬與學習的偉人。
2.情景模擬與創意激發
教師讓學生起立,模擬巨人成長的過程,通過言語與動作表達成長后的感受,隨后,引導學生想象從巨人視角觀察到的世界,如橋梁、城市、街道等變得渺小。
教師提問:“作為巨人,你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么?\"學生紛紛提出幫助被困車輛、搭建人體橋梁緩解交通壓力、搬運洪水等創意解決方案。教師對學生的創意給予積極評價,鼓勵多樣化的思考方式。
教師進一步提問:“作為巨人,你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是什么?\"學生提出封住地震裂縫、攔截隕石等壯舉,教師肯定其勇敢與善良,同時強調每個人的力量雖小,但匯聚起來就能成為保護人類的強大力量。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模擬,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巨人的視角,結合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責任感。教師的適時表揚與鼓勵,能夠激勵學生追求更高的理想,增強他們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從而在美術創作中更好地體現美德與美的融合。)
3.合作探索與創意實踐
教師:許多人心中都藏著一位大英雄,渴望通過畫筆將其展現出來,以此表達內心的敬仰與愛。今天,老師想帶大家看看小朋友們眼中的“巨人”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力量的:巨人幫助小朋友跳過皮筋、巨人參與籃球賽、巨人暢游海洋。(多媒體設備展示相關圖片)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圖片中的“巨人”形象,提問:“你們認為,這些巨人形象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呢?\"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深化對巨人形象表現手法的理解。
學生1:那個巨人形象,通過夸張的體型對比,讓其他物體顯得渺小,從而突出巨人的偉岸。
教師:通過小組展示,同學們已經學會通過對比大小來直觀展現高度。那么,圖片中這種龐然大物的效果是如何被巧妙營造出來的呢?
學生2:通過將巨人的身體部分放大,與整體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營造震撼的視覺效果。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不同圖片,探討它們在表現手法上的差異,并作出小結:運用部分代替整體、換位思考等手法,可以讓“巨人\"形象更加獨特、生動、栩栩如生。其實,繪畫也是在講述故事,教師通過將巨人形象與整個世界進行對比,來展現其非凡之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以鑒賞作品為線索,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巨人”形象的表現形式,進一步理解局部與整體、整體與尺度之間的對比關系,探討如何更好地塑造巨人形象。)
隨后,教師創設“巨人邀請”情境:小朋友們,學校正在舉辦一場名為“我是巨人”的創意活動,大家按照小貼士一起參與進來吧!(展示活動指南)學生通過多次觀察和實踐,逐漸掌握了活動方法。
教師展示示范作品:利用自己的想象力,通過不同的創作手法,分別制作出獨特的“我是巨人”作品,并對比哪個作品最特別、最有創意、最富有表現力。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發揮自己的創意天賦。
最后,教師將學生的“我是巨人\"構思作品貼在教室墻上,邀請學生上臺講解自已的作品,并分享創作心得。隨著“我是巨人\"創作活動的展開,學生不僅領略了“巨人形象\"的風采,還在創作中體會到了“巨人傳奇”的魅力!
本環節的教學目標在于貫徹新課程改革以人為本的理念,將所學的實踐方法與情境活動有機結合,通過可視化的制作流程和清晰的示范操作,加深學生對創作手法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鼓勵他們大膽創新,為今后的美術創作實踐奠定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四、信息技術賦能德育美術教學新路徑
在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圖像、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在各學科教學中十分常見,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和資源。這些資源不僅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還能為美術教學提供多元化、生動化的素材和教學手段。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海量信息資源,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掌握媒體識別、獲取與處理的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高效整合立德樹人所需的媒體素材,為課堂教學注入鮮活的學習動力。
在以微課作為基礎展開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音像資料和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促使他們將課堂所學內容進行遷移、內化和應用。例如,電影《圓夢巨人》雖以“追求夢想\"為主題,但其深刻的內涵和巨人的崇高品質為教師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契機。基于“資源服務”“科技融合\"和“教學方法\"的理念,教師結合“巨人”的獨特形象及其與現實世界的緊密聯系,構建了一套獨特的教育情境媒介。這一媒介不僅涵蓋了美術技巧的學習,還能引導學生理解創意素材的選擇自的,以及不同藝術作品所展現的藝術審美差異。在收集、處理和重構網絡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始終圍繞教學活動的需求和導向,優化內容與方法,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構建一套科學高效的圖文結合教學模式。
五、構建多維度評價體系,強化德育美術教學成效
在美術教學的日常實踐中,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來源于他人的正面評價。通過“美育”課程的實踐與創新,教師從合作學習能力、表演表現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審美領悟能力等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教師及時、全面、準確的反饋評價,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投人學習,獲得學習認同感和成就感。
新課標提出的“八大素養”為教師提供了將教學方法與個人發展相結合的高層次評價框架。在教學活動中,評價以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表現為對象,通過指導評價和價值評價,對學生進行激勵、檢查、引導和調控。為提高評價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教師應注重發掘學生的亮點,激發其靈感,啟迪創新思維,提升評價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例如,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給予鼓勵:“你善于運用智慧幫助他人,真了不起!\"“你是解決世界城市擁堵問題的專家,真棒!”此外,小組評價也可以通過圖表形式進行,這不僅能激發個體的靈感,還能對群體價值進行評價。評價的激勵、鑒別和指導作用可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他們獲得積極美好的情感認知經驗。
通過對美術課堂的監測、診斷與調節作用的評價,教師不斷探索改進美術課堂教學的途徑與方法,提升美術課堂教學效果,構建良好的美術教學生態環境。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還重視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與變化,以及所展現出的道德品質與審美素養。
綜上所述,美術不僅是色彩與線條的組合,還是情感與思想的表達。在深入探討“假如我是巨人”這一美術教學實踐后,教師更能深刻體會到美術教學在塑造學生道德品質、提升審美素養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創作與欣賞,這不僅能夠提升其藝術鑒賞能力和創作技巧,還能使他們在無形中接受美的熏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作者單位:甘肅省文縣碧口小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