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是兼具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的教學載體,相對于零散的課文閱讀,名著閱讀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實現持續的閱讀收益。要充分發揮名著閱讀對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積極作用,這對名著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名著閱讀的整合教學就是一條有效的路徑。整合教學的關鍵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確立整合點,進而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無論是一本書還是多本書都可確立整合點進行整合教學,具體而言,可以采取以“思辨”為特征、以“比較”為特征、以“主題式”為特征等整合教學策略。
1指導思想和現實意義
1.1指導思想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讓學生愛閱讀、會閱讀是語文課程的目標之一,作為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索閱讀的樂趣、拓展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并以此為契機讀寫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基于課標的要求,我們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能力的全面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具體的名著閱讀教學設計中應體現培養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深入的文本解讀,水到渠成的情感熏陶達成課堂的有效和諧氛圍。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其全面發展,完美地達成有效和諧的課堂效果,都要求對我們手上的教學資源有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并對其進行合理而有效的利用。
名著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一直以來其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高,所占的教學比重低,大部分學生并不能真正深入閱讀和理解名著的內容及思想,在某種意義上說,很長一段時間的名著閱讀教學是缺失的。近年來隨著語文中考加大了對名著閱讀的考查力度,名著閱讀教學才被真正重視起來,對于名著閱讀教學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名著閱讀教學由于文本內容多,信息量大,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機械地歸納知識點讓學生識記始終不是名著閱讀教學的真意,僅是應付考試的一種手段,終究達不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運用能力的目標。名著閱讀教學中應有更多豐富的探索,突破傳統課堂的束縛,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沉浸其中,在讀與悟中感受到名著的非凡魅力。
要完成名著閱讀教學的使命,實現名著閱讀教學的目標,就需要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一直以來,傳統的課堂教學在教學資源的利用上相對單一,沒能很好地利用教學資源間的相互聯系,挖掘教學資源的潛在教學價值,而科學梳理、整合開發名著閱讀教學資源則能彌補這種缺失,充分發揮文本的價值,促進名著閱讀教學有序、良性地發展。
毫無疑問,作為個體每一部名著都有其完整的內容脈絡和思想體系,各名著之間是獨立的、無聯系的,但從群體而言,名著之間也能通過某種紐帶將其聯系在一起,一部名著既可以整體看也能夠分解看,當我們在把握名著整體內容的同時,再根據教學的需要將其分解再整合,形成科學有效的教學資源,能使名著閱讀教學更有深度與層次,也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教學也顯得更加高效。整合的最終目的,自然是發揮教學資源的最大價值。
1.2現實意義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名著閱讀整合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從語文教學層面來說,名著閱讀整合教學,無論是對實施課程改革、宏觀課程結構的調整,還是快速提升教學有效性,真正達到“輕負高質”,都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以名著閱讀整合教學為切口,以點帶面,促進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研究,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對于改變機械語文教學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都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2)從人本主義的角度來說,名著閱讀整合教學,對于教師而言,一則對其專業素養是一個考驗,在整合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必然經過反復錘煉,對于其提升業務水平、增長專業知識有著促進作用,二則,名著閱讀整合教學成果的形成,最終會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減輕其教學負擔,可謂一舉兩得。對于學生而言,名著閱讀整合教學必然圍繞減輕學生負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些目的來展開,那么對于學生最終的學習發展毫無疑問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也才能真正發揮經典閱讀對于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推動作用。
2整合點的提煉
名著閱讀整合教學的前提是尋找整合點,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提煉整合點。名著閱讀教學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精心挑選,要求具有豐富的教學價值和明確的教學導向,由于初中三年名著閱讀書目較多,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對所有名著閱讀的書目有一個較為完整且深入的了解,列出較為翔實的內容大綱,在比較鑒別后,篩選出具有教學價值,能夠以點帶面的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充分考量學生的接受力和興趣點,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提煉出教學資源整合的整合點,化大為小,去粗取精,形成較為合理的教案學案,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
整合點的確立是相對的,同時整合點本身是豐富的,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整合點。整合點可以從文體上考慮,如詩歌類《艾青詩選》《泰戈爾詩選》,小說類《圍城》《簡·愛》,散文類《朝花夕拾》《湘行散記》等,可以從人物形象上考慮,如方鴻漸、簡·愛、保爾、祥子都有異同點,可以從情節上考慮,可以從主題上考慮,也可以從寫作背景和目的等考慮。又比如可以從名著題材上入手整合,如以科幻想象為整合點,整合《海底兩萬里》《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等相關內容;以故事背景為整合點,整合《紅星照耀中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將背景相似的內容進行比較閱讀及評價;以核心人物或反面人物為整合點進行人物類型的整合,整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和《簡·愛》中的簡·愛,整合《童年》中的外祖父和《簡·愛》中的里德太太;以批判為整合點,對相關名著的思想內容進行整合等,具體根據哪一個整合點進行整合,要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來選取。名著閱讀整合教學的整個流程大致如下(見圖1):
閱讀名著 確立教學目標 提煉整合點進行教學設計 課堂實踐 二次閱讀名著
3名著閱讀整合教學策略的實施例談
名著閱讀的整合教學其實是一片值得探索的海洋,整合可以就一本書展開,也可以就兩本或者兩本以上展開,以下就一本書、兩本書、兩本以上各舉一例。
【一本書的整合教學列舉】:以“思辨”為特征的名著閱讀整合教學
以“思辨”為特征的名著閱讀教學在過程中主要以思辨性問題串聯整個閱讀探究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可截取經典片段,指導學生閱讀,教給閱讀方法,以探究思考的形式將截取的經典片段的各部分串起來,幫助學生深入學習名著。
例1:《水滸傳》導讀課,關于“魯智深與武松哪位更具有俠義精神”的問題探究(見表1)。
【兩本書的整合教學列舉】:以“比較”為特征的名著閱讀整合教學
以“比較”為特征的名著閱讀教學可以是單本名著自身文段間、人物間、情節間的對比閱讀教學,也可以是不同名著間乃至名著同其他文本間的對比閱讀教學,在此重點以兩本書的整合教學為例展開論述。
例2:《泰戈爾詩選》《繁星》《春水》導讀課,泰戈爾和冰心在表現“母愛”上的異同(見表2)。
【兩本以上名著的整合教學列舉】:以“主題式”探究為特征的名著閱讀整合教學
顧名思義,主題式即將名著閱讀的內容統一于同一個主題下,進行梳理和比較。例如,以“師”為探究主題,引導學生分析《朝花夕拾》中壽鏡吾、藤野先生,《西游記》中觀音、唐僧,《傅雷家書》中傅雷的人物形象,也可將三本書進行串聯;再如以“選擇”為主題,探究《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駱駝祥子》《簡·愛》等中人物的選擇,進而挖掘主題。另外以“親情”“探索”“苦難”“想象”等為主題,都可以組織相關名著的探究。主題化


名著閱讀教學需要對不同名著內容有較為具體的掌握,既可以針對單本書的內容也可以針對多本書的內容,只是多本書內容的串聯需要對每本名著的內容都有一定的了解,
比較適合后期開展。
例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駱駝祥子》《簡·愛》導讀課,選擇一人生的課題(見表3)。

4結語
名著閱讀整合教學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突破傳統碎片化閱讀模式的關鍵策略。名著閱讀教學重點應該關注名著的主要內容、關鍵情節、關鍵人物、主題思想等核心內容,把學生從膚淺識記中解放出來,轉向名著閱讀過程中的感受、理解、賞析和評價,在有效的課堂實踐和閱讀實踐中,在思維的碰撞和錘煉中,讓學生真正找到打開閱讀之門的鑰匙,這是一種使命、一種期待。
(作者單位:蕭山區北干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