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7-0121-03
引言
美育不僅是單純的藝術教育,更是高校學生形成價值觀念、提升審美素養的關鍵環節。新時代對高校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培養學生藝術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美”的內涵,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文化價值觀。美育課程體系不僅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補充,在實現育人目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美育課程體系仍面臨內容設置單一、師資力量薄弱、實踐資源不足等諸多困境。面對這些挑戰,高校亟需構建完善的美育課程體系,以創新的教育模式、豐富的課程內容及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實現對學生藝術素養、人文精神的全面培養。
一、新時代高校美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意義
美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體系中的關鍵一環,不僅關乎學生個體審美能力的提升,更是推動社會文化全面繁榮、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堅實基石。在新時代背景下,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系統完善的高校美育課程體系,不僅是對黨和國家關于加強美育工作號召的積極響應,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具體實踐。其一,從個體層面看,美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藝術欣賞能夠引導學生領略“美”的世界,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藝術創作則能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將內心的情感與思想轉化為具體的藝術作品,從而深化對“美”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人文關懷精神,有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之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及全面能力的新時代青年。其二,從社會層面看,高校美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對于推動社會文化繁榮、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美育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更加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文化教育傳承及以文化人教育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貢獻力量。其三,從教育層面看,高校美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深化教育改革、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途徑。在傳統教育模式中,美育往往被視為邊緣學科或輔助課程,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新時代背景下構建的美育課程體系將打破這一局限,促進美育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與交叉發展。例如,在文學課程中融入藝術欣賞元素,可讓學生在學習文學作品的同時領略其藝術魅力,充分培養學生高尚情操、深厚文化底蘊及創新能力。因此,新時代高校美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與迫切的現實需求[1]。它不僅關乎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更是推動社會文化繁榮、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
二、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美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
(一)系統性
高校美育課程體系的構建需高度重視其系統性。教師需要緊密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科學合理地規劃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系統性原則強調美育課程應形成一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教學序列,確保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都能獲得恰當的美育滋養,從而穩步提升其審美能力。對此,教師要對美育教育的整體目標進行細致分解,明確各階段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并據此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與活動。同時,還應注重課程之間的銜接與融合,避免知識點的重復與遺漏,確保美育課程體系既全面又連貫。此外,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應體現系統性原則,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美”的世界,逐步形成完善的審美認知結構。進而,充分實現美育教育由淺及深的穩步推進,進一步打造多元協同的美育教育課程體系。
(二)創新性
提升美育教育的前瞻性,實現美育教育工作的與時俱進,是美育教育體系構建的關鍵[2]。因此,創新性原則是提升美育教育質量的核心驅動力,對于加速美育教育成果轉化具有推動作用[3]。在教育實踐方面,美育教育的創新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的深度融合與拓展上。在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審美資源的同時,高校應積極擁抱現代藝術發展的新趨勢,將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藝術元素巧妙融合,打造出既富有深厚文化底蘊又緊貼時代脈搏的美育課程。以此,在拓寬學生學習視野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美”的無限探索與創造。此外,在教學方法上,美育教育要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及實踐操作,通過小組討論、作品創作、藝術實踐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審美能力。使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美”的創造者及傳播者。最終,基于創新性原則的教育指引,更好地深化美育教育實踐布局。
三、新時代高校美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困境
(一)課程定位模糊
美育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創新思維與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教學實踐方面,部分高校的美育教育往往被邊緣化,被視為一種輔助性、裝飾性的知識內容,而非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其中,教育定位的模糊,直接導致了美育課程在課程設置體系中的弱勢地位,無論是在課時安排、教學資源分配,還是在課程評價與質量監控等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此外,美育課程體系內部也缺乏系統性的規劃與整合。課程之間的銜接不緊密,教學內容往往出現重復或缺失的現象,進而浪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使美育教育的連貫性與深度有所下降。受此影響,學生將難以獲得全面而深入的美育熏陶,美育教育的合力效應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明確美育課程的定位,構建系統化、層次化的美育課程體系,是當前高校美育教育改革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4]
(二)師資力量薄弱
美育教育的開展,離不開一支專業素養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然而,在現實中,許多高校的美育師資力量卻顯得捉襟見肘。專業教師數量不足,且部分教師在美育理論與實踐經驗上存在明顯短板,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自然難以保障。其中,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不僅影響了美育課程的教學質量,也制約了美育課程體系的深人發展與完善。究其原因,高校美育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問題,其根源在于高校對美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及對美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忽視。一方面,高校在教師培訓方面,尚未加強多元教育資源的投入,部分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未能成為美育教育的主要資源,而是僅作為美育教育的單一工具加以運用,使美育教育成為知識輸出的一種載體,而非培養學生良好審美情趣的內在支撐。教師也難以通過美育教育實現自我提升。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師隊伍建設,未能側重對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教育實踐水平的強化,使多數教師的美育課程教學對大學生缺乏內在吸引力,導致大學生對美育知識學習缺乏興趣,學習配合度有所下降。在這一因素的影響下,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質量勢必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教學方法單一
美育教育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創造力,培養其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5]。然而,部分高校由于資金、場地等硬件條件的限制,以及教師教學理念與方法的滯后,美育教學方法往往顯得單一而乏味。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往往僅注重知識的傳授與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造力,也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其中,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反映出高校美育教育在創新與實踐方面的不足。美育教育本應是充滿活力與創意的領域,需要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實踐操作來感受“美”的魅力、理解“美”的內涵、創造“美”的作品。然而,在現實中,由于教學資源的匱乏與教學方法的滯后,學生往往被束縛在課堂與書本之中,難以真正走進“美”的世界、體驗“美”的樂趣。
四、依托新時代發展的高校美育課程體系構建的策略
(一)精準定位課程目標,構建層次化美育課程體系
新時代美育課程體系構建,需將美育課程目標精準定位為培育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升綜合審美能力,并據此構建層次化、系統化的美育課程體系。其中,高校要設立基礎審美教育模塊,通過藝術史、美學理論等課程,引導學生了解藝術的基本知識與審美原理,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接著,設置藝術欣賞與實踐模塊,結合音樂、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組織學生參觀藝術展覽、觀看演出,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藝術的魅力,提升審美感知力。而后,利用藝術創新與批判性思維模塊,鼓勵學生參與藝術創作、藝術評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批判性審美能力,形成獨特的審美視角。例如,在基礎審美教育模塊中,高校可以采用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深人理解美學的核心概念與理論框架,并在課后積極組織學生在藝術欣賞與實踐模塊中進行實踐,并邀請藝術家進行現場講解與示范,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藝術的理解。在學生知識儲備達到一定水平之后,高校可以通過設立藝術創作工作坊、藝術評論比賽活動等形式,強化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持續加強學生美育知識學習積累,并幫助學生將美育知識運用于學習實踐。以此,確保高校能逐級遞進地開展美育教育引導,充分增強美育教育的實效性與有效性。
(二)強化師資培訓,打造高素質美育教師隊伍
高校師資水平,直接影響美育教育的工作質量。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加大對美育教師的培訓力度,通過設立專項培訓項目、邀請國內外知名美育專家舉辦講座與工作坊等方式,提升教師的美育素養與教學能力。培訓內容應涵蓋美學理論、藝術史、藝術教育方法等多個方面,確保教師具備全面的美育知識與教學技能。同時,高校還應建立美育教師評價與激勵機制,將美育教學成果納人教師評價體系,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美育教學改革與創新。例如,高校可以基于綜合性美育教師培訓計劃,為教師教育培訓提供系統、全面的教育服務支持。在計劃的實施方面,高校可以邀請國內外知名的非遺傳承人、傳統文化研究者開展線上、線下培訓講座,講述傳統藝術的精髓與傳承價值,以及如何將傳統文化中的元素融入美育教學中,使教師在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升教學設計的創新性與實踐性。必要時,高校要組織教師與非遺傳承人、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者,共同制定面向大學生的教育計劃,通過實例分析、現場演示與互動討論,讓教師直觀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并學會如何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同時,高校還可以組織教師參與藝術實踐工作坊,讓教師親身體驗陶藝制作、國畫技法、民間舞蹈等藝術創作的過程,并將此類實踐項目加人課堂教學設計。以此,在提升教師美育教育專業能力、文化素養的基礎上,為教師教學創新與教育實踐提供更多新思路,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進一步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美育教育知識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有效實現對教師教學能力及學生學習興趣的雙向提升。
(三)拓展教學資源,創新美育教學方法與手段
豐富美育教學資源,是高校美育課程體系構建的重中之重。其中,高校應積極拓展教學資源來源,與藝術館、博物館、文化機構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開發美育課程與教學資源。同時,高校還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造沉浸式美育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虛擬的藝術世界中自由探索與創造。在創新美育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高校可以采取以下三項策略。首先,引入項目式學習方法,并以“城市公共空間的美學設計”“數字藝術的創新實踐”等為題,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團隊合作、資料搜集、實地考察、作品創作等一系列實訓項目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學生不僅能在這一過程中學到藝術知識與技能,還能在實踐中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綜合審美能力。其次,加強問題探究的教育引導,轉換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客體身份,由學生通過課前視頻、閱讀材料的學習,提出相應的問題。教師則要在課堂上扮演引導者與討論者的角色,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與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美”的內涵與外延,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最后,教師要積極開展跨學科美育教學,將美育與專業課程知識進行有機結合。美育不僅僅是藝術教育的范疇,還涉及文學、歷史、哲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高校可以通過引入“藝術與科技融合”“美學與心理學”等跨學科課題,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學術視野中審視美、理解美、創造美。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與興趣愛好,設計具有專業特色的美育活動。譬如,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參與產品設計美學研討會,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可以探索數字藝術創作的可能性,從而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也能感受到美育的魅力與價值。
結語
綜上所述,美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不僅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及文化素質的有效途徑,更是實現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教育既需回歸本土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也需吸收多元文化,拓寬其國際視野。新時代高校應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引領美育教育發展,不斷豐富美育課程體系,提升美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內涵,使美育教育成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抓手。進而,讓高質量的美育課程體系為學生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參考文獻:
[1]李璐璐.基于徐州地域傳統文化的大學生美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40(07):165-167.
[2]韓佳璇,武淑萍,張佳碩.具身認知下綜合美育課程的育人價值及實踐路徑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4,(13):60-63.
[3]楊漠.課程論視域下高職院校美育課程體系構建路徑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4,(05):127-130.
[4]王瑋,陳超.新時代大中小學美育一體化建設:價值特征、問題聚焦與路徑創新[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02):29-35.
[5]殷英,柯朝暉.高校美育的價值意蘊、生成邏輯和實踐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2,21(04):68-75.(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