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海南獨特的綠色生態與紅色人文資源融入美術課程教學中,選取綠色濕地、熱帶雨林、紅色革命三方面資源,進行實地調查收集美術素材,提煉歸納美術元素形成教學資源,通過課程設計轉化為課程資源。課程設計學習任務群以任務驅動進行“綜合探索”“欣賞評述”“造型表現”“宣傳推廣”四項任務,形成以海南綠色生態和紅色文化為內容載體的美術課程。將德育滲透于美術課程教學之中,增強學生對海南綠色、紅色文化的認知與熱愛,樹立傳承發展海南綠色與紅色文化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關鍵詞】綠色生態;紅色文化;美術教學;課程設計;德育滲透
海南,?這座美麗的海島,?以其獨特的綠色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紅色人文而聞名。?海南處于低緯度,?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和7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海南的紅色人文資源同樣豐富,?瓊崖革命遺址、革命人物故居、革命紀念設施等,?遍布全島各地,?留下了海南人民在革命中的紅色印記。海南的綠色生態與紅色人文相得益彰,綠色是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紅色是歷史沉淀的精神脊梁,兩者交相輝映,構成了海南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筆者實踐嘗試挖掘海南本土文化資源,提煉其美術元素,將其轉換為可行性的教學資源并逐步整合為美術課程資源。為美術教學注入新鮮活力,豐富教學素材,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與文化認同感,探索海南綠色生態與紅色文化融入中小學美術課程設計的實踐路徑。
一、暢游海南,尋美之旅——采集文化素材,提煉美術元素形成教學資源
1.采集海南綠色+紅色文化素材
筆者?根據課程資源需要,通過前期查閱資料、研究路線行程,制定出了一條?“紅+綠”的考察采風線路,選擇了熱帶雨林、生態濕地、紅色革命遺址的三個代表性地標,教師組織課程小組成員前往實地進行考察研學。研學中通過拍照、攝像、實景寫生等形式,采集各種原始資料,整理為教學所需的素材。
第一站東寨港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為全國建立的第一個紅樹林濕地自然保護區。這片濕地宛如一座天然的藝術殿堂,其中水生植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色彩斑斕,它們具有獨特的形態特征。第二站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位于海南島中南部,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堪稱一座天然的綠色寶庫。第三站海南解放公園,位于海南省臨高縣臨城鎮臨高角。園內有“解放海南島戰役熱血豐碑紀念雕像”、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40軍和第43軍海南島戰役烈士紀念碑,還有解放海南島渡海戰役紀念館。以上綠色生態和紅色資源是天然且具有地域性的視覺符號,蘊含著豐富的造型語言與審美意趣,為美術教學提供了素材,是連接美術教學與本土文化的重要橋梁。
2.提煉美術元素形成教學資源
(1)形態之美。濕地中的水生植物豐富多樣的形態為美術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素材。在掐絲琺瑯工藝畫教學中,可以利用不同種類水生植物的獨特形態特征,將水生植物的寫生稿結合實物照片等資料,采用概括方法進行掐絲紋樣設計,設計圖案突出水生植物的形態之美。如蘆葦的莖稈細長挺拔,葉片狹長,姿態挺拔,紋樣設計突出一種堅韌的美感。
(2)色彩之美。海南熱帶雨林是“植物王國”的天然縮影,植物種類繁多,色彩豐富多樣。?植物的葉片、花朵、果實的顏色五彩斑斕,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與變化。這種濃烈的色彩效果在美術創作教學中最適合用丙烯顏料來表達,呈現色彩之美的視覺感官。?
(3)線條之美。熱帶雨林高溫高濕、物種競爭激烈,植物需通過線條結構爭奪空間與資源,其中的藤條植物以驚人的生命力編織出獨特的線條美學。雨林中的線條既是生存競爭的 “工具”,也是自然野性的藝術表達,在美術教學中需抓住雨林植被線條密集、曲折、充滿張力的特征,以及在陽光照射下形成的復雜陰影網格。
(4)生態之美。海南熱帶雨林是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是海南生態環境的標志,維持著海南生態平衡。模擬熱帶雨林生態環境,在教學中設計熱帶雨林環境創意制作,并滲入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觀念,以此宣傳海南綠色生態之美。
(5)革命精神之美。海南的紅色革命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從20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海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長期的武裝斗爭,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將海南紅色革命資源引入到中國畫教學中,以海南革命素材為依托,打破傳統中國畫美術教學素材的局限,同時讓學生深入了解本土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瓊崖紅色革命精神之美。
二、課程探索,實施路徑—海南綠映紅中小學美術課程設計
1.課程概念
海南綠映紅中小學美術課程中的“綠映紅”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的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此句描繪了江南的美好春景,表達了詩人對江南景色的贊美與神往。課程引用“綠映紅”,正是借用詩句的意蘊,表達對海南本土文化的贊美,通過美術校本課程形式挖掘海南本土綠色生態與紅色資源,融入中學美術課程的開發設計中,并且將課程教學成果和模式進行宣傳與推廣,形成一條可行性強的綠映紅課程教學實施路徑。將海南綠色生態與紅色資源引入學校美術課程是培養學生保護海南綠色生態,傳承海南紅色人文精神,增強學生對海南本土文化的熱愛,并且將德育滲透于美育之中,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育人目標。
2.課程設計與具體教學實施
在課程設計中,對濕地文化、熱帶雨林文化、瓊崖革命文化進行挖掘運用,提煉形態之美、色彩之美、線條之美、生態之美、革命精神之美及人文美感元素,整合轉化為美術課程資源,設計出“海南綠映紅中小學美術課程”,其中包含三個子課程,分別為“叢林秘境—熱帶雨林環創制作”“海南濕地水生植物—掐絲琺瑯工藝畫”“瓊崖記憶—墨色芳華”。以任務驅動依次進行“綜合探索—欣賞評述—造型表現—宣傳推廣”四項學習任務,形成了以海南綠色生態和紅色資源為內容載體的中小學美術課程教學路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審美感知、美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的美術素養。
(1)叢林秘境—熱帶雨林環創制作。
學習任務一:綜合探索—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實地調查小組匯報。
組織學生課程研學,考察參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將采風收集的熱帶雨林圖片、視頻、寫生稿等素材進行整理,并結合生物、地理等跨學科知識分析,全面了解熱帶雨林中各種珍稀植物生長環境、品種、形色特點、文化寓意等,完成小組調查匯報。
學習任務二:欣賞評述—走進畫家亨利·盧梭筆下的熱帶叢林。
播放動畫《馬達加斯加》引出藝術家盧梭,欣賞他的美術作品《熱帶風暴中的老虎》《夢境》《沉睡的吉普賽人》,分小組分析判斷其畫面的美術語言特色,如構圖、造型、筆觸、色彩和情感表達等。此任務通過走入畫家欣賞亨利·盧梭,讓學生認識了解熱帶雨林題材的經典代表性作品,形成審美感知,為學習任務三造型表現做準備。
學習任務三:造型表現—熱帶雨林環創制作。
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海南熱帶雨林主題進行環創制作。創作技法與步驟:第一步,設計和繪制模型草圖,確定作品的整體構圖和主要元素;第二步,裁剪泡沫板,使用泡沫板切割出基本形狀,可以通過堆疊、雕刻等手法增加立體感,切割不同形狀的泡沫板,堆疊出雨林的層次感;第三步,繪制泡沫板,用丙烯顏料細致地描繪各種熱帶植物和動物,在繪制過程中可以先使用大號畫筆鋪設底色,再用小號畫筆添加細節,并且運用干刷、點彩等技法來表現樹皮紋理、葉片質感等;第四步,整體調整和細節修飾,必要時添加其他材料(如樹枝、樹葉)以增強真實感。熱帶雨林環創作品不僅生動地再現了雨林的生態環境,還融入了學生對環保的思考。
學習任務四:宣傳推廣—叢林秘境環創作品展覽。
成立課程宣傳小組,開展作品展覽實踐課,學生參與展覽的策劃與布置,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并且通過展覽來宣傳生態保護,推廣海南熱帶雨林文化。
(2)海南濕地水生植物—掐絲琺瑯工藝畫。
學習任務一:綜合探索—東寨港紅樹林國家自然保護區實地考察小組匯報。
組織東寨港紅樹林實地調查,結合生物跨學科知識,了解紅樹林中水生植物的類型、繁殖方式、生存環境等。學生通過觀察、實地寫生,記錄水生植物的形態特點,為美術創作積累素材,并進行梳理歸納,完成小組調查匯報。
學習任務二:欣賞評述—中國傳統景泰藍掐絲琺瑯工藝欣賞。
教學中以景泰藍掐絲琺瑯工藝為例,欣賞古老工藝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實物展示精美的景泰藍作品,通過實物觀察,讓學生親手觸摸、感受景泰藍的質地和溫度,從而更加直觀地領略其獨特的魅力,激發學生創作體驗的興趣,為學習任務三掐絲琺瑯工藝畫美術實踐做準備。
學習任務三:造型表現—海南濕地水生植物掐絲琺瑯工藝畫。
將濕地文化與傳統工藝掐絲琺瑯相結合,引導學生創作系列水生植物紋樣的掐絲琺瑯作品。制作步驟:第一步制圖,通過寫生繪制水生植物并提煉其造型特點,轉化為水生植物紋樣圖案;第二步掐絲,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彎曲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是景泰藍制作中最關鍵的裝飾工序;第三步點藍,如同繪畫中的上色步驟,不過工具不再是毛筆加顏料而是藍槍、吸管,色彩就是已經碾成細粉的琺瑯釉料。點藍后需要進行燒藍將琺瑯釉料固定在銅胎上,燒藍時釉料就會坍陷,還要二次點藍再燒結,有時候甚至要如此反復進行三四次甚至更多。美術實踐創作培養了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與小組協作能力。
學習任務四:宣傳推廣—濕地水生植物工藝畫工作坊展示。
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展示平臺,將課程成果作品以工作坊的形式在校內和校外進行展示,吸引師生和市民的參觀,以此來推廣課程成果,宣傳海南濕地文化。
(3)瓊崖記憶—墨色芳華。
學習任務一:綜合探索—走進海南紅色革命遺址小組調查匯報。
前期教師組織學生查閱資料,尋訪革命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寫生,例如在臨高角解放公園,讓學生觀察與感受“解放海南島戰役熱血豐碑紀念雕像”的形態、線條、比例及傳達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并用畫筆記錄下來。將素材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完成小組調查匯報。
學習任務二:欣賞評述—美術作品中的崢嶸歲月。
教師引導學生欣賞評述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感受作品中蘊含的革命精神。重點欣賞評述《紅日照征途》《轉戰陜北》《萬山紅遍》《銘記歷史》四幅國畫作品,從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步來鑒賞,描述畫面的時間、地點、人物、題材等基本信息,分析畫面造型語言,形式美規則,創作過程與技法,解釋評價畫作表達的主題思想和情感,作品的歷史時代價值與意義。
學習任務三:造型表現—瓊崖紅色記憶國畫創作。
圍繞瓊崖歷史革命記憶為主題展開國畫創作教學,運用畫筆譜寫海南革命的光榮樂章。教師布置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幅革命老物件水墨畫寫生作品。水墨畫寫生步驟:第一步構圖,物體放大,可傾斜擺放構成角度;第二步勾線,觀察物體特征,淡墨勾勒輪廓線;第三步刻畫細節,用重墨刻畫物體細節,增加墨色不同層次,運用墨色干濕變化豐富畫面;第四步設色,用羊毫毛筆潤色,小組完成作品。
學習任務四:宣傳推廣—弘揚紅色精神美術作品展。
借助社會資源,在海南紅色旅游景點布置瓊崖紅色精神美術作品展,展示學生作品。在展覽中設置講解環節,由學生擔任講解員,向參觀者介紹作品的創作思路和所蘊含的革命文化內涵,宣傳海南紅色革命文化。
三、德育滲透,價值引導——培育海南綠色生態與紅色文化情懷
海南綠色與紅色文化融入美術課程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美術技能和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心靈深處刻下了鮮明的家鄉印記。在綠色生態與紅色文化的浸潤下,培養了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愛國主義情感,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培育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自覺承擔起了傳承和發展海南本土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德育與美育在此實現了完美交融,如雙槳泛舟,推動學生在全面發展的航道上穩步前行。這一課程的創新實踐,不僅是對美術教學的豐富與升華,更是對學生心靈的雕琢與滋養,讓他們在美的熏陶中,成長為有情懷、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新時代棟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