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詩歌,詩人何為?數不清的年代和地方,數不清的詩歌寫作者和閱讀者,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做過生動而又千差萬別的回答。
“是寫在天上的話,大家都認識,/又簡單明確,又博大無形”。這是1945年5月,時值27歲的詩人穆旦在親歷慘烈的赴緬遠征抗戰三年后,迎來終于乍現的勝利曙光之際,面對他想象中的那面凝聚了無數英雄游魂的旗幟,寫下的詩句。雖題為“旗”,形態、神采和情境的描寫,卻分明灌注著劫后余生、重新奮發的詩人自我的意志和激情。
相比三年前慨然出征時的詩作里,多少有些迷茫的詠嘆——“就把我們囚進現在,呵上帝?。谌赖酿乐凶屛覀兎磸停羞M,讓我們相信你句句的意亂/是一個真理。而我們是皈依的/你給我們豐富,和豐富的痛苦”,穆旦在《旗》里展示的詩意、詩境和自己身為詩人的情懷,已經變得有如大地般厚實、天空般遼闊,進而也蓄積起了一股既雄渾剛健又親切溫婉的力量:“四方的風暴,由你最先感受,/是大家的方向,因你而勝利固定,/我們愛慕你,如今屬于人民?!?/p>
歷史上和現實中的詩和詩人,從來就不止一種,其跌宕浮沉的遭際變化也從來不曾定于一軌。猝然降臨的戰火和接踵而至的生計磨難,似乎迫使著青年穆旦,不得不把自己纖巧深邃的詩情詩思,遠遠地伸展到了風沙撲面、血污和泥濘遍地的書齋之外。然而,最終看來,這也讓一位詩人從青年時期就得以用他的創作,緊緊地擁抱了整個時代和整個世界。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