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承載著兩千余年建城的獨特風韻,銘刻著革命歲月的紅色記憶,積淀了眾多寶貴的歷史建筑。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時,對廣州提出了“老城市新活力”的要求,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松園邀請法國總統馬克龍共賞嶺南園林建筑的獨特景致,用策源地、領頭羊、火車頭等形象詞語,向全世界介紹廣州歷史、中國歷史。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市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建筑集團)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公司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和市國資委的指導下,扛起歷史建筑保護傳承的擔當,近年承接文物文保及傳統建筑施工項目達300多項,包括國家級文物75個、省級文物67個、市級文物93個,中標金額超過31億元;沿著總書記在廣東的文化足跡,圓滿完成了廣州永慶坊、汕頭小公園、潮州廣濟橋等歷史街區及重要文物的修繕改造,讓嶺南文化瑰寶煥發新生;承擔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中山紀念堂、廣州起義紀念碑、春園(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解放軍進城式檢閱臺、西瓜嶺抗日自衛中隊舊址、五仙觀等紅色史跡及文物古跡的修繕保護項目,開展廣州文化館新館等仿古建筑建設項目,助力廣州傳承紅色血脈、守住歷史根脈、賡續城市文脈,寫好以文聚力、以文興城這篇大文章。

承血脈:打造紅色地標,彰顯英雄城市
作為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廣州是一座有著深厚紅色基因的英雄城市,現有214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8112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99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廣州建筑集團匠心修繕保護紅色史跡,為廣州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打牢硬件基礎;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改擴建的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開放團體預約參觀,此后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之際,承建的團一大紀念館建成開放,此后入選為第十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每個紅色史跡都生動講述著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廣州建筑集團黨委把紅色史跡修繕保護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嚴肅對待,作為一堂實景化的黨課來抓牢抓實,引導項目一線黨員職工從紅色史跡中汲取奮進力量,發揚攻堅克難、實干擔當的精神。
就地取材講好黨課。深入推進“支部建在項目上引領高質量發展”工程,將黨的組織體系全面嵌入項目一線。項目臨時黨支部書記結合身邊的紅色史跡講好黨課,將真實可感的實景體驗與生動鮮活的歷史故事有機融合,讓項目一線的黨員們在中共三大那段錯綜復雜、風云變幻的歷史中與革命先輩跨時空對話,在廣州起義撒播的革命火種中感悟崇高信仰與無畏精神,在廣州解放帶來的歡騰喜悅中激發民族自豪與愛國情懷,進而把對先烈的崇敬之情傾注到項目建設的點點滴滴。

發動黨員勇當先鋒。組建以黨員為主體的先鋒隊,黨員沖鋒一線,將紅色血脈轉化為攻堅克難的生動實踐。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項目周邊民居密布,施工環境狹窄,黨員先鋒隊在地下兩層設置設備房、電房等,盡可能擴大地上展陳面積,最終用75天完成基坑支護與土方開挖,整個過程如同精細的“眼科手術”。廣州起義紀念碑長年風化,碑身表面每塊都有微妙的色差,項目一線黨員在每個新修補處至少染色四遍以上,最終達到原有色調的效果。西瓜嶺抗日自衛中隊舊址長期受雨水浸泡,項目黨員先鋒隊在現場精細組織,通過手搖千斤頂,以每5毫米為一行程將建筑整體抬升2.1米,終于使建筑脫離低洼的地勢條件,主體卻沒有任何位移變動。
精心打造黨建品牌。深入梳理集團在20世紀50年代起修繕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廣州解放紀念像等紅色史跡的悠長歷史,聚力打造“園起南粵、建證初心”“塑古逐新”黨建品牌,對歷史建筑傳承保護事業中黨的建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各項工作進行全面總結規劃,形成集“初心”“匠心”“臻心”為一體的工作理念,以黨建品牌為強大驅動力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
守根脈:巧施繡花功夫,留住城市記憶
廣州是海絲名城、千年商都,是不同時期演繹中華文明精彩華章的重要舞臺,坐擁歷史文化街區26片、文物保護單位792處、歷史建筑841處。
廣州建筑集團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滿懷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將“繡花”功夫體現在城市更新、文物修繕等項目施工的細節中,讓歷史建筑重現往日魅力。其中,參建的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項目入選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二批)》,該街區的永慶坊進入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名單;承建的仿古建筑廣州市文化館新館項目成為全國最大的文化館,入選《粵港澳大灣區國有企業社會價值藍皮書(2024)》十佳案例;承建的解放軍進城式檢閱臺文物修繕工程施工、廣州華僑博物館等項目獲得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技獎(園林工程獎)金獎、廣東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鄉杯獎等國家級和省級獎項。
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在細節之處傾注匠心,讓一石一木、一磚一瓦均最大限度留存歷史印記。在解放軍進城式檢閱臺(含市府大樓)文物修繕工程施工中,建筑外墻圓柱表層涂料開裂后露出了原有水磨石飾面層,疏松、空鼓、起殼嚴重,施工團隊按原始粒徑及比例,手工打制水磨石石粒,按原材料原工藝修補水磨石面層,修復部位則就近參考相同紋樣、顏色、質感進行修復。在五仙觀及嶺南第一樓的修繕過程中,施工團隊對桷板、飛橡、標條等木結構進行全面檢查,輕微開裂的用豬料灰與木屑修補,腐朽霉爛嚴重而不能使用的則按原材質、原尺寸、原形狀、原工藝制作,確保原狀修復。
傳承傳統營建智慧。在承擔廣州市文化館新館仿古建筑庭院群落及“一灣水”“大石山”“山廊水法”等主要園林景觀的建設任務時,既構建傳統建筑獨特的空間形態,也體現傳統營建智慧中的精神追求。突出“師法自然”,把“一灣水”引進地塊里,挖出的土放在東側做堆山,把外界的視線和噪聲擋住,形成了城市用地、郊野用地、山石用地等高低錯落的自然景觀,確保建筑與自然景觀相協調。突出藝術呈現,聘請廣東省非遺傳承人邵成村等大師,在正脊、垂脊、山墻處點綴花鳥魚蟲等彩色立體灰塑,于柱腳、抬梁等部位以石雕裝點,用惟妙惟肖的建筑裝飾彰顯對盡善盡美的不懈追求。突出多元交融,館內將標條、斗拱、琉璃瓦等漢唐建筑的風格元素,與游廊、亭臺樓閣、船坊、耳墻、碌筒瓦、灰塑等嶺南園林的文化符號有機結合,同時展現漢唐建筑典雅大氣和嶺南建筑的柔美秀氣。

強化科技創新賦能。打造廣東省嶺南園林景觀綠色建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應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提升歷史建筑保護傳承的設計和施工能力。在西關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城市更新項目,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建立建筑數字孿生模型,精準定位傾斜墻體與開裂部位,首創“鋼骨托換”技術應用于嶺南騎樓的修繕,可以在不拆除舊墻的前提下,于建筑內部植人鋼結構框架,形成“舊瓶裝新酒”的支撐體系,讓瀕危騎樓的安全性能媲美新建建筑。
續文脈:續傳技藝薪火,弘揚華夏精粹
建筑記錄歷史,匠者解讀滄桑。歷史建筑的營建及修繕,是集基建、木工、木雕、磚雕、彩繪等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技藝,直接關系著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力和水平。
廣州建筑集團聚焦歷史建筑保護事業中的痛點難點,在帶動行業發展、推進人才培養、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動傳統建筑技藝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與普羅大眾溝通對話,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好行業發展的推手。牽頭成立了“廣州市建筑遺產保護協會”,并擔任會長單位。協會擁有古建文物磚雕、木雕、木作、彩繪等會員單位50多家、專家顧問15人、省市傳統建筑名匠會員20人,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智囊團。協會編制了《廣東省傳統建筑保護修復工程綜合定額》,解決了當時傳統建筑修復工程因沒有專業的定額可使用,而存在的“套價難、定價低、審核難”的問題。協會主辦“穗港澳文物古跡保護利用交流論壇”等交流活動,匯聚穗港澳三地的建筑文保專家,為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成為人才成長的幫手。聚焦精神滋養,定期組織舉辦魯班誕辰紀念活動,通過緬懷祖師魯班,培育沉得下去、靜得下心的工匠精神。
聚焦專業能力,發揮現有傳統建筑工藝從業者“傳幫帶”的示范引領作用,舉辦古建筑系列講座,積極組織參加省市級傳統建筑工藝技能比賽,激發學技術、比本領的熱情。聚焦校企共育,與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廣州市城市建筑職業學校等院校開展合作,將企業案例融入教學,提升教學內容的實操性。借助項目經驗的不斷積累,集團培養的一批人才相繼獲得“古建行業年度人物”“古建行業杰出創新人物”“古建行業技藝大師”等稱號。
打造文化交流的巧手。依托粵港澳三地地域相近、人文相親的優勢,積極在灣區大舞臺展示嶺南傳統建筑文化,《粵色生香》《同星園》等嶺南園林建筑作品獲得香港花展最具特色金獎等獎項,促進了灣區民心相通。全力支持并積極參與中國首部以中山紀念堂為題材的4K全景聲紀錄片《華堂煥彩》的拍攝,生動展現了中山紀念堂屋面修繕的全過程,紀錄片在央視國際頻道播出。在非洲島國塞舌爾的國家植物園建設“廣州園”,將木棉、五羊雕塑、嶺南園林等廣州元素傳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動了文明交流互鑒。聯合廣州大學舉辦廣州首個嶺南建筑文化青少年夏令營,由技藝精湛的工匠帶領學生們觀摩和實踐砌墻、泥塑、蠔殼墻、青磚抹灰等制作工藝,打造探索嶺南傳統建筑文化的精彩之旅。舉辦嶺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精品展,為觀眾呈現一場富有嶺南傳統建筑文化底蘊的視覺盛宴。推動“水磨石制作技藝”被認定為廣州市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傳統工藝的傳承創新開辟了新路徑。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廣州建筑集團將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并持續貫徹到歷史建筑保護傳承工作全過程,進一步形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生動實踐,讓人民群眾共享歷史建筑保護傳承的豐碩成果。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