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做“敬畏生命”的楷模
鄭州商學院副教授撰文,四川某中學一名教師在校園內當著眾多學生的面,將貓踩死并扔進垃圾箱,引發廣泛關注。學校稱將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當地教育部門也表示已經介入調查。
校園本應是教書育人、培養學生敬畏生命意識的神圣殿堂,教師本應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引領學生熱愛生命的堅定示范者,然而此次事件卻與之背道而馳,同時也引發我們對生命教育的思考。
每一個生命,無論大小、強弱,無論身處自然生態還是人類社會,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并影響著周圍世界,都擁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和價值。敬畏生命是維持生態平衡、維系社會和諧、塑造個人品格、彰顯人性光輝的必然要求。
敬畏生命,不僅要“知”更要“行”。生命是大自然的饋贈,生命的質量體現在對自然萬物的關注關懷關愛中。教師要做“敬畏生命”的知行合一楷模。教師不僅是“傳道受業解惑”者,更是“敬畏生命”正確價值觀的身體力行者和堅定示范者。學校的生命教育不僅僅是價值理念的灌輸,更應該是教育工作者通過以身示范,向學生傳遞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絕不會以暴虐生命為樂,而是以仁愛之心引導學生對真善美人性的塑造,用知行合一守護自然萬物生命的尊嚴。當學生能在校園內溫柔對待一只流浪貓時,他們的愛心會瞬間釋放,生命教育所傳遞的理念會深植其心。比如,山東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早已將流浪動物管理納入課程體系,通過引導學生科學投喂、絕育或聯系領養機構等措施,將“敬畏生命”教育付諸校園實踐。北大校園的“學術貓”能夠成為文化符號,山東大學為離世流浪貓發文悼念這些學校用實際行動證明,善待生命與校園管理從不矛盾,“敬畏生命”教育必須知行合一。
社會對校園環境中敬畏生命的理念和實踐有更高的期待,校園里的虐待動物行為往往會引發更強烈憤慨,因為校園里發生的踐踏生命的事件,不僅關乎一只貓的生命,更關乎學生的價值觀塑造以及校園文化的建設。全社會都應重視生命教育,讓敬畏生命的理念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尤其是校園這方凈土,更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愛與尊重的成長環境。
勿讓飯圈亂象“圈住”未成年人
楊三喜撰文,飯圈文化亂象屢屢引發社會爭議。受飯圈文化影響,甚至有未成年人采用“開盒”這種曝光他人隱私信息的手段進行網絡暴力。
混亂的飯圈生態,如惡意拉踩、網絡罵戰等,破壞了網絡空間的和諧氛圍,容易讓青少年置身不良文化環境中。一方面,未成年人可能受飯圈文化的吸引,參與其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參與飯圈活動,從而影響學習。本該用于汲取知識、提升自我的寶貴時光,卻耗費在打榜、應援等毫無意義的飯圈瑣事上。另一方面,飯圈中極端、偏激的行為極易誤導和扭曲未成年人的價值觀。未成年人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長期接觸這類不良行為,會使他們對是非對錯的判斷產生偏差,不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在由飯圈文化引發的網絡暴力事件中,未成年人既有可能成為施暴者,也有可能成為受害者。前一種情況,參與的未成年人可能涉嫌違法犯罪,后一種情況,未成年人可能受到身心傷害??梢哉f,不管屬于哪一種情況,未成年人都是最終的受害者。
未成年人受飯圈文化影響有著復雜的原因。從社會層面來看,信息傳播迅速,飯圈文化借助網絡平臺廣泛傳播,鋪天蓋地的娛樂信息讓未成年人難以招架。從家庭角度而言,部分家長忙于工作,對孩子缺乏足夠的陪伴和引導,未能及時察覺孩子在飯圈文化中的迷失。學校方面,在應對飯圈文化的沖擊時,未能充分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追星。
為治理飯圈亂象,有關部門已采取諸多有力舉措。網信辦開展的“清朗行動”,針對網絡空間中的不良飯圈現象進行整治,有力凈化了網絡環境。在體育領域,相關部門也多次發文,加強對賽場秩序的管理,嚴厲打擊極端粉絲的不當行為。但要看到的是,飯圈文化的生成,有著復雜的經濟、文化等因素,治理飯圈亂象,無法藥到病除,難以畢其功于一役。尤其對未成年人的引導,需要凝聚更大的社會合力。
總而言之,網絡空間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場域,治理飯圈文化亂象、凈化網絡空間,讓青少年在這片天地里,自由汲取有益養分、培養健康人格,這絕不是某一個部門、某一個群體的責任,全社會都應當積極行動起來,不能置身事外。
(以上信息選自《中國教育報》,并對原文有編輯改動。)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