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高保國,是在一次江蘇省報告文學會議上。他身材高大魁梧,臉上寫滿憨厚誠實,在一眾作家中格外顯眼。聽他講述創作長篇報告文學《尋找張思德——一位作家的采訪手記》的過程,我深受觸動,從此記住了這個名字,后來逐漸和他成了朋友。
高保國最早知曉張思德,是在小學的語文課本里,課本上有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要求學生背誦。那時,他還是個懵懂少年,尚不能完全領會“為人民服務”這5個字的千鈞重量。但文章里那個叫張思德的戰士,卻像一顆種子,悄然埋進了他心底,等待歲月的澆灌,綻放出信仰之花。
從貧苦農家子弟到人民英雄,張思德用短暫的一生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他宛如暗夜星辰,生命雖短暫,卻照亮了無數人前行的道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在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奮勇向前。蘇北平原上的那個少年——高保國,也深受了影響。
高保國原本有個平凡又快樂的童年,然而,命運的暴風雨在他12歲那年無情降臨。一場嚴重的支氣管疾病纏上了這個品學兼優、活潑開朗的陽光少年。從此,吃藥、打針、輸液成了他生活的日常,曾經充滿歡聲笑語的農家小院,被苦澀的藥味和病痛的折磨籠罩。初中二年級上學期,他無奈輟學在家。家門前路邊被遺棄的中藥殘渣,仿佛成了他悲慘命運的象征。多年后,高保國回憶起這段時光,苦笑著調侃:“在物資匱乏的貧瘠年代,在家中煎一碗藥,竟成了苦澀生活的獨特調味劑!”
時光匆匆,19歲那年春天,高保國久治不愈的支氣管疾病愈發嚴重,再次住進縣城人民醫院。胸外科專家會診后得出結論:必須手術,否則有生命危險。家人們擔心手術意外,猶豫不決,高保國卻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勇氣和決心:“不手術,我的病好不了。病不好,我就實現不了人生理想。我同意手術。”
手術很成功,但術后的恢復過程艱難又痛苦,高保國飽受刀口的劇痛折磨,卻咬牙堅持著,終于熬過了最痛苦的時期。
經歷過生死考驗,高保國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重新拿起筆,全身心投入到文學創作中。20世紀90年代,由于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出色表現,高保國被東凌小學聘為語文代課教師。這份工作薪水微薄,卻讓他有了暫時的安穩生活,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便利。在認真教學的業余時間,無論是寧靜夜晚,還是短暫周末,他都全身心投入詩歌、散文、小說創作。高保國的創作之路并不平坦,遭遇過無數次退稿,也承受過他人的冷嘲熱諷,但他把這些挫折化作前進的動力。他常常想起小時候被伙伴踩踏的中藥殘渣,心中感慨:曾經被輕視、被踐踏的,又何止是那些中藥殘渣?如今,面對退稿和嘲諷,又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呢?
然而,生活的考驗并未結束。高保國成家后,微薄的代課金難以支撐家庭開支,生活壓力如大山般壓得他有些喘不過氣來。他毅然放棄了這份安穩工作,懷揣從銀行借來的1萬元貸款,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一絲忐忑,走進熙熙攘攘的縣城,開啟了創業之旅。他的努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認可,被推薦為縣政協委員、縣紅色文化研究會主席,還連續擔任三屆如東縣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等職務。
2005年1月,高保國出資20萬元創辦了南通海心文化藝術服務有限公司。他深知,自己的成功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如今有了能力,就該回饋社會。2007年,高保國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這讓他更加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多年來,他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向社會各界捐款捐物百萬余元,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2015年,高保國擬定了一個“十年文化扶貧計劃”。他決定每年從自己的稿酬里拿出10萬元購買圖書,捐贈給全縣的農家書屋。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鄉鎮的文化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讓更多人能通過閱讀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截至2024年,受益單位已達50余家,捐贈圖書價值近百萬元。他的善舉如清泉,滋潤了無數人的心田,為鄉村文化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10多年來,您每年春節都驅車100里來看望我,我真的非常感激。我患尿毒癥幾十年,在我心中,您是對我最親的人……”2022年春節,高保國去慰問河口教師臧夕穩時,臧夕穩飽含深情地說道。多年來,高保國一直關心著臧夕穩的生活,在他最困難時伸出援手,給予物質幫助和精神支持。這份跨越多年的關愛,讓臧夕穩感受到人間溫暖與真情。
2015年,公司運營面臨重重困難,高保國依然心系特殊群體。他不僅招募殘疾青年到公司上班,為他們提供穩定工作,還資助他們到南通學習圖書專業排版技術,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爭取早日自強自立。他的愛心和責任感,讓殘疾青年重燃對生活的希望。
2022年4月5日,《新華日報》交匯點報道了一則感人消息:南通作家高保國爭當“抗疫志愿者”。在江蘇如東的抗疫群體中,一位身穿防護服的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開著自己公司的面包車,穿梭在如東東高速路口出口檢測點與醫療廢物回收點——掘港中心衛生院之間,默默承擔著醫療廢物轉運的危險工作……
30余年來,高保國奉獻愛心的故事數不勝數。他連續20余年分別獲得社科優秀黨員、優秀政協委員、先進人物稱號。他的企業和家庭分別獲市、縣“愛心合作單位”“全民閱讀十佳單位”和“南通書香家庭”稱號。他的先進事跡被學習強國平臺、中國作家網、江蘇作家網、新華交匯點網、中外網、南通電視臺、《作家文摘》《新華日報》《南通日報》《江海晚報》《江蘇經濟報》、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文明網等全國數十家媒體專題報道。
高保國從困境中爬起,在挫折中成長,始終追尋著心中的那束光——張思德,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為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
高保國,這位來自如東的平民作家,心中一直懷著對張思德的崇敬。看到當下社會部分人“信仰缺失、觀念裂變”的現象,他內心萌生創作一部弘揚正能量的作品的想法。而張思德,這個因毛澤東《為人民服務》而家喻戶曉的人物,成了他創作的核心。
在物欲橫流的當下,寫張思德這樣一個在很多人記憶中已經久遠的人物,似乎并非明智之舉。但高保國堅信,找回張思德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2010年11月,他毅然放下手頭工作,自費踏上采訪、創作之路。他輾轉上海、江蘇、安徽、陜西、四川等省市,行程數千公里。延安,是張思德犧牲的地方,承載著他最后的英勇事跡;四川,是張思德出生的地方,是他生命的起點和成長的搖籃。高保國沿著張思德曾經走過的路,一路探尋,一路思索。他去過延安革命紀念館,館內陳列的文物和圖片,訴說著那段艱苦歲月,也讓他更深刻地感受到“為人民服務”的種子是如何在張思德心中生根發芽的。棗園革命舊居,那些張思德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高保國仔細觀察,想象著他當年忙碌的身影。儀隴縣張思德紀念館,豐富的史料和詳實介紹,讓他對張思德的了解更加全面。南泥灣展館,展現了張思德參與大生產運動的奮斗場景,高保國被那種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還有儀隴縣思德鄉韓家灣村,張思德的故鄉,他與白發蒼蒼的老人們促膝長談,從老人們的回憶中,捕捉張思德成長過程中的點滴,探尋英雄的成長足跡。
采訪過程中,高保國遭遇了許多困難。在當今社會,很多人對張思德十分陌生,他向80后、90后詢問張思德是什么人時,得到的大多是茫然的眼神和不準確的回答。這讓他更加堅定了創作這本書的決心,他深知,張思德的精神不能被遺忘,他要讓更多人了解張思德,了解“為人民服務”的真正內涵。
原張思德所在部隊、現在的北京武警總隊二支隊,一直把張思德精神當作“警魂”,保留著“張思德班”。高保國來到這里,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和洗禮。他看到了張思德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延續,這也為他的創作注入強大動力。
為收集更多資料,高保國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每到一處,他都與當地相關人員交流,盡可能收集圖片和文字資料。這部40多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初稿,都是他一筆一畫手寫出來的。他對自己要求嚴格,當天采訪的內容,無論多晚,都要及時寫下來,生怕遺漏重要信息。從初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付出的大量心血,全書共分6個章節,不僅生動還原了張思德的人生歷程,還描寫了領袖毛澤東演講《為人民服務》的詳細歷史畫面,同時記錄了自身采訪和創作的歷程,以及遇到的人和事。兩種時態、兩種視角交叉展開,將過去和今天兩個時代自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尋找張思德的過程中,母親的形象時常浮現在高保國的腦海里。解放戰爭時期,16歲的母親積極投身地方革命工作,17歲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母親熱心組織地方婦女納軍鞋、縫軍衣、籌軍糧,為支持渡江戰役不遺余力,還協助地方黨的干部做好村莊婦女翻身工作,成為村莊解放初期首位婦女代表。在高保國心中,自己的母親就是“張思德式”的人,母親的言傳身教,也是他創作這部作品的重要動力之一。
尋找張思德的途中,高保國也遇到許多感動自己的人和事。2010年11月中旬,他第一次采訪“尋找張思德”后,在從四川南充到上海的列車上,接聽文友電話的內容被對面臥鋪上的一位男旅客聽見。這位旅客主動與高保國聊天,得知他的南充之行后,在午餐時間,主動將一份買好的快餐塞給他,并且堅決不收錢。他對高保國說,你長途跋涉來寫張思德,是在為四川人服務,也是為中國千千萬萬老百姓服務,中國社會需要這種價值觀。后來,高保國得知這位旅客叫王蓬,是南充市巨龍的一名老師。1年后,高保國再次到南充采訪,王蓬得知消息后,提前安排好一切,不僅到火車站接站,還安排了靠近火車站的賓館,一路上開車接送高保國去儀隴縣采訪,結束后還堅持讓高保國去他家住一晚。高保國要給車旅費和住宿費,被王蓬堅決拒絕。
除了王蓬,還有許多陌生人也給了高保國幫助。有素未謀面就寄來張思德材料的陌生女同志,有思德鄉里熱心幫忙聯系采訪對象的鄉親們,還有延安火車站“匆忙”丟下他,沒有留下任何信息、沒有收取一分錢的出租車司機。這些好心人讓高保國一路采訪,一路采寫,一路尋找,一路感動。
經過5年的努力,跨越數省,行程萬里,高保國終于完成了這部20萬字的報告文學《尋找張思德》。作品不僅用紀實手法撰寫了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社會背景和領袖的人格魅力、黨的宗旨的產生,以及《為人民服務》的來龍去脈,而且用心寫出了《為人民服務》的主人公張思德平凡而偉大的一生。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范小青對這部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具備深刻的思想性和創造性,作者獨具匠心,語言質樸,寫作手法自然,現實感強。特別是作者在沿途采訪的紀實過程相當有說服力,那些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構筑成的正能量,引起當代人們的震撼,作者的創作經歷值得很多作家學習。如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蓉蓉也對該作品給予了關注和支持,認為它給如東本地文藝界注入了一支“強心劑”。
2015年9月,這部凝聚著高保國無數心血的作品,通過中央文獻研究室審批,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高保國用自己的筆,讓張思德的故事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讓“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薪火相傳。
此后,“紅色作家”的光環讓高保國聲名遠揚,他繼續創作了《富民為樂》《青年習仲勛》《中國精神在我心》等20余部作品,多部作品入選中宣部、江蘇省、南通市文學創作項目,榮獲省、市五個一工程、政府文藝獎和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全國征文各類獎項。特別是《尋找張思德》還在中國最大的有聲平臺喜馬拉雅播出,并衍生出兩部(注音版和成人版)《人民英模張思德》,有效地配合了中央文明辦“童心向黨”進校園活動,并入選全國農家書屋必看書目。
2024年,高保國又多了份兼職,配合鐵軍雜志社如東工作站組稿和發行,他以追思張思德的勁頭,開始了宣傳新四軍革命精神的繼續拼搏新征程。
(責任編輯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