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下午,五里樹小學五(4)中隊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帶領下,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抗日英雄沈葆華烈士墓前,開展清明節祭掃活動。
活動的前一天,媽媽就告訴我,我們的老家就在葆華村,我們的村名就是以沈葆華烈士的名字命名的,我們都是英雄的后代呢!聽著這些,我感到特別的自豪。祭掃時,一想到革命英雄離我們這么近,心里的崇敬之意油然而生。沈葆華烈士在抗日戰爭期間帶領武工隊活躍于我的家鄉——南通港閘地區,曾率隊突襲日軍據點并繳獲武器,被授予“民兵英雄”稱號。紀念碑前看著沈葆華烈士的雕像,我仿佛看到了當初那個果敢與智慧并存的革命英雄。
沈葆華加入新四軍蘇中武工隊后,與戰友王文俊協同作戰,在唐閘、天生港公路沿線多次破壞日偽軍交通線,為根據地物資運輸開辟通道。抗戰勝利后,沈葆華擔任區委委員,負責前沿地區情報收集與群眾動員。
他秘密組織鄉村政權,發展游擊隊,有效牽制國民黨地方武裝。1948年 6月,沈葆華在陳家橋偵察敵情時遭冷槍犧牲,遺體被敵人懸掛示眾數日,這一悲壯場景成為當地民眾的集體記憶。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永遠銘記這位英雄,當地政府把當時的村莊命名為葆華村,并立碑永志。
如今我們站在紀念碑前,看到碑前的朵朵白花,仿佛是歷史無聲的訴說,訴說著沈葆華烈士波瀾壯闊又充滿悲壯的一生。看到刻滿歲月痕跡卻依舊莊嚴肅穆的墓碑,周邊蒼松翠柏靜靜佇立,宛如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片承載英雄精神遺產的土地。這里早已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迎來一批又一批如我們這般追尋先輩足跡的少年。
沈葆華烈士不僅是家鄉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他用生命踐行了對國家和人民的承諾,為我們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身為英雄村莊的后代,我們不能僅停留在對烈士的緬懷與敬仰上,更要將他英勇善戰、無私奉獻、堅韌不拔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在學習中,面對難題時,我們要以沈葆華烈士面對敵人的勇氣,不畏艱難,積極探索,勇于挑戰。在生活里,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要像他一樣,舍小我為大我,積極為集體貢獻力量。
今后,我會以沈葆華烈士的事跡和精神為燈塔,讓他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指導老師點評:
這篇作文主題鮮明、情感真摯,小作者結合自身經歷講述祭掃沈葆華烈士墓的感受,生動展現了烈士的英勇事跡。作者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激勵自己與讀者銘記歷史、肩負使命,頗具感染力。
(責任編輯 徐良文)
五里樹小學簡介在古老的通揚運河畔,新204國道旁,有一所百年老校——南通市五里樹小學。她是南通市園林式學校、南通市德育先進學校、南通市硬筆書法特色學校、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平安校園、江蘇省健康教育促進學校、江蘇省京劇教育特色學校、中國楹聯教育基地、中華燈謎傳承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
學校秉承“傳承·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憑借豐厚的人文底蘊,立足校情尋突破,深入細致抓落實,因地制宜創特色,在拼搏中砥礪前行,在實干中哺育人才,在尋夢中設計藍圖。
學校始終堅持以優化教育為旗幟,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內涵發展為核心,在質量強校、特色亮校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