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師范大學克拉瑪依附屬學校積極響應國家“人工智能+教育”的創新行動計劃,秉持“適度適切,探索新賽道,建構新生態”的理念,以“超前思考,泛在建設,選點突破,體系完善”為路徑,努力探索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
超前思考、樸素布局,錨定發展方向。智慧校園的建設需要立足長遠、系統規劃、由點到面、分步推進、逐漸提升。2021年學校在制定六年發展規劃時就深刻意識到人工智能一定會對未來的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為此,我們將建構“數字創新體系”列為未來著力打造的八大體系之一,由此開啟了智慧校園建設之旅。在具體實踐中,學校從頂層設計上對人工智能助學、助教、助評、助育、助管五個方面進行布局,從教師培訓、氛圍營造、賽事舉辦、應用場景建設等方面入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師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意識。
泛在建設、創設環境,打造“無邊界”學習生態。人工智能教育須突破傳統課堂邊界,構建場景化、沉浸式的無邊界學習生態。學校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探索:一是思想啟蒙,從2021年開始在全校不斷強化“全資源課程化”和“全視界課程化”的概念,倡導以學生為中心與時空物建立關系,讓教育在關系場域發生。二是物化呈現,遵循“讓所有的物理空間都變成文化空間”的原則,先后建成創客中心、智慧圖書館、智慧食堂、智慧閱覽室和鑲嵌于教學樓內各連廊拐角處的開放學習社區等五大智慧場館,以此強化全體師生對人工智能教育相關基礎概念的理解。三是基礎設施完善,包括實現網絡覆蓋教學區、宿舍區、實驗室等全場景,建設交互式錄播教室、智慧教室等智能終端,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學科網、知網等建設校本資源庫與網絡教研平臺,等等。四是課程資料開發,按照“國家+特色+社團+拔尖”四級課程體系,開設了編程、硬件開源、航模、人機對話等13門人工智能課程。五是學習方式變革,推行“項目式學習+社團活動”雙軌模式,建設“綜合測評智慧銀行”。
選點突破、示范引領,以點上突破帶動整體推進。為了高效有序地推進人工智能課堂建設,學校采取“選點突破”的方式,將信息技術課程、安全課程、勞動課程作為突破口。首先,要求信息技術課程的全體任課教師從“學AI、用AI、護AI、創AI”這四個方面入手,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課程的講授路徑與方法,成為學校人工智能課程導師。其次,建設安全課程VR/AR虛擬仿真學科教室,探索虛擬學習應用場景建設。最后,以勞動課程為例,積極組建人工智能課堂實驗團隊,努力探索人工智能課堂的基本范式,為其他學科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完善體系、全面推進,構建可持續發展生態。2024年2月19日,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為了提升建設水平和效果,學校在認真梳理已有建設成果的基礎上,重新擬定了《“12457”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實施方案》,簡要概括為:設置1個頂層領導機構,成立2個項目落實責任主體,確定4個愿景目標,建設5個重點領域,探索7種落實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