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性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和真實性的特點,強調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通過實踐來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實踐性學習能夠深化現實場景和學生課程感知之間的關系,在優化教學質量的同時提升學生素養,促使學生通過對相應問題的思考和感悟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通過參與實踐性學習,學生能夠親身體驗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和實際意義,增強對道德與法治的信念和認同感,從而更加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入社會性熱點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深入廣闊的社會生活,以觀察者和實踐者的身份了解各種社會關系,體會各種角色思維,從而更好地認識社會,形成對道德價值和社會規范的認知。實踐性學習把學生從書本中解放出來,放到社會中去,能夠培養自主學習、溝通交往、團隊協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使學生在生活感悟的基礎上完成課程學習,實現全面發展。
依托教材,設計主題。設計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性學習的教學主題需把握好如下路徑:一是活動主題要來源于教材,又能在主題實踐學習中升華主題;二是創設有利于學生參與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擬展示、社區公益活動等;三是創設體驗式生活場景,使學生充分應用已有生活經驗進行學科學習,并在此過程中形成新知和新的生活經驗。
基于問題,活動體驗。基于問題發現的實踐性學習教學,教師應在充分解讀教材、讀懂教材后,邀請學生共設問題情境,共議活動主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讓他們在求知欲驅使下以任務為驅動,通過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實現其社會性發展。
技術賦能,自主探究。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實踐性學習將會更多地依托于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技術。以人工智能和虛擬成像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改變教育的既有模式并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為實踐性學習和體驗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條件。例如,在六年級下冊“探訪古代文明”一課中,教師運用VR、AR等現代交互技術,讓學生全面直觀地了解歷史細節,引領學生身臨其境地開啟一場沉浸式考古之旅。這樣別開生面的場景,將會成為未來課堂教學的常態。
源于生活,融合資源。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和實踐體驗中進行辨析與價值探究,開展自主學習。通過本土資源的靈活組織實現課程的生活化,搭建本土資源與生活化課程有機融合的生長點,讓學生始終在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學習,在生活中成長。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拓寬與社會生活的接觸面,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積極行動、拓展思維,落實課程的實踐性,完成價值建構,如此才能更好地實現課程與教材的育人價值。
多元評價,創新思維。實踐性學習過程一定伴隨著科學的多元評價,以展示、表演、交流等方式開展評價,檢驗實踐性學習的效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實踐性學習,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學創新,重在讓學生在親歷實踐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合作溝通的快樂,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一員的角色認知和身份建構,為社會性發展做好知識儲備和能力建設。
(作者單位:南京市上秦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