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作家高爾基有一句名言: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
“照顧孩子是媽媽的本分,我心甘情愿受累,但我不想受氣……只要我哪點沒做好,她就指責我,特別沒禮貌。我感覺自己像苗苗的仆人。”
參加母校的校慶活動時,我見到從外地趕來的高中同學馮嵐。多年沒見面,相談甚歡。
活動結束時,馮嵐半開玩笑地問:“你現在是心理咨詢師,我能免費咨詢你一點教育上的事嗎?”
我也以同樣的口吻回應她:“請我喝一杯咖啡,我愿傾盡半生所學,助你成為好媽媽。”
我們剛在路邊的咖啡館坐定,馮嵐就打開了話匣子:“這段日子,我快被苗苗那丫頭逼瘋了!她特別懶,你得幫我想辦法治治她。”
苗苗是馮嵐的女兒,今年11歲,上小學五年級。用馮嵐的話說,苗苗是“一出生就躺平的孩子”。比如,早晨不叫七八遍她是不會起床的,而且被子不疊、睡衣亂扔、找不到東西就喊媽媽。至于洗碗、掃地、洗內衣,她從來不主動做,有時架不住媽媽的嘮叨,她就糊弄兩下,馬上找借口跑開。
我說:“我猜,你一定是一個特別勤快的媽媽。”
馮嵐謙虛地擺擺手:“當媽的都這樣,都希望孩子把精力用在學習上。”
我呷一口咖啡:“那就詳細說說你是怎樣照顧寶貝閨女的。”
馮嵐告訴我,因為工作比較清閑,她幾乎包攬了家務,對苗苗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她每天早晨6點起床,給苗苗準備營養豐富的早餐,把苗苗當天上學要穿的衣服搭配好,放在苗苗的床頭。苗苗放學回家做作業時,馮嵐會把水果切好送到她的房間,晚上9點準時燒熱水給苗苗泡腳。
“勞力不算什么,勞心是重點!”馮嵐抱怨,“苗苗這孩子在家懶一點也就算了,有我呢,可她在學校犯懶我就幫不上忙了。上課時她懶得聽講,回家懶得做作業,好在小學課程不難,她憑小聰明還能混上一個中等生,到了中學怎么辦?我給她報輔導班,她懶得去上,害得幾千元學費打了水漂。沒辦法,我只好親自輔導她。一輔導我才知道,她做題真是不動腦啊!一遇到難題就抬頭看我,一臉的可憐相。我耐心講解,講了四五遍,她還是不懂。我一著急,她就哭,說我不愛她,揚言要離家出走去打工,做不需要動腦的工作。”
最令馮嵐氣惱的是苗苗沒有感恩之心:“照顧孩子是媽媽的本分,我心甘情愿受累,但我不想受氣。看我整天忙著做家務,苗苗心安理得,從來不說感謝的話。只要我哪點沒做好,她就指責我,特別沒禮貌。我感覺自己像苗苗的仆人。”
我來了興趣:“說說看,苗苗是怎樣欺負你的?”
馮嵐說:“一天,我收衣服時不小心,把她的襪子放到她爸爸的衣櫥里,她找不到就發火。我找到襪子遞到她手上,她接過來時唉聲嘆氣,不停地嘟囔著‘真拿你沒辦法’‘生活被你搞得真亂’之類的難聽話。還有一次,我炒菜時把醋當成生抽,菜炒出來味道有點怪,苗苗不肯吃,直接拿起手機點外賣。你看這丫頭,是不是被我寵壞了?”
馮嵐像是終于找到了傾訴的機會,不停地抱怨,其間幾次委屈得落淚。我靜靜地聽,盡量不打斷她。此刻,傾聽是最好的陪伴。
貝勃定律告訴我們,人際關系,包括親子關系中,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錦上添花的事,不做畫蛇添足的事
一個多小時后,馮嵐的傾訴變成了嘮叨,不斷重復說過的事。
我打斷她:“你聽說過貝勃定律嗎?”
馮嵐搖頭:“別炫耀你那些專用術語,說得通俗點兒。”
我先給她講一個著名的“玫瑰案例”——
情人節前兩個月,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學家找來兩對兒成長背景、年齡、交往時間大致相同的戀人作為實驗對象。心理學家讓一個小伙子每個周末都送戀人一束玫瑰,情人節當天同樣送一束玫瑰;讓另一個小伙子只在情人節當天送戀人一束玫瑰。由于兩個小伙子的送花頻率和時機不同,導致結果截然不同。
情人節當天收到玫瑰時,那個每個周末都收到玫瑰的姑娘表現得相當平靜。盡管沒有生氣,還是忍不住說了一句:“我看到別人送給女友大把的‘藍色妖姬’,比這普通的紅玫瑰漂亮多了!”那個只在情人節收到玫瑰的姑娘則大喜過望,表現出被呵護、被關愛的甜蜜,主動親吻男友。
馮嵐會心一笑:“習以為常,人之常情。”
“沒錯,以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貝勃的名字命名的貝勃定律,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后,再施與的刺激對他來說就變得微不足道。其實,我們老祖先用‘習以為常’四個字就概括了。”我挖苦馮嵐,“遺憾的是,現在仍有家長不明白這個道理。”
馮嵐邊思索邊問:“你是說,我無微不至地照顧苗苗讓她習以為常了?”
我說:“貝勃定律告訴我們,人際關系,包括親子關系中,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錦上添花的事,不做畫蛇添足的事。你周到地照顧苗苗是出于母愛,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過度的照顧會剝奪她成長的機會。她沒有機會體驗自己做事情的成就感,也沒有學會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像小鳥一直被關在溫暖的籠子里,一旦放出去,可能連飛翔的能力都沒有。所以,你必須學會放手。”
馮嵐嘆了一口氣:“如果我不再像以前那樣照顧她,她能適應嗎?”
我說:“改變需要一個過程,你可以先給苗苗一些自主權。比如,讓她自己決定穿什么衣服,自己整理房間,嘗試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在學習上不要過多地干涉,讓她自己制訂學習計劃,遇到問題先嘗試自己解決。”
馮嵐問:“如果苗苗不愿意自力更生呢?”
我回答:“強扭的瓜不甜。苗苗不愿意獨立,你不要強迫她,可以和她坐下來好好溝通,闡述你的想法和期望,讓她明白每個人都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她也不例外。你也可以和她商定一些獎懲機制,比如完成一項任務,可以得到她想要的獎勵;如果沒有完成,就會有相應的小懲罰。”
咖啡喝完,免費咨詢也結束了。
蘇聯作家高爾基有一句名言: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
兩周后的一天晚上,我接到馮嵐的電話,得知她的放手計劃進行得很順利,苗苗漸漸學會了自己打理生活,學習也自覺許多,但馮嵐有了新的煩惱。
“現在不做女兒奴,我的心里反倒空落落的。”馮嵐自嘲,“看苗苗笨手笨腳地做家務,我總忍不住想幫她。晚上睡不著的時候我想,苗苗不需要我的幫助,我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
“蘇聯作家高爾基有一句名言: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我不客氣地說,“你是想當母雞還是想當藝術家?”
“當然想當藝術家!快告訴我應該怎么做。”
我告訴她,給孩子提供物質保障、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是做家長的基本義務,但做到這些遠遠不夠,還應該在精神上做孩子的引領者和支持者,主要有以下內容:
1.深入、全面地了解苗苗,做她的知音
俗話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對孩子的秉性、習慣最了解。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會出現許多新情況,家長必須及時跟進,深入、全面地觀察孩子,而觀察的方法就是多溝通。
“苗苗已經進入青春期,思想最容易跑偏,你可要盯緊。”我給馮嵐支招兒,“建議你保持與苗苗的溝通。吃飯時閑聊兩句,睡覺前說說知心話,乘車時找個話題各抒己見,不必像開會那樣正式。”
我提醒馮嵐,與苗苗溝通時,要少說多聽,無論苗苗的言論多么幼稚,都不要嘲笑,更不能全盤否定,還要主動分享自己的經驗,給苗苗貼心的指導。
2.挖掘苗苗的潛力,做好長遠規劃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深入、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家長應該著眼未來,為孩子做好人生規劃。
我告訴馮嵐:“心理學研究顯示,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都具備某種天賦,但只有極少數人能發現自己的天賦。如果孩子有幸從事與天賦有關的工作,不僅更容易出成績,還會快樂幸福。”
家長要想發現孩子的天賦,就要根據孩子的興趣不斷試錯,鼓勵孩子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如果你發現苗苗對科學感興趣,你可以帶她去科技館,或者給她買一些相關的書籍和實驗器材,讓她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科學知識。如果苗苗喜歡聽音樂,不妨學學聲樂和器樂。”我舉例,“不過,千萬不要逼迫她學什么,因為她不愿意學,證明她在這方面沒有天賦。”
3.持續不斷地培養苗苗的獨立生活能力
孩子遲早要離開家長獨立生活,所以要持續不斷地培養其獨立生活能力。
我建議馮嵐:“現在苗苗愿意做些家務,你要趁熱打鐵,多表揚她,進一步鞏固她的好習慣。可以讓她做一些稍有難度的家務,比如讓她嘗試做一頓簡單的飯菜,或者管理一個月的家庭開支。她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正是她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完成這些任務她會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對自己的能力也會更有信心。”
4.傳授社交技巧,滿足苗苗的社會化需求
苗苗進入初中以后,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會更密切、更復雜,這是孩子實質性學習社交的階段,為進入社會做準備。因此,家長有必要向孩子傳授與人相處的原則和技巧,滿足孩子社會化的需求。
我提醒馮嵐:“你要鼓勵苗苗與同齡人交往,參加一些學校的社團和同學聚會,使她有機會練習人際交往,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不過,你要密切關注苗苗的行為,發現不好的苗頭要及時介入。”
5.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
每個家長都應該是孩子的心理按摩師,發現孩子出現消極情緒,要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幫助孩子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最容易厭學,進而出現抑郁癥狀。”我在電話里對馮嵐說,“防范的方法就是內緊外松,不要頻繁過問她的考試成績,而要幫她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馮嵐在電話里恭維,“這樣的咨詢不付費好像說不過去。”
我笑道:“以后把苗苗好的表現告訴我,就是給我的最好酬勞。”
【編輯:陳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