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教育中,第二語言教學已不再局限于語言符號系統的傳授,而是承擔著更為重要的使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反思性學習能力。反思性學習是一種認知與情感并重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審視和調整自身的學習方法、文化觀念以及語言運用方式。傳統第二語言教學模式過于注重語言形式,忽略了學生在多元文化語境中主動適應和反思的重要性。當前,培養學生的反思性學習能力已成為國際化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這種能力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學習成效,還為他們適應全球化社會中的復雜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持。
一、語言、文化與反思性學習的三角關系
(一)語言與文化的共生關系
語言、文化和反思性學習構成緊密相連的整體,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塑造,形成動態的三角關系。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深刻反映了語言使用群體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歷史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語言的詞匯、語法、語篇乃至語用規則都深受文化影響。例如,不同語言的親屬稱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家庭結構和社會關系,蘊含文化信息的隱喻和習語更需要學習者具備文化背景知識才能理解。反之,文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語言使用。相同的語言形式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可能有不同含義和功能,因此脫離文化語境的語言學習是片面的。語言學習本質上是文化學習,學習外語意味著接觸新文化、理解新思維,并逐漸形成跨文化視角。這一過程不僅是認知層面的知識習得,更涉及情感和態度層面的轉變,需要學習者具備開放的心態和積極的文化適應能力。
(二)反思性學習:連接語言與文化的橋梁
反思性學習是連接語言與文化的重要橋梁,賦予語言和文化學習更深層次的意義。它促使學習者審視自身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并與第二語言文化進行比較,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差異,避免以自身文化為中心評判他者文化。具體而言,反思性學習與語言學習的關系在于:語言學習不僅是機械記憶,更重要的是理解語言的運用規則和語用功能。反思性學習能有效幫助學生分析語言運用中的不足并及時調整,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通過反思,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邏輯。例如,某些表達方式為何在特定語境中得體而在其他語境中不恰當。這種反思有助于學生避免語用失誤,從而更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溝通。反思性學習與文化學習的關系在于:文化學習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更需要主動思考和反思。反思性學習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文化現象,理解其深層原因,避免刻板印象和偏見。通過反思,學生能透過表面現象,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價值觀、信仰和歷史背景,避免文化中心主義,從而培養更開放、包容的跨文化態度。
二、反思性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反思性學習通過結合認知與情感的方式,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并解決語言學習中的問題。學生在反思過程中能夠清晰地識別自身的學習障礙,并通過調整策略來提升學習效率。在跨文化情境中,反思性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從而培養開放的跨文化態度。當學生在接觸第二語言文化遇到困難時,通過反思,他們不僅能將困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還能提升文化適應能力。此外,反思性學習還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分析自身的學習行為,調整方法并不斷改進。這種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為學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學習與應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三、反思性學習視角下的第二語言教學策略與實踐
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第二語言教學中提升學生綜合語言素養的關鍵。其目標不僅在于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在于引導他們通過自我審視和批判性思考,提高語言實踐能力,增強跨文化適應性。在教學實踐中,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多方面協同推進,包括資源整合、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教師的有效引導。
(一)基于教材的資源整合
教材中的文本、對話或案例常隱含豐富的文化信息,如社會規范、語言使用習慣或價值觀念,這些內容為反思性學習提供了絕佳的切入點。例如,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問題:“這一文化現象如何反映目標語文化的價值觀?”“在你的文化中是否存在類似的表達形式?”引導學生比較和分析,幫助他們從多元視角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深刻理解第二語言文化的內涵,還能反思母語文化與第二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共通之處。此外,盡管教材內容具有相對固定性,但教師可以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拓展教材的深度與廣度。例如,與教材主題相關的影視片段、新聞報道或社會熱點事件等,不僅能為教學創設真實的現實語境,還能有效強化學生的文化反思意識。通過將教材內容與多元資源有機融合,學生能夠在更廣闊的語境中理解語言與文化的內在關聯。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
1.體驗式教學與系統化反思活動。體驗式教學通過構建語言情境,如角色扮演、文化模擬和情境體驗等,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語言實踐機會。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感知語言的語用功能和文化意義。然而,單純依賴體驗并不足以達成深度學習,系統化的反思環節才是體驗式教學有效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關鍵。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角色扮演或文化模擬活動后,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撰寫反思日志等活動,并進行分享。通過回顧活動中的表現,學生能夠了解自己在語言運用及文化理解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如:“在這次角色扮演中,你認為哪種表達方式更符合目標文化的交流習慣?”“如果你遇到類似情況,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語言策略?”這些問題能夠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將活動中的體驗內化為知識和技能。
2.比較文化教學法的深化運用。比較文化教學法通過系統對比母語文化與第二語言文化的異同,幫助學生理解語言與文化的內在互動關系。這種方法能夠促使學生在文化差異中發現語言運用的深層邏輯,并反思語言現象背后的社會文化動因。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方時間觀念的異同,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準時”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意義和價值。在西方文化語境中,“準時”通常被視作對他人時間的尊重;而在某些東方文化語境下,時間觀念往往更具靈活性,并側重人際關系的維系。通過這種文化比較分析,學生不僅能夠辨識語言表達與文化語境的內在關聯,更能形成對自身文化的反思性認知。學生往往會意識到母語中的特定表達方式在第二語言文化中失效的文化根由,進而掌握適應不同文化語境的交際策略體系。這一過程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反思能力及語言運用的精準度。
(三)教師的有效引導
在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關鍵的引導作用。教師需要通過啟發性提問與個性化反饋,促使學生深度反思。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覺得在這次對話練習中,第二語言的語用規則被正確使用了嗎?”“在這次文化模擬活動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文化沖突?如何用語言策略應對?”此類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將語言學習中的具體體驗與文化差異建立關聯,進而主動優化學習策略。此外,教師還要針對學生的反思內容給予反饋,幫助學生明確能力提升的具體方向,防止反思流于形式。
四、結語
反思性學習能力培養是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基于教材的資源整合、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語言知識,還能培養適應多元文化環境的能力。反思性學習的意義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成效,更在于幫助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社會的需求。未來,第二語言教學需要進一步整合語言學習與反思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更加完善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陳芙,孫丹,高一鳴.國家形象傳播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的文化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4(12).
[2]高巍,賀元萍.“雙新”背景下反思性學習實踐者的培養:困境及其紓解[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
[3]張靜.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研究[J].現代英語,2020(20).
[4]張紅霞.反思性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7(6).
[5]李穎超.第二語言教學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研究[J].文化學刊,2018(9).
責編: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