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0-0105-04
一、情境教學法概述
(一)情境教學法的概念
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通過諸如實物展示、多媒體演示、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手段,將抽象知識具象化。該方法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它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托,強調學習是學生在特定情境下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通過情境的創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搭建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橋梁,助力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升綜合素養。
(二)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主要源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知發展理論與情感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經驗上,在特定情境中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情境為知識建構提供支撐,學生借此與新知識互動、融合。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表明,學生認知發展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合適情境能匹配學生認知階段,激發其思維,促進知識從感性向理性轉化。
情感教學理論指出,情感對認知有重要影響。
積極情境能調動學生情感,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愉悅情緒中更高效地接收和處理信息,提升學習動力與效果,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二、高中物理課堂應用情境教學法的必要性
(一)高中物理學科特點
高中物理學科具有顯著特點。一方面,其知識具備高度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如量子力學中對微觀粒子行為的描述,以及相對論中對時空相對性的闡釋,都超脫于日常直觀經驗,學生理解起來頗具難度。另一方面,物理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從汽車行駛的動力學原理,到家庭電路的電學知識應用,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這體現了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兩面性,也凸顯了將物理知識與實際情境結合教學的重要性。
(二)高中生學習特點
高中生在學習上呈現出獨特的特點。在思維發展方面,他們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階段,開始嘗試對復雜的物理概念、抽象的數學模型進行深入思考。但這一過程中,仍需借助具體實例輔助理解。
同時,高中生好奇心旺盛,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若能將新奇的情境融人教學,極易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然而,他們的注意力易分散,難以長時間聚焦于抽象理論。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此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正邁向形式運算階段,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刺激,幫助他們更好地構建知識體系,提升學習效果。
(三)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性
傳統教學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存在諸多局限,如教學過程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考與探索。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學的事體,都被教的事體打消掉了。”這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低,難以激發學習興趣與熱情。
而且,傳統教學側重知識的機械灌輸,忽視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教師在物理公式推導和概念講解時,未創設生動情境,導致學生難以理解知識的實際應用,更無法靈活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發展。
三、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
在高中物理課堂中,創設生活情境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教師可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入手,引入物理知識。例如,在講解“摩擦力”時,以人們在結冰路面行走易滑倒,以及鞋底設計花紋增加摩擦力為例,通過生活中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現象,拉近學生與抽象物理概念的距離。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教師可靈活捕捉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在講解“圓周運動\"時,結合游樂場里摩天輪、過山車的運行,引導學生分析其中向心力、線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激發他們對物理學科的探索欲望與學習熱情。
(二)構建實驗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學里,構建實驗情境至關重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情境能讓學生直觀感受物理現象,深人理解知識本質。
教師可設計趣味實驗,像“會跳舞的鹽粒”,在揚聲器上放置保鮮膜并撒上鹽,播放音樂時鹽粒隨之跳動,借此引入聲音的傳播與振動知識,瞬間點燃學生興趣。開展探究實驗也不可或缺,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中,學生自主操作實驗器材,控制變量,收集數據并分析。正如物理學家楊振寧所言:“物理學是以實驗為本的學科。\"通過親手實驗,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物理規律的形成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精神與實踐操作能力,提升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水平。
(三)設置問題情境
在高中物理課堂中,設置問題情境是啟迪學生思維、深化知識理解的關鍵手段。教師需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巧妙構建問題鏈條。
比如,在講解“楞次定律”時,先拋出問題:“當磁鐵插人或拔出閉合線圈時,會產生怎樣的現象?\"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初步感知電磁感應的奇妙。接著追問:“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象?產生的感應電流方向又遵循什么規律?”以層層遞進的問題,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正如蘇格拉底的“產婆術”,通過不斷提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挖掘知識內涵。
設置問題情境時,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相互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邏輯思維與創新能力,真正實現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索知識的轉變。
(四)運用多媒體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情境能夠顯著優化教學效果。多媒體憑借其強大的表現力,能將抽象物理知識直觀呈現。比如,在講解“分子動理論\"時,通過動畫展示分子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讓肉眼不可見的微觀世界變得清晰可感
在學習“機械波”時,利用視頻演示水波、繩波的傳播過程,學生能清楚看到波的形態變化與傳播特點。誠如夸美紐斯所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多媒體情境借助圖像、聲音、動畫等元素,全方位刺激學生感官,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物理知識,有效降低學習難度,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與興趣。
四、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的應用案例分析
(一)案例選取說明
為深入探究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的實際成效,本研究精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教學內容維度,涵蓋力學、電磁學、熱學等核心板塊。例如,選取“牛頓第二定律”代表力學知識,該定律是經典力學的核心,對其展開情境教學,能深刻展現情境教學法在闡釋復雜物理規律時的作用。在電磁學領域,以“電容器的電容”為例,這一內容較為抽象,借助情境教學可直觀呈現其概念內涵與影響因素。
從課型角度,既包含新授課,如“平拋運動”,通過創設實驗與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初次構建平拋運動知識體系;又涉及復習課,像“電場與磁場綜合復習”,運用多媒體情境,串聯零散知識點,強化學生知識網絡。所選案例兼顧不同層次學生,有普通班級也有重點班級,確保研究結果能全面反映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普適性與針對性,為教學實踐提供多維度參考。
(二)案例詳細介紹
1.案例一:“牛頓第二定律”新授課
在講解“牛頓第二定律”時,教師先創設生活情境,播放賽車啟動與普通汽車啟動的視頻后提問:“為何賽車能在短時間內達到高速,而普通汽車加速相對較慢?”引發學生思考力與加速度的關系。
接著構建實驗情境。利用打點計時器、小車、砝碼等器材,開展“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學生分組操作,記錄數據、繪制圖像。在此過程中,學生直觀看到在質量一定時,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力一定時,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通過這一系列情境教學,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與實驗,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從抽象認知深化為親身體驗。課堂上,大部分學生能主動思考、提出問題,合作氛圍濃厚。
2.案例二:“電場與磁場綜合復習”復習課
在“電場與磁場綜合復習”課上,教師運用多媒體情境。借助動畫展示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與偏轉,以及在磁場中的圓周運動,將復雜的物理過程直觀呈現。
隨后,設置問題情境:“當電場與磁場同時存在,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會如何?”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分析不同情況下粒子的受力與運動狀態。
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能夠將電場與磁場的零散知識串聯起來,構建完整知識體系。課堂反饋顯示,學生對綜合問題的分析能力明顯提升,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問題,復習效果顯著。
(三)案例分析與總結
通過對“牛頓第二定律”和“電場與磁場綜合復習”兩個案例深人剖析,能清晰洞察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的顯著成效與關鍵要點。
在知識理解層面,情境教學法作用斐然。以“牛頓第二定律”案例來說,借助生活情境中賽車與普通汽車啟動對比,讓抽象的力與加速度關系變得直觀,學生能迅速建立起初步認知;再結合實驗情境親身體驗,學生對定律理解從表面深入本質。在“電場與磁場綜合復習”案例里,多媒體情境將帶電粒子在不同場中的復雜運動可視化,讓學生輕松突破知識難點,把孤立知識融會貫通。
從課堂參與度來看,情境教學極大激發了學生積極性。“牛頓第二定律”實驗環節,學生分組合作,踴躍動手操作、分析數據,課堂討論熱烈。而“電場與磁場綜合復習”課上,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熱烈討論,思維碰撞頻繁,一改傳統復習課的沉悶。
然而,這兩個案例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在實驗情境中,部分小組因操作不熟練導致耗時較長,影響教學進度;在復雜問題情境下,基礎薄弱的學生理解困難,參與度較低。
總體而言,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優勢明顯,能有效提升學生知識掌握程度與課堂參與熱情。但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需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優化情境設計與教學流程,合理把控時間,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情境教學中收獲知識、提升能力。
五、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應用的反思
(一)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
在高中物理情境教學中,情境創設存在不少問題。
一方面,情境與教學目標契合度欠佳。部分教師創設情境時一味追求趣味,卻忽視與教學內容的關聯。如講“功和功率”時引入體育比賽,未凸顯功和功率的關鍵要素,致使學生雖對情境感興趣,卻無法借此掌握對應知識,背離促進知識理解的初衷。
另一方面,情境復雜程度把控失當。有些情境信息繁雜,學生理解時精力分散,難以聚焦核心知識;有些又過于簡單,缺乏深度與啟發性,無法激發學生深入思考。誠如布魯納所言,學習情境設計要契合學生認知水平,過難或過易都不利于教學,要求教師精準把控情境復雜程度。
(二)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在高中物理情境教學法的實施中,暴露出不少問題。
一是學生參與不均衡問題突出。性格開朗、基礎好的學生積極投身討論、實驗,收獲頗豐;而性格內向或基礎薄弱的學生則較為被動,小組討論時發言少,面對復雜情境常跟不上節奏。像在“楞次定律”實驗探究中,部分學生因怕失誤或答錯而選擇沉默旁觀。
二是時間把控也頗具難度。情境教學包含大量活動,像“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實驗,學生在操作、記錄、分析時易耗時過多,致使后續總結歸納、知識拓展環節無法充分開展,教學計劃難以如期完成。正如夸美紐斯所說,時間分配需精密,這充分體現情境教學中合理把控時間的重要性。
(三)教學評價問題
在高中物理情境教學里,教學評價環節問題頻出。
一是評價指標嚴重缺乏針對性。當下多數評價體系仍緊町傳統紙筆測試,重點考查學生知識記憶與解題能力,卻對情境教學中團隊協作、問題解決和創新思維等關鍵能力與素養視而不見。例如,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后,對學生操作規范性和故障排除能力未做重點考量。
二是評價方式同樣過于單一。僅依靠考試分數難以全方位展現學生在情境學習中的真實表現。課堂上,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實驗操作過程以及知識遷移運用的嘗試,都無法通過分數體現。長此以往,既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也難以發揮教學評價對情境教學法的優化作用。因此,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迫在眉睫。
六、優化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應用的建議
(一)提升教師情境創設能力
為提升教師情境創設能力,首先要加強專業培訓。學校和教育機構應定期組織相關培訓活動,邀請專家講解情境教學理論與實操技巧,剖析成功案例,助力教師精準把握情境創設要點。
教師自身也要注重日常積累,廣泛涉獵生活、科技、歷史等領域素材,為情境創設儲備豐富資源。在設計情境前,需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緊扣物理知識核心,確保情境與教學內容高度契合。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興趣點,運用故事、實驗、多媒體等多種形式,打造生動且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探索欲望。
(二)保障實施過程的有效性
要保障情境教學實施過程的有效性,教師需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分組,確保小組討論、實驗操作中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在實施時,合理規劃時間,例如實驗前明確步驟與時間限制,避免耗時過長。
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把控節奏,引導學生圍繞核心知識展開探究;當學生偏離主題時,及時拉回正軌;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及時反饋疑問,確保學生在情境中高效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
(三)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完善教學評價體系,要構建多元化評價指標。除知識掌握,將學生在情境中的參與度、合作能力、創新思維等納入考量。比如小組實驗,評價成員協作與問題解決表現。
同時,結合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關注課堂討論、實驗操作過程,及時反饋學生表現;終結性評價則立足階段學習成果。二者結合,全面呈現學生學習軌跡,精準評估情境教學效果,為教學改進提供有力依據,推動教學質量提升。
七、結論
文章深人探討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的應用,明確其顯著優勢。情境教學法能將抽象知識具象化,通過創設生活、實驗等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課堂參與度,增強知識理解與運用能力;然而,在應用中也暴露出情境創設欠佳、實施把控不足、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展望未來,隨著教育理念的革新,情境教學法有望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持續優化。教師情境創設能力將不斷提升,精準對接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實施過程將更加高效有序;評價體系也會愈發科學多元。相信通過不斷改進,情境教學法能為高中物理教學注人新活力,助力學生物理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娟,杜輝.試析情境教學法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途徑[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3(18):87-89.
[2]洪英蘭,溫升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情境教學法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理科園地,2021,17(1) :12-14.
[3]羅淑君.新課改背景下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高考,202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