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緒論
1.1研究背景
在當下文化自信的時代浪潮中,傳統文化元素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當代價值重構。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其壁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蘊含著深厚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為藝術創作提供了無盡的靈感源泉。馬可波羅品牌敏銳地捕捉到了敦煌文化的魅力,以此為契機,開展了“印象敦煌”瓷磚產品的研發工作,旨在將敦煌美學符號融入瓷磚設計,為室內空間帶來獨特的文化韻味。
1.2研究意義
1.2.1理論意義
本研究將拓展裝飾藝術符號學的研究維度。以往裝飾藝術符號學的研究多集中在西方藝術符號或現代流行文化符號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尤其是像敦煌美學符號這樣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豐富內涵的符號研究相對較少。通過對敦煌美學符號的解構與重構研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符號意義,為裝飾藝術符號學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案例,豐富其理論體系。
1.2.2實踐意義
為瓷磚設計提供文化轉譯方法論。在實際的瓷磚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往往面臨著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現代設計的難題。本研究通過對敦煌美學符號的作者簡介:劉燕燕(1983-),女,本科,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視覺藝術。
系統分析,提出具體的解構與重構策略和路徑,為設計師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文化轉譯方法,幫助他們更好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瓷磚產品,推動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領域的創新應用。
1.3研究方法
1.3.1案例分析法
對馬可波羅“印象敦煌”項目的全流程進行追蹤。從項目的創意構思階段,分析品牌如何挖掘敦煌文化與瓷磚設計的結合點;在設計研發階段,研究設計師如何運用各種設計手法將敦煌美學符號轉化為瓷磚的設計元素;在產品推廣和市場反饋階段,關注消費者對產品的接受程度和市場反響。通過對整個項目流程的詳細分析,總結經驗教訓,為其他類似項目提供參考]。
1.3.2符號學解碼法
深人挖掘敦煌美學符號的視覺元素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運用符號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敦煌壁畫中的色彩、圖案、造型等視覺元素進行分析,解讀其背后所傳達的宗教信仰、社會生活、審美觀念等文化信息。通過符號學解碼,將抽象的文化內涵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元素,為后續的解構與重構工作奠定基礎。
1.3.3比較研究法
探討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的適配性。將敦煌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理念、風格、技術等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如何在保留傳統紋樣特色的基礎上,使其與現代設計相融合,滿足當代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和生活方式。通過比較研究,找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點,為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提供理論支持。
2敦煌美學符號體系建構
2.1敦煌藝術的符號基因庫
敦煌藝術歷經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而豐富的符號基因庫。在敦煌壁畫中,色彩是最具視覺沖擊力的符號元素之一。圖案也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符號元素。如蓮花紋,作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在敦煌壁畫中廣泛出現。其形態各異,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盛開絢爛,寓意著純潔、美好和吉祥。忍冬紋則以其連續的曲線和富有韻律的節奏,展現出生命的活力和堅韌,常被用于裝飾壁畫的邊框和圖案的填充。造型方面,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堪稱經典。飛天輕盈飄逸的身姿、靈動的衣帶,以及充滿動感的姿態,傳達出一種超凡脫俗的美感和對自由的向往。這些獨特的造型元素成為敦煌美學符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后世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2.2符號轉譯的關鍵矛盾
在將敦煌美學符號轉譯為現代室內設計語言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關鍵矛盾。敦煌藝術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宗教文化背景下,其符號所傳達的信息與現代社會的文化語境有著較大的不同。如何在保留符號文化內涵的同時,使其能夠被現代消費者所理解和接受,是符號轉譯面臨的一大挑戰。敦煌藝術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壁畫和雕塑,其創作所使用的材料和技術與現代室內設計中的瓷磚生產有著很大的區別。在將敦煌美學符號應用于瓷磚設計時,需要考慮如何運用現代材料和生產技術,實現符號的精準表達和呈現。
3解構與重構方法論
3.1解構
從具象到抽象的層級拆分:對敦煌美學符號進行形式解構,就是將其從具象的藝術形式中拆解出來,按照從具象到抽象的層級進行拆分。符號隱喻的現代表達:文化解構旨在挖掘敦煌美學符號背后的文化隱喻,并將其以現代表達的方式呈現出來。傳統工藝的現代材料轉譯:敦煌藝術的創作過程中運用了許多傳統工藝,如壁畫繪制中的瀝粉貼金、礦物顏料的使用等。在將敦煌美學符號應用于瓷磚設計時,需要對這些傳統工藝進行技術解構,實現傳統工藝的現代材料轉譯。
3.2重構路徑
在室內空間中,瓷磚的應用需要考慮空間語境的重構邏輯。不同的空間類型,如客廳、臥室、衛生間等,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氛圍需求。在將敦煌美學符號融入瓷磚設計時,需要根據空間的特點和功能,選擇合適的符號元素和表現形式。瓷磚的材質語言是其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在重構過程中,可以進行材質語言的實驗,探索不同材質與敦煌美學符號的結合方式。敦煌藝術本身具有豐富的敘事性,通過壁畫講述了眾多的佛教故事和歷史傳說。在瓷磚設計中,可以借鑒敦煌藝術的敘事方式,進行重構創新。
4馬可波羅\"印象敦煌\"產品設計實踐
4.1敦煌藝術產品設計創作方法
為將這份歷經千年洗禮更為瑰麗絢爛的中華文明帶向全球視野,創作出具有敦煌文化元素特點的陶瓷裝飾作品,馬可波羅印象敦煌產品開發項目團隊以敦煌壁畫中具有代表性題材為來源,深人研究敦煌壁畫、彩塑等藝術形式,詳細了解敦煌歷史背景、文化內涵、藝術風格、色彩運用、構圖方式以及圖案紋樣等特點,逐一梳理和分析敦煌藝術元素,并參考相關的學術研究資料、書籍、圖像檔案等,通過造型多樣性、色彩對比和肌理變化等方式來展現敦煌壁畫元素在當代陶瓷裝飾設計中所帶來的視覺效果與藝術效果,開辟了一條“打散原型,凝練核心元素,設計重構\"的獨特文化產品創新設計路徑,實現敦煌藝術元素在現代陶瓷裝飾設計運用中再現璀璨之光。
4.2印象敦煌·砂系列--夢幻月牙
設計師在設計夢幻月牙的時候運用“形狀簡化”的方法,參照敦煌月牙泉的實景,將復雜的形狀簡化為更基本的幾何形狀組合,把具有強烈的敦煌符號的月牙泉的圖案提煉出來,簡化成半圓形。另一方面,站在哲學和文化層面,方與圓是中國哲學和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早有“天圓地方\"之說,意指天地的自然形態,后經演變,古代先賢賦予了方與圓更為復雜、更具內涵的哲學意義。夢幻月牙的設計除了提煉現有元素的圖形外,還遵循了中國的“方圓哲學”。方與圓,是對立統一的哲學,也是一種美學。瓷磚本身是方形的,將月牙般的半圓形設計其中,通過組合的形式,讓瓷磚在空間運用中呈現出畫面為方、圖案為圓,方圓哲學與美學完美的碰撞,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結合,乃和諧之美。
具體設計細節方面,設計師將敦煌八景之一鳴沙山的壯美拆解成沙浪紋,展現其獨特的紋理變遷,從沙子層層分明的構造發散思維,將其符號化、幾何化再進行設計形成錯落有致的線條,其中黑色代表陰影,白色代表高光形成立體感;沙粒的顆粒感也隨著圖案的變化進行再設計,將沙的動態和靜態藝術化成為兩種不同的視
覺和觸感肌理
將所提取的月牙泉簡化符號和流沙以及沙粒進行組合造型,再通過工藝效果進行表現視覺和觸覺上的效果設計體現:觸感上結合沙地沙粒的觸感,層層疊疊的沙漠應有凹凸感,視覺上在靜待沙地中應有部分沙粒會反射光線形成星星點點,動態層層流沙中忽明忽暗的視覺感受。
以此,印象敦煌夢幻月牙產品在戈壁鳴沙上增加了月牙般的半圓形,如月牙泉與鳴沙山共生,彰顯著無限的外形與內核魅力,將沙的動態和靜態藝術化成為兩種不同的視覺和觸感肌理,重現了鳴沙山上經風沙雕琢而成的奇特地貌,既具沉穩的厚重之感,又不乏流動的韻律之美。
4.3印象敦煌·織系列--平基絲綢
印象敦煌織系列靈感來源于敦煌壁畫中那些精美絕倫的織錦圖案。平基,是古代宮殿內頂部的一種獨特裝飾,俗稱為“天花板\"或“承塵”,它的基本單元結構由四條木板組成,形成一個方井形狀,類似于棋盤上的格子。莫高窟平棊通常由方井套疊組成,方井之間以邊飾相隔,方井內繪制各種圖案,如蓮花、飛天、神獸等,邊飾則有忍冬紋、幾何紋等。平基絲綢產品設計開發以編織感和絲綢質感為主基調,取編織紋理進行分析提取,對編織三角形的裝飾和構圖元素進行傳承和改良,以三角形為基礎圖案,運用點、線、面組合的方式構成圖案,展現跨時空的靈感碰撞,再次剖析絲綢亮絲特性,結合現代設計手法融合編織布紋提取工藝效果,將銀亮絲光與編織紋理形成鮮明的反差,觸覺上針對編織布的手感再設計增加層次,結合數碼模具呈現出布紋的質感,既體現差別與布紋的手感,又有基于紋飾刺繡的視覺效果,在視覺上有亮亞光澤層次,觸感上有下陷、凸起、基礎平面三種手感,多種設計手法相結合的效果。
4.4印象敦煌·羽系列--孔雀金羽
在敦煌壁畫中,孔雀形象多出現在裝飾圖案和經變故事中,形態多種、活潑生活。孔雀蹁躍,越山跨海,莫高窟第332窟雙孔雀,兩只孔雀形態各異,一只尾羽高舉、兩翅動,另一只看似平靜,細節真實細膩,每一根羽毛,都在訴說著超越言語的佛法真諦。
印象敦煌羽系列設計以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孔雀神鳥的羽毛為靈感,項目設計師們把莫高窟中飛天形象的飄逸神韻以及神鳥羽毛的靈感巧妙地融入到產品設計之中,取羽織紋理進行分析提取,將飄逸的羽裳和輕盈
飛翔的姿態融入產品設計中,結合圖案的元素進行再設計,把羽毛的“初生”“成長”“綻放”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肌理表現,層層遞進,復刻出孔雀繁復而有序的尾羽輪廓,將遠古的藝術靈韻凝固于現代空間。在顏色設計上,結合上石青巖、孔雀巖、松綠巖三大敦煌色進行再創作,創造出夢幻而華美的視覺效果,讓壁畫上的孔雀瞬間活現于陶瓷之上,飛入千家萬戶。生長的趨勢都帶給我們的是美麗,活力的意境
孔雀金羽的設計,在視覺上要有閃耀的光澤,呈現金羽層層堆疊的視覺效果,同時骨架處采用浮雕效果,呈現出產品的晶瑩剔透之感,觸覺上每一片金羽在手感上有立體觸感,能由視覺引入觸感深入的去體會到產品所表現的孔雀開屏的絢麗,敦煌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的活力。
5結語
5.1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本研究雖然對敦煌美學符號的解構與重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過程中,由于受到時間和資源的限制,對馬可波羅“印象敦煌”項目的案例分析可能不夠全面和深入。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拓展研究范圍,對更多的敦煌美學符號和相關設計案例進行分析,以驗證和完善本研究提出的解構與重構方法論。
5.2對“新中式”設計語言的再思考
敦煌美學符號的解構與重構研究,也為我們對“新中式”設計語言的再思考提供了新的視角。“新中式”設計作為一種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設計風格,近年來在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一些“新中式”設計作品存在著對傳統文化元素的簡單堆砌和表面模仿,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和創新表達。
參考文獻
[1]李金春,史圓.體驗設計視角下敦煌市民宿室內設計策略研究[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4,(04):58-60.
[2]黃嘯.敦煌壁畫裝飾元素在室內陳設中的應用探究[J].西部皮革,2021,43(08):36-37.
[3]陳華新,郝瑩,傅程凌,等.敦煌色彩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10):115-117.
[4]周衛臣,孫獻華.淺談敦煌紋樣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08):63-64.
[5]胡佳楠.淺談傳統敦煌色彩在現代室內紡織品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1,2(07):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