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為學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對大學生的資助工作是國家脫貧攻堅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秉持精準資助的原則來完成資助育人的工作,不僅對大學生進行經濟扶貧,還要幫助他們在精神上脫貧。2精準資助模式強調基于個體需求的差異化幫扶,以提高資助工作的公平性與實效性。然而,傳統的高校資助體系主要關注經濟支持,忽視了對受助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系統培養,導致高校資助育人功能未能充分發揮。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受助學生心理認同感不強、資助與育人脫節、思政工作針對性不足等問題,亟須創新路徑以實現精準資助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精準資助模式的內涵和基本特征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貧富差距逐漸拉大,貧困家庭常會因為經濟因素影響學生的教育以及升學,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形成惡性的循環。精準資助模式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深化與優化,其核心為基于受助學生的個體需求的多維度評估,確保資助資源的合理配置。不同于傳統的經濟資助模式,精準資助不僅關注受助學生的經濟狀況,還綜合考量其學業表現、心理狀態、成長環境等因素,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資助方案。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精準識別,通過大數據分析、家庭經濟調查等手段,高校可動態掌握受助學生的真實情況;二是精準幫扶,高校可在提供經濟支持的基礎上,融入學業輔導、職業規劃、心理支持等全方位服務;三是精準育人,精準資助模式強調資助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以促進受助學生的全面發展。精準資助模式的提出,不僅提升了資助工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
二、精準資助模式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深度
實施精準資助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現更強的針對性,增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精準資助體系不僅是高校對受助學生進行經濟幫扶的手段,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載體,其通過政策宣傳、資助審核、日常管理等環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誠信教育、責任意識培養等融入其中,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潛移默化中推進。精準資助增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實效。過去,高校針對受助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一般采用統一的教育方式,缺乏針對性。精準資助模式聚焦受助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受助學生的不同情況施教,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貼合受助學生實際需求,提升教育成效。精準資助模式對資助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起到了促進作用,以往高校的資助方式大多依賴經濟援助,思想政治教育常被視為次要部分,精準資助模式把重點放在人才培養上,它著重強調資助與思想政治教育同步推進,目的是實現兩者彼此促進,以此構建持續的育人機制。
(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轉型
精準資助模式不僅對高校資助方式進行了優化,也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發生深刻轉變。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統一性、普遍性為特征,而精準資助模式著重開展個性化幫扶,達成由“普適性引導\"到“個體化培育\"的過渡,精準辨認受助學生需求,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覆蓋資助的全階段,創建動態化且針對性較強的育人體系。精準資助模式帶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單向灌輸進入互動式培養階段。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依賴教師、輔導員講授,而精準資助模式突出建立成長檔案,實時跟蹤受助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變化,并借助朋輩幫扶、導師指導、實踐活動等途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貼近受助學生需求,提高其主動性及認同感。精準資助模式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短期干預向長期陪伴轉變。高校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聚焦資助政策宣講、誠信教育這類短期活動,而精準資助模式聚焦對受助學生的全過程管理,將經濟幫扶、心理支持、學業指導、職業規劃等環節納入育人體系,確保受助學生在校期間持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其自立自強、感恩回報社會的意識,增進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三、精準資助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存問題
(一)協同不足,育人功能弱化
盡管精準資助模式已成為高校資助工作的核心,然而在實際實施階段,資助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舊存在一定的分割情況,部分高校的資助工作重點聚焦經濟幫扶,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引發“重資助、輕育人\"現象,一些受助學生拿到資助后,未形成主動回饋社會的意識,反而出現依賴資助的傾向,體現了資助育人功能的缺位。
(二)規劃與流程欠科學,個性化育人難落實
即便精準資助模式強調開展個性化幫扶,但鑒于高校管理體系、政策執行能力和師資力量方面的局限,資助育人體系依舊欠缺科學規劃。資助育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定的技術和藝術,但當前資助育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依靠“經驗”,育人方法老化、簡單化、同質化等問題。3即便精準資助模式強調應根據受助學生差異施教,但不少高校在實施精準資助過程中,依舊采用統一、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未重視受助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及成長特點。部分高校設置的勵志獎學金,開展的誠信教育活動等,缺乏主體針對性,未能真正觸及受助學生思想,致使育人成效欠佳。高校針對精準資助育人工作的評估機制也存在缺陷,未開展對受助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跟蹤與反饋,導致資助育人效果評估難以推進,對精準資助模式的實施成效造成了影響。
(三)思想引導乏力,教育實效未達預期
精準資助模式應在實施經濟幫扶之際,增進受助學生在思想政治上的認同感,推動其社會責任感與自我成長意識增強。當前,大多數受助學生僅把資助看成經濟支持,缺少對資助育人理念的深層次理解,導致部分學生的思想政治認同感處于較低水平,沒有感知到社會和學校給予的人文關懷,甚至對社會公平性產生錯誤認知。一些受助學生因資助申請條件、審核機制的緣故產生負面情緒,這些情緒使他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降低,進而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降低。
(四)管理機制滯后,部門協同受阻
精準資助模式的有效實施,離不開高校資助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工作等部門的協同共進,而高校各相關部門普遍呈現協同性差的情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在資助工作中起主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完成,二者信息流通方面存在梗阻,造成精準資助育人功能受到阻礙。部分高校在精準資助管理工作上,存在信息化建設落后、數據共享機制未健全的情況,導致資助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效率不高,影響整體的育人成效。對精準資助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優化,高校必須建立完善的協同育人機制,打破資助管理部門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壁壘,構建跨部門協作的精準資助育人體系,促使精準資助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共同推動受助學生全面成長進步。
四、精準資助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一)構建精準資助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高校要及時規范、完善本校的大學生資助政策,積極組織相關宣傳活動,切實增強大學生對相關政策的認知與掌握,使大學生正確地認識高校資助政策。精準資助模式的高效實施,需要高校搭建資助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有效機制,保障資助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發力。在實際操作中,高校應積極開展跨部門聯動配合,打破資助管理部門與思想政治教育部門的信息壁壘,造就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育人的全流程閉環管理機制。高校可借助信息化平臺,搭建精準資助數據庫,把受助學生經濟、學業、心理、思想動態等相關數據進行整合,實現多維度的綜合監測。這不僅能精準識別受助學生的需求,還能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針對性的方向指引。對思想政治認同感不高的受助學生而言,相關人員應對其定期開展思想政治的輔導,采用個性化會話、專題授課等形式,指引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豐富精準資助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所呈現的豐富性與針對性,是保證精準資助育人功能有效施展的關鍵,高校應結合受助學生的實際需求,創建多層次、多維度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高校可開設聚焦“勵志成長”的專題課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教育、勵志教育等內容納人課程體系,使受助學生在接受經濟幫扶的同時,提升思想政治素養。高校可召集受助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公益項目等活動,使受助學生在社會活動中感受責任的分量與擔當,引導受助學生擔任“資助育人志愿者”,幫扶其他經濟困難學生適應大學生活,提供學習指導、心理疏導等相關服務。這種借助資助促進學生學習、依靠學習達成育人目標的模式,既可以增進受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能進一步體現資助的育人意義,達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目標。
(三)創新精準資助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精準資助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打破以往單一的理論灌輸模式,探求更靈活且生動的教育途徑,提高受助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高校可依靠數字化技術,搭建“精準資助智慧育人平臺”,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手段,為受助學生推送量身定制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諸如勵志事例、國情教育活動、職業規劃指導課程等。精準的推送模式,能有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促使受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潤物無聲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沉浸式體驗教學同樣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重要手段,高校可開展“精準資助主題實踐營\"相關活動,集結受助學生前往貧困地區開展社會調研,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悟社會,形成感恩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
邀請表現出色的校友以及國家勵志獎學金獲得者進行個人事跡的分享交流,讓受助學生從真實案例中獲得啟發,增進其自立自強的信念。
(四)建立精準資助模式的育人長效機制
精準資助模式的育人功能能否長期發揮,取決于高校是否構建了完備的長效機制。部分高校在開展精準資助育人工作過程中存在分階段推進的現象,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難以持續。基于此,其一高校要建立動態的監測及反饋機制,對受助學生的成長進行長期跟進,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持續對學生發展發揮作用。其二高校可設立“受助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其思想政治素養、學業表現、職業發展等方面的變化,且按周期進行回訪與評估,構建閉環管理機制。其三高校可設立校友資助基金、組織校友勵志講座等手段,讓曾經的受助學生畢業后依舊能與高校保持聯絡,用行動對高校進行回饋,形成“受助一成長一回饋”的良性循環模式。其四高校可設立“資助育人導師計劃”,聘請已畢業的受助優秀校友作為受助學生的成長導師,為其提供學習指導、職業規劃建議等相關支持,這不僅能鞏固精準資助的育人成果,還可在高校內營造良好的勵志文化環境,進一步推動精準資助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層次發展。
五、結語
精準資助模式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契機,依靠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育人手段,高校可緩解經濟困難學生學習與生活上的壓力,還可以在資助階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提升受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政治認同。精準資助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還存在不足,諸如育人功能發揮不充分、教育體系規劃不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單一且缺乏活力、協同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影響了高校育人工作的實際成效。高校要在精準資助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保障受助學生不僅能獲取經濟支持,而且能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
2陳萍,陳聰,劉丹丹,等.構建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新模式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4):264-265.
[3]宋傳盛.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的定位、問題與策略J.教育探索,2021(9):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