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斗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資源,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的過程中凝聚的精神財富,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寄語廣大青年“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新時代大學生更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奮發有為、奮勇爭先。“三線精神”是特定歷史時期政治制度、文化現象、經濟生活與精神風貌的真實反映,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深遠的時代價值。“三線精神\"蘊含的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對新時代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與引領作用,是涵育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寶貴的精神資源,賦予了艱苦奮斗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形成了與時俱進的新時代艱苦奮斗精神。
一、“三線精神”與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內在聯系
(一)主旨相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內核的高度凝練
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建設,孕育和形成了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為核心要義和基本內涵的\"三線精神”[它是在百廢待興的特殊歷史時期,無數建設者響應國家號召,在祖國西部地區的高山峽谷、戈壁險灘白手起家、艱苦奮斗,用青春和汗水、奉獻與犧牲鑄就的精神豐碑。“三線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的生動踐行,豐富和深化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導向,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事業發展過程中展現的積極進取、勇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風貌,與“三線精神\"在精神主旨上高度統一,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內核的高度凝練,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在青年群體的賡續。同時,“三線精神”、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一脈相承,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特質。
(二)內容契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生動實踐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奮斗史,從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革命斗爭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艱苦奮斗精神貫穿每一個歷史階段,植根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和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在“三線”建設時期,面對外部技術封鎖,內部環境惡劣、物資匱乏等不利因素,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不畏艱險、攻堅克難,齊心協力創造了成昆鐵路、攀枝花鋼鐵基地等中國乃至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跡,推動了中國國防科技和工業的發展。“三線精神\"充分體現了艱苦奮斗、團結奮斗和不懈奮斗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精神的真實寫照,而這種敢于擔當、開拓進取的精神品質,與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在內容上充分契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展現。
(三)功能趨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2]“三線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內容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三線精神”展現的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等精神品質,是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必須具備的核心素質,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和生動的教育素材。培育新時代的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也是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砥礪擔當品格、實現思想引領的重要途徑。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與“三線精神\"在育人功能上同頻共振,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二、“三線精神”涵育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價值意蘊
(一)艱苦創業是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動力源泉
艱苦創業體現了“三線精神”的內核,是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動力源泉,為新時代大學生樹立了明確的奮斗目標[3]“三線\"建設時期,在“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下,無數建設者奔赴我國西南、西北的深山腹地。四川攀枝花就是在這個時期從一個不毛之地蛻變成一個鋼鐵新城。在當時物資匱乏、交通不便的惡劣環境下,建設者以天作羅帳地當床,修路架橋,自制工具,靠著肩挑背扛創造了這樣一座“車輪上的工業基地”。這種艱苦創業的精神、不畏艱險的勇氣,是大學生戰勝各種困難與挑戰的精神支柱,能夠激勵他們將新時代艱苦奮斗精神融入血脈,攻堅克難、踏實肯干,把困難當作成長的階梯,在既定的目標中篤定前行。
(二)無私奉獻是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內生力”
無私奉獻體現了“三線\"建設者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質,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不計個人得失,甚至付出生命代價,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重慶是“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江津區更是重慶\"三線\"建設的“前沿陣地”,數萬建設者在機器轟鳴中日夜奮戰,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其中“32111鉆井隊\"因保護國家財產、守護群眾安危,有6人壯烈犧牲,21人嚴重燒傷,被授予“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鉆井隊\"的榮譽稱號,把無私奉獻、甘于犧牲的“三線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新時代大學生更應將無私奉獻精神發揚光大,讓它成為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內生力”。
(三)團結協作是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凝聚力”
團結協作是“三線精神\"的又一重要體現,它強調了個人對集體和組織的歸屬感與責任感。“三線”建設匯聚了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建設者,他們為了共同的目標凝聚在一起,相互支持,群策群力。這種團結協作精神,是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凝聚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合力。攀枝花工業基地就是全國人民大力支援、各行各業團結協作的成果。從四面八方奔赴而來的建設者分布在冶金、機械、煤炭、交通、電力等行業和部門,按照任務目標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鑄造了攀枝花這一朵耀眼的“鋼鐵之花”。隨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開啟,大學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因此,培育大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尤為必要,只有將艱苦奮斗精神融入國家發展大業,堅持團結協作,才能真正實現個人價值。
(四)勇于創新是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驅動力”
勇于創新集中體現了“三線精神\"蘊含的不懈追求和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充分展示了“三線”建設的時代特征。勇于創新的精神包含著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和對創新創造的追求,是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驅動力”,更是時代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成昆鐵路是“三線\"建設最大的交通項目,被稱為“二十世紀三大奇跡之一”。它是無數科研工程技術人員攻堅克難、勇于創新取得的豐碩成果,以18項中國鐵路之最、13項世界鐵路之最的工程技術,樹立了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里程碑。在當今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勇于創新、銳意進取是大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三線精神”涵育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實踐路徑
(一)融入課程育人,培育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
一是要融入思政課程。思政課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課程,具有系統性、深人性和規范性的特點,也是傳承與弘揚“三線精神\"的重要途徑,應將“三線精神\"有機融入其中,深入挖掘“三線精神”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二是要創新教學方式。在“大思政課”背景下,教師的課堂教學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的結合。教師應積極探索和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關于“三線”建設的紀錄片或微課,讓大學生多維度、立體化地感受\"三線\"建設的偉大成就和建設者的奉獻精神,從而深刻理解“三線精神\"內涵,激發大學生的奮斗熱情。
(二)融入實踐育人,錘煉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本領
一是要開展實踐活動。實踐育人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有效方式,也是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關鍵環節。教師應充分利用“三線\"建設歷史資源,作為研學研修的培訓現場和實踐基地。大學生不僅要聆聽和觀看“三線\"建設的光輝歷程,還要積極參與模擬實踐活動,直觀體會“三線\"建設者的奮斗歷程。二是要組織志愿服務。高校應將“三線精神\"融入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讓“三線精神\"薪火相傳,在新時代煥發活力與生機。如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參與“三線\"建設遺址的保護與修復工作,深入挖掘“三線\"建設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還可以讓大學生擔任“三線\"建設場館的義務講解員,向群眾宣傳和普及“三線精神\"的文化內涵及時代意義,為傳承和弘揚“三線\"建設文化貢獻力量。
(三)融入文化育人,引領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觀念
一是要講好“三線\"故事。“三線\"建設時期涌現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這些故事體現了建設者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艱苦奮斗精神,是引領大學生形成艱苦奮斗觀念的鮮活教材。通過“三線\"故事的分享與學習,大學生能深入體會革命前輩的艱苦奮斗精神,從而提升對艱苦奮斗觀念的思想認識。二是要融入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將“三線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能夠營造濃厚的艱苦奮斗氛圍,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艱苦奮斗意識。高校可以結合城市建設歷史,將\"三線精神”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編寫“三線\"建設圖書教材;高校還可以打造“三線\"建設文化景觀,在校園活動中融入“三線元素”,使“三線精神”成為學校的精神符號和文化潮流。
(四)融入網絡育人,激發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自覺
一是要加強網絡建設。加強網絡建設是網絡育人的基礎,大學生是網絡的“原住民”,對網絡有著較高的依賴度和關注度。因此,深化網絡體系建設,融入“三線\"文化內涵,對激發大學生的艱苦奮斗自覺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在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等特定節日,發布“三線\"建設宣傳資料;組織專家學者開發“三線”建設線上學習資源,通過豐富的內容和多樣化的呈現形式,使大學生深入理解“三線精神”,激發艱苦奮斗自覺。二是要構建協同機制。高校可以利用網絡即時、直觀、快捷的特點,打造線上線下互動、校內校外聯動的協同育人機制,使大學生能夠全方位、多層次地參與“三線\"建設的文化交流與互動,接受“三線\"文化熏陶。
四、結語
“三線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具有重要作用,是涵育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寶貴精神資源。以“三線精神\"涵育新時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有助于大學生賡續紅色血脈、弘揚革命傳統,引導大學生將“三線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朱云生,何悅.三線精神的歷史生成邏輯與精神內涵[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4):12-14.
[2]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
[3]漆曉玲,劉真安.“三線精神”融入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實現路徑[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3(15):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