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和實踐領域關注的焦點,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建立在高校質量的基礎上,而高校質量建立在質量保障的基礎上。面對教育強國的時代任務,健全高校質量保障體系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教育教學質量保障是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承載了保障人才培養質量、支撐教育強國戰略的責任,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新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一2020年)》提出,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進高校教學評估,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制度,建立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調把高質量教育體系作為重要任務。《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簡稱《方案》)的實施,進一步推動了高校積極構建質量文化,構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因此,如何構建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完善內部質量監測與保障機制、重塑教育質量文化觀念,為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持續提供內生動力,實現高校創新發展,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題。
一、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基本邏輯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強調把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作為重要任務,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改革指明了方向。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高等教育全面步入內涵式發展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為此,高校亟須構建和完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引領我國高等教育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然而,由于缺乏長效性改進,在建設過程中,高校出現了教學質量觀錯位、教學管理效能內卷化、教學評價異化等問題與缺陷,教學質量保障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厘清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的影響因素、技術路徑和保障隊伍成為高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標準體系:共性與個性并存
高校人才培養保障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受到高校整體規劃設計、師資隊伍、人才培養模式等多方面因素制約,而構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關鍵環節就是建立質量標準。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是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行動指南,也是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歐洲,多數高校參照《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標準和指南》中的內部質量保障標準和指標,制定了自身內部的程序標準。3目前,我國比較有代表性的質保標準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學研究“認證 + 選優”質保標準模式,圍繞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教材、實踐、畢設、專業、師資、學生維度,對標設置合格、優秀和卓越三級質量標準。如同濟大學出臺了《同濟大學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 2.0? ,其中包含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綱要以及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框架。
(二)監測體系:突出數據價值釋放
數據挖掘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利用數據挖掘方法能幫助決策者更清晰地掌握現狀,更全面地監控教學質量,從而實現保障教育質量的目的。4完整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機制主要包括質量文化、監控機構、監控主體、監控標準、質量反饋等監控保障體系。5因此,推動高校建設以數據治理為基礎、以專業隊伍為保障、以模型算法為抓手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測體系,引導其從標準化走向個性化,教育教學各要素由相對孤立走向緊密融合,質量決策由經驗決策走向數據決策,才能解決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數據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實現對高校數據的有效管理和深度共享。
(三)保證體系:協同理論支撐多元主體互動
高校質量保障體系主要由標準體系、監測體系、保證體系構成,在應對高等教育變革和創新挑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方案》明確了內部質量保障在大學治理中的角色與作用,強調全校各級職能部門、院系所有的工作都要圍繞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服務。20世紀7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HermannHaken)提出了協同理論。該理論強調系統中各子系統之間經過相互協作,自發形成空間、功能等方面的有序結構,并在共同作用下使整個系統呈現出單個子系統不具備的新結構、新功能。它突出強調系統的行為并不是子系統功能的簡單疊加,而是所有子系統機理性的集體行動。因此,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構建要基于協同理論,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導向,突出部門協同作用,有效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保障、資源保障、過程保障及管理保障。
二、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阻塞
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工作是包含目標、標準、機構、評價、監督、反饋、改進的系統生態鏈,但目前我國多數高校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僅起到確保教學程序正常運行的基礎性作用,高校各教學質量管理環節并未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質量保障長效機制8,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設計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前瞻性,亟待從教學質量標準、教學質量監測、教學質量保證三個方面全方位提升高校的內部質量保障能力。
(一)質量標準滯后,質量評價缺乏精準性
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需滿足高校本科教學各相關利益主體的需求,且反映一定質量指標或參數的內部準則,涵蓋范圍應包括本科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并體現教學活動的結果。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是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質量標準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涵蓋范圍不全面、零散分布于高校管理規章、發展規劃、年度計劃中。同時,高校普遍存在對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缺乏高層次的系統設計,教學質量更多依靠經驗判斷進行定性評價,質量標準缺乏量化、可觀測的評價指標。
(二)數據共享不足,質量監測缺乏數智化
基于監測數據的數智化分析與共享為高校人才培養及教學質量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一方面,高校教育教學運行過程中形成了大量數據,數據的共建共享是實現數據價值增值、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各環節數據集成困難,尚未真正實現數據之間的互聯互通,教學數據遠未得到充分共享。另一方面,各高校均建有教學質量監測平臺,但高校數據采集平臺冗余龐雜,或存在常規質量監控、專項評估等未完全實現信息化等問題,數據利用局限,數據驅動價值增值無法充分發揮等問題。
(三)機構定位不明,質量管理缺乏系統性
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機構建設是確保教學程序正常運行的基礎,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應系統完善,各保證機構應定位清晰。而目前高校跨行政層級、跨教學單位所導致的職能和權責差異、組織領導差異等因素形成的行政壁壘,使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建設不健全,質量保證機構定位不明,質量保證工作無法順暢高效開展。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的運行依賴結構合理的組織機構和清晰的責任分工,確保統一指揮和分級管理,而目前多數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機構職責不明,運行機制層級割裂,影響后續質量保證工作過程中的工作落實、工作效率和有效協作。
三、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路徑
良好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體現,完善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彰顯和促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要符合高校治理規律,強調資源要素投入,體現靈活性、規制性、過程性和發展性。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要從強調發揮教學管理部門的作用轉向全員性、全過程、全方位的全面質量管理,堅持全體教職工、學生、用人單位等主體共同參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將教學質量提升責任到人。強化質量共同體建設,學校層面應統一規劃,學院層面要創新謀劃,通過多元主體間共商共治,凝聚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共識,促進質量保障體系賦能顯效,實現人才培養工作有規劃、有措施、有落實、有保障。
(一)以教育增值為目標,構建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
一是兼顧共性和個性,明確人才培養質量監測范圍。圍繞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設情況,高校要分析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共性要素,緊密結合學校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等,制定體現人才培養質量的專業、課程、教材、課堂教學、實習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等關鍵監測維度。
二是集成定量和定性,打造人才培養質量三級標準。圍繞人才培養質量關鍵監測維度,研究各維度“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教育教學質量逐級遞進標準。合格標準以測量性指標(定量指標)為主,體現國家、行業對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優秀標準強調測量性指標與描述性指標(定性指標)結合,體現人才培養質量的增值與提升;卓越標準以描述性指標為主,體現人才培養目標高階性、挑戰度以及質量意識的價值引領。不同標準的逐級遞進與躍遷,可以推進教育教學優化升級,切實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進一步促進對人才培養保障工作成果及效率的科學評判,提升各相關部門的危機意識與榮譽感,有效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引導人才培養實現內涵式發展。
(二)以數據增智為手段,構建人才培養質量監測體系
一是基于數據循證,完善基于質量標準的常態監測。將數字技術應用于質量保證體系,提供基于數字的質量監測、質量分析、質量反饋和質量改進一體化解決方案。高校可以借助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采集平臺及教學質量監測平臺,分析人才培養質量常態觀測點及數據采集項目,實現對專業、課程、課堂等教育教學環節的常態監測與動態跟蹤;基于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課堂教學監測數據、各類師生調查問卷數據等,對標《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及校內各類質量標準,生成不同層級教育教學質量相關的分析報告;深度挖掘數據采集中的通用指標以及特征指標數據,建立基于對比分析、關聯分析等人才培養質量診斷分析模型,發現學校、專業等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形成數據診斷建議。
二是基于持續改進,健全關鍵指標的反饋預警機制。高校可以依托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采集等平臺,將人才培養質量監測、分析、診斷、反饋、改進工作融為一體,提升高校內部質量分析、針對性反饋實效,為師生提供數據共享通道,幫助師生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及時了解全校情況;對標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各數據觀測點,建立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檔案,對育人過程數據實施動態監測;生成“問題清單”數據庫,明確問題整改責任部門,通過對周期性數據的對比分析,自動生成人才培養質量改進成效報告,健全人才培養關鍵指標反饋預警長效機制。
(三)以全員增效為保證,構建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
一是基于全員增效,設計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框架。高校可將人才培養目標達成的相關環節整體納入質量保證范疇,設計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框架,覆蓋師資隊伍、教學經費、基本建設、教學設施、教學過程、質量監測等人才培養質量保證維度。
二是優化運行環節,完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機制。高校可以針對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重點環節,構建由“校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一學術委員會—職能部門一學院(部)一教師發展中心\"組成的人才培養質量保證責任鏈,細化人才培養質量保證職責分工,從工作體系和責任架構上,保證人才培養工作的完整貫通;廣泛開展人才培養質量主題宣傳活動,提高全員對人才培養質量重要性的認識,推進全員參與、協同聯動,切實推動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機構從“被動落實”向“主動作為\"轉變,有效避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工作“上熱下冷\"現象。
四、結語
在當前高等教育發展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呈現智能驅動、動態迭代等特征。因此,高校要結合自身人才培養定位,把質量觀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挖掘本科教學狀態數據價值,優化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形成覆蓋全周期、貫通內外部的質量保障新范式,為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人民日報,2010-07-30.
[2]
[6]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
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1(4):2-15.
[3]彭安臣,曾潔,趙顯通.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價值取向與技術實現[J].復旦教育論壇,2018(1):56-63
[4]鐘婷.數據挖掘在高校內部教學質量監控中的應用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0.
[5]翟志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保障機制建設[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21(1):5-9.
[7]陳艷,施澤進,鄧曉宇,等.新時代協同視角下專業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3(35):145-148.
[8]王為洋,廖珮君.應用型高校內部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審核評估的視角[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2(12):45-49.
[9]王玉龍,王佃利.需求識別、數據治理與精準供給—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之道[J].學術論壇,2018(2):14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