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巴渝學者講座教授
應以建立完善質量標準為突破口,以此規范和引領繼續教育高質量發展。
繼續教育是面向接受學校正規教育之后的社會人員,滿足學習者對學歷補償、職業培訓以及提升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等學習需求的教育。它對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提供更多學習機會,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具有重大意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辦好繼續教育。但長期以來,繼續教育辦學的社會認可程度偏低,其形象聲譽與其作用的發揮之間存在較大偏差,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繼續教育質量標準的缺失。
一方面,迄今關于繼續教育的質量觀念尚未達成共識,也沒有形成一個普遍認可的繼續教育質量標準。因此,主辦機構的教育教學活動缺乏基本的遵循要求,這種狀況導致各主辦機構在辦學過程中,更多地從自身需求和辦學條件出發,減輕教學工作的壓力,擴大教學活動的自由度,并沒有把繼續教育納入學校整體的質量保障體系中,內部約束缺位。另一方面,國家層面對舉辦繼續教育的事中事后監管不夠,外部約束乏力。這些都不利于繼續教育確立質量底線思維,致使繼續教育的質量參差不齊。
新時代要辦好繼續教育,應以建立完善質量標準為突破口,以此規范和引領繼續教育高質量發展。
第一,明確繼續教育的質量定位。質量定位與質量標準之間相互聯系,有什么樣的質量定位就會有什么樣的質量標準。繼續教育是面向社會人員的在職學習,其培養定位、學習對象、學習方式都具有特殊性,繼續教育質量定位不可簡單參照普通全日制教育要求,應充分考慮繼續教育的特性、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
第二,繼續教育質量標準應具有相對性、發展性。質量標準既要遵循繼續教育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運行機理,又要反映新時代繼續教育自身發展的階段特征,其本質是權衡多個因素影響下各利益相關方的協商約定,任何脫離發展歷史以及所處階段實際,忽視利益相關者某一方或多方訴求的強勢表達,都不能被視作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也難以具有現實生命力。
第三,繼續教育質量標準應對接人才培養目標和成人學習的特點。應在專業建設、課程設計與開發等維度上重點體現,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合理設置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的比例,適當增加綜合實踐課程占比;專業核心課程的內容設計應體現工作任務、問題解決的導向;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應更多采用探究性學習、項目式學習以及協作學習等方法;學習評價方面應重點關注知識應用、技能提升以及學習遷移對于實踐問題的解決。
第四,繼續教育質量標準的實施需要質量保障機制的支撐。質量標準和質量保障機制共同構成繼續教育的質量保障體系,質量保障機制是依據質量標準開展質量保障活動的組織和運行方式,涉及參與主體、相互關系、工作流程、結果使用等。質量標準的價值重在引導,質量保障機制的價值重在推動。繼續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重在引導和促進辦學主體持續提升質量,而不是強調控制辦學主體要做什么或不應該做什么。這需要我們轉變管理的思維,以治理的視角來推動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總之,要辦好繼續教育,應樹立科學的繼續教育質量觀,明確繼續教育質量定位,制定科學的繼續教育質量標準,健全繼續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形成政府、社會、辦學機構之間良好的溝通環境和辦學生態,持續提升質量,改變自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