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人的解放\"學說以經濟解放為基礎性維度,強調通過滿足人的物質需求、調節(jié)社會利益關系,在生產力持續(xù)發(fā)展的進程中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解放\"學說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論支撐。該學說對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引導功能,不僅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而且為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路徑。
一、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指的是依靠合理方式全面消除社會中存在的階級壓迫以及不平等現象,從而實現人類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闡釋:其一,人的異化批判維度。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剖析,揭示了勞動異化內涵。異化勞動的四重規(guī)定具體表現為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本身對勞動者的異化、人的類本質對人的異化和人與人相異化。[馬克思認為,使人陷入異化狀態(tài)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和不合理的社會分工,只有廢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真正地解放人。基于此,馬克思提出了未來社會的理想目標:消除異化,實現無產階級以及全人類的解放,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其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維度。馬克思在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出人的解放之路。馬克思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視為“自由個性\"的實現過程,強調人在勞動能力、社會關系和個體素質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其三,人的解放的歷史過程維度。“人的解放\"學說包括人類實現自由和平等,其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平等機會和平等參與。它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包括豐富的物質生活和充實的精神世界,使人們擺脫物質匱乏和精神貧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人格。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不僅關注主觀層面的“觀念解放”客觀層面的“現實解放”,而且將二者結合,把人的解放融入社會發(fā)展進程。
這三個理論維度構成了有機統一的整體:異化批判揭示了問題的根源,全面發(fā)展指明了目標方向,歷史過程則提供了實踐路徑。它們共同為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提供深層的理論支撐,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實踐必須始終關注人的現實處境、發(fā)展需求和解放可能。
二、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的思政教育意蘊
(一)“人的真實存在”為思政教育奠定唯物主義基礎
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始終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以人的存在和發(fā)展為前提。筆者通過對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中“人\"這一范疇的研究發(fā)現,馬克思不再將“人\"作為哲學研究體系中一個“具象化”的符號單位,而是將“人\"認定為自身具有實踐行為能力、能夠開展各種感性行為、擁有真實創(chuàng)造力的現實存在。從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看來,思政教育活動隸屬整個人類發(fā)展史,思政教育并不以抽象的姿態(tài)脫離并獨立于人類之上,它應以社會活動的形式連同其他一切社會關系構成現實人的本質。3客觀而言,思政教育決不能與現實社會中受教育者的現實狀況及其他個人相脫離。因此,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借助科學的理論支撐,以及條理清晰的現實把握,為思政教育奠定扎實的唯物主義基礎。“人的真實存在\"這一重要理論觀點不僅能夠全面強化思政教育對于唯物主義的深人理解以及具體實踐的執(zhí)行力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思政教育工作堅持唯物主義主體原則的重要保障。
(二)“人的合理發(fā)展”展現思政教育的引導與開發(fā)功能
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強調“人的合理發(fā)展”,旨在正確引導和深入開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性,并賦予人們批判思維以打破現實束縛。在深入理解并全面掌握批判力量,將情緒和判斷提升為理性覺醒的基礎上,人的合理發(fā)展能夠得以實現。在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影響下,思政教育工作者應重視每一個受教育者自身社會性潛能與個體性潛能等相關潛能的全面覺醒。從而在“人的合理發(fā)展”主體理念下充分展現思政教育對于人的引導與開發(fā)功能,實現對受教育者全面、完善、多元的培育。具備思政教育人文情懷的教育者,充分尊重人的合理發(fā)展需求,不會因為人的發(fā)展需求較多、滿足難度較大等因素就對人的合理發(fā)展需求視而不見。[4]
(三)“人的全面解放”昭示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
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中“人的全面解放\"理論與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契合。一方面,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視域下的思政教育應做好“立德”工作。在思政教育教學開展過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促使每一名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在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影響下,通過優(yōu)質的思政教育,使學生成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團結友愛的時代新人。另一方面,在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視域下的思政教育應做好“樹人”工作。即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過多元化、創(chuàng)新化的思政教育教學方式,有效提升每一名受教育者的政治覺悟與綜合素養(yǎng),讓受教育者真正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優(yōu)秀建設者與接班人。思政教育工作者應以馬克思“人的全面解放”理論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其個人覺悟;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思政教育教學,幫助受教育者形成創(chuàng)新和拼搏的理想人格。
三、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對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教育策略的啟示
(一)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
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對象,當代大學生在社會經濟環(huán)境變遷中呈現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特征。基于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高校思政教育應構建以下創(chuàng)新路徑以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首先,建立需求導向的教育機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系統把握新時期大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通過方向引導、能力培養(yǎng)和教學平臺建設等方式,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引導。這一過程本質上是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育實踐。其次,創(chuàng)新理論話語表達方式。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提升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與感染力,通過具象化的表達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大學生可接受的知識形態(tài),增強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再次,構建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突破傳統單向灌輸的教學局限,通過師生對話、生生互動等形式,營造開放的思想交流空間,充分激發(fā)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熱情。最后,整合新媒體技術資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借助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呈現理論內容,拓展線上學習交流渠道,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的有機銜接。這種技術融合既順應了時代發(fā)展趨勢,也為理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動態(tài)培育力度
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深刻揭示了人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的過程,這一理論內涵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在實踐層面,高校需要構建動態(tài)化的思政教育培育體系,該體系的核心在于把握大學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成長規(guī)律。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呈現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個體差異性日益凸顯,這不僅體現在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上,更反映在其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多元化方面;二是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增強,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大學生的社會交往方式和信息來源更加多樣。針對這些特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系統設計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體驗式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實現從理論知識到實踐能力的轉化,培養(yǎng)其社會適應力和職業(yè)發(fā)展?jié)摿Α?/p>
在意識層面,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呈現動態(tài)化特征,表現為主流價值認同與個性化思想表達的并存。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和方法論的前提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既要注重理論體系的系統傳授,又要關注大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既要強化主流價值的引導,又要尊重大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多樣性。具體而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通過案例教學、情境模擬等互動式教學方法,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具象認知;建立動態(tài)評估機制,及時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變化軌跡。
高校思政教育的動態(tài)培育模式本質上是對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中人的全面發(fā)展理念的教育實踐。它既尊重了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和發(fā)展性,又體現了高校思政教育從知識傳授到價值引領的功能拓展。差異化、漸進式培育機制的建立不僅能夠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更能促進大學生將理論認知轉化為價值認同,最終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三)以多元方式升華高校思政教育價值
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既離不開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實現公平正義,也需要遵循人才成長規(guī)律,開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5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以多元方式提升教育價值。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資源整合、體系優(yōu)化和方法創(chuàng)新的多重任務。基于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高校思政教育應構建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的教育體系,這一體系需要著重把握以下三個關鍵維度:首先,在價值引領層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著力強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過系統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關于“人的解放與發(fā)展\"的價值內涵,結合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實踐,幫助大學生建立理論認知與歷史認同。特別是要注重將抽象的理論闡述轉化為具象的價值引導,使大學生在理解“人的解放\"理論深度的同時,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認同。其次,在實踐育人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建立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的育人機制:一方面,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宣講、政策研習等活動深化大學生的理論認知;另一方面,組織大學生參與基層治理實踐、社會志愿服務等,使其在接觸社會實際的過程中深化對國情民意的理解。這種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既符合大學生認知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也契合“人的解放”學說中實踐性的本質要求。再次,在文化浸潤維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和形式,借助革命文化傳承、先進典型學習、傳統節(jié)日涵育等活動,將價值觀教育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這種浸潤式的教育方式,既避免了生硬灌輸的弊端,又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
這種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方式本質上體現了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的現實關切,它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積累,更重視其價值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通過理論認知、實踐體驗和文化浸潤的有機結合,既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自身的改革創(chuàng)新,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有效路徑。
四、結語
在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中,人的解放無疑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在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開展過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系統把握該學說中“人的主體性”“人的發(fā)展性\"和“人的解放性”三個維度的思政教育意蘊,深入理解其對教育目標、教育過程和教育方法的啟示。在實踐層面,需要構建以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為指導、融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教學體系: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的前提下,創(chuàng)新運用案例教學、情境模擬等互動式方法;通過理論闡釋與實踐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將抽象的價值理念轉化為具象的行為指導。這種教育創(chuàng)新既保持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論品格,又增強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性和實效性,有助于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成效上實現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徐一凡.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
[2]郭瑞萍,趙林靜.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視域下的中國式現代化考察[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24(3):9-16.
[3]李東坡,李欣明.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及啟示J教學與研究,2022(9):75-83.
[4]沈鎮(zhèn).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論述的人文情懷探賾[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3(5):41-48.
[5]王樹蔭.人的徹底解放與全面發(fā)展—中國共產黨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10):95-10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