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書,是我從政治哲學或權力政治學的角度來解讀《老子》一書的學習研究成果。政治學的中心問題是權力,而老子對權力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過這種思考,形成了獨特的政治思想體系。
可以這樣說:《老子》一書,通篇都是在談政治,老子學說主要是權力政治學說。《老子》一書主要是老子對執政者的諄諄教導,是給執政者開的治國治民的藥方,是一本獨具道家特色的權力尚簡的政治教科書。因此,我把我這本小書叫作《權力尚簡:〈老子〉的權力政治學解讀》(以下簡稱《權力尚簡》)。
用權力政治學來解讀《老子》,能夠把《老子》一書解釋通嗎?能夠把《老子》八十一章貫通起來嗎?我的結論是:能,而且很順暢。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也是終極概念。道是什么?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宇宙萬物的終極原因。從這個概念來看,道是一個典型的哲學概念,老子是一位典型的哲學家。
但是,我們看《老子》一書,老子并沒有從道這個終極概念出發,推演出一套純粹的哲學思想體系來,而是以道為起點和依據,結合歷史和現實,發展出一套以“無為”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思想體系。
老子的道沒有懸在空中,老子的運思路徑是從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實于形而下的器,也就是說,落實于人生、社會、政治,尤其是落實于政治之域,從而形成了老子獨特的政治思想體系。
所以,老子的道,始終沒有停留在純粹哲學的推演之上,老子的目的,不是建立一個由道推演出來的哲學體系,而是為他的無為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找到終極依據。
對道家有精深研究的陳鼓應先生,對這一點看得很清楚,他說:“老子的整個哲學系統的發展,可以說是由宇宙論伸展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政治論。然而,如果我們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動機,我們當可知道他的形上學只是為了應合人生與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
他又說:“老子哲學,形上學的色彩固然濃厚,但他所最關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的問題。這種說法,可以從《老子》整本書中所著重的分量上取得論據的。形而上的‘道’如果不與人生發生關聯,那么它只不過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當它向下落實到經驗界時,才對人產生重大的意義。這層意義的‘道’——即作為人生指標的‘道’,它呈現了‘自然無為’‘虛靜’‘柔弱’等特性,這些特性可說全是為了應合人生和政治的需求而立說的。”
學貫中西的哲學史家陳榮捷先生也看到了這一點,他說:“不應當誤解柔弱與空虛的理想,因而認為道家是消極性的哲學,或者是一種絕對寂靜的哲學。這本書不只宣揚無為,而且也探討到行為時的實際方略。它固然教導遜讓,卻極力反對壓迫的政治。老子哲學不是對隱士說的,而是為圣王而發的,圣王不當遺世孤立,而當以不干擾的方式治理這個世界,道家絕不是退隱的哲學。人確實當順從自然,但順從自然時,他并沒有被抹殺掉,相反地,他的本性反而會更加充實飽滿。”
其實,漢代的史學家對道家就是這么定性的:一方面認為道家主要指老子的學說是“務為治”的,也就是治國治民的政治學說;另一方面認為道家的政治學說的特征是崇尚簡要。
這里不妨試舉兩位,來看看他們的觀點。
第一位是司馬談。司馬談是西漢史學家、大學者,是司馬遷的父親。他寫過一篇《論六家要指》,保存在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該文是研究先秦諸子思想的一篇重要學術論文,精練概括了先秦諸子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尤其對道家主要是老子的思想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司馬談說:“《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
在這里,司馬談給六家學說作了定性,就是“務為治”。也就是說六家學說都是治道學說,即有關治理國家、治理天下的政治學說,只是各家所持的想法不同,路徑不同,對如何治理天下國家所開的藥方不同,“同歸而殊途”。
司馬談在文中還從儒、道兩家的比較中得出儒家的治道是“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意思是說,儒家的治道是煩瑣抓不到要領,實施起來勞神費力,效果不好;而道家的治道是“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意思是說,道家的治道是簡約,能抓住要領,易于操作,實施起來事半功倍。
第二位是班固。班固是東漢史學家、大學者。他對道家學說的看法與司馬談的看法相當一致。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評價道家的學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班固認為道家學說是一種有關治道的政治學說,甚至認為是帝王統治之術,即所謂“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君人南面之術”。這與司馬談評價道家學說是“務為治”的政治學說是一樣的。而且,班固還認為道家學說的特點是“秉要執本”,也就是說能抓住要害和根本,要而不煩,也與司馬談認為道家學說“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看法是一致的。
我認為,司馬談與班固兩位史學家的看法是準確的:一方面準確地將道家學說尤其是老子的學說定性為政治學說,另一方面說明道家的政治學說的特點也是優點就是簡約、簡要。這是符合道家思想尤其是符合老子的整體思想的。
《權力尚簡》就是從政治哲學或權力政治學的角度來定性和詮釋《老子》一書思想的一種嘗試,試圖把老子的權力尚簡政治思想作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來闡釋。
第一章,老子其人其書其時代。簡要介紹老子這個人,以及《老子》這本書,并對老子所處的時代作了簡單介紹。思想家的思想離不開時代,基本上是時代的產物,老子也不例外,盡管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時空的。
第二章,道——眾妙之門。闡述老子“道”的意義,道既是老子哲學的邏輯起點,也是老子政治學說的邏輯起點。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是萬事萬物的規律,道的屬性是自然無為,這自然無為又內化于宇宙萬物,也內化于人生、社會、政治,也就是說,道賦予了宇宙萬物和人生、社會、政治的各自不同的稟賦和屬性。道創造萬物,養育萬物,但并不主宰萬物,不干預萬物的自然自主成長。
第三章,以道治國。闡述老子預設的“道”,是老子為自己的無為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找到依據,道最終要落實在治國之上。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闡述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老子心目中的政治應該是道的屬性的體現和反映:道法自然,道無為,落實在政治之域,也就形成了老子“大道至簡”、柔性治國和反暴政的自然無為、清靜柔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因此,老子說:“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柔弱勝剛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第七章,人民自主自為。老子主張執政者清靜無為,人民自主自為。在老子的心目中,人民有自我化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和稟賦。所以,老子說:“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第八章,老子獨特的愛民思想——以不愛愛之。不少人認為,老子主張愚民政策,甚至視民如草芥。其實,這是誤解了老子。老子“以不愛愛之”的愛民思想,是老子無為政治思想的體現,與儒家的愛民如子的思想是不同的。老子的愛民思想很獨特,也很深刻,一般不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第九章,老子的權力藝術。從《老子》一書的整體思想出發,闡述了老子的權力運用的藝術,一共講了六條,當然,《老子》一書中權力運用的藝術遠不止這六條。這是從道的哲學屬性、清靜無為的政治屬性,引發出來的權力運用的藝術。其實質,是一種反藝術的藝術,所反映的是老子對權力自我節制的政治思想。
第十章,孤獨而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及老子思想對中國乃至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們要永遠記住這位思想家,向這位孤獨而偉大的思想家表達敬意和謝意。
讀懂了《老子》,我們能感覺到:老子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引導我們從“道”的高度,來觀察宇宙萬物和人生、社會、政治。尤其是從“道”的視角看政治,使我們看到了與儒家、法家不一樣的政治:儒家主張愛民如子的仁政,法家主張嚴刑峻法的刑政,道家老子主張執政者清靜無為、人民自主自為的簡政,而簡政是與仁政、刑政不一樣的政治治理模式。
簡政是最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治遺產。
老子是一位對政治權力有深入思考的思想家,尤其他對過度使用權力的危害,有著深刻而沉痛的感受,于是他得出結論:大道至簡。用老子的話說,就是:“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權力要不干擾或者盡可能少地干擾百姓的生活,讓百姓自主自為,如此,則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太平。
因此,認真聽聽兩千五百年前一位智慧老人對有關政治權力的教誨,無疑對一切從政者或者準備從政者,有權者或者是無權者,都是很有益處的。
《老子》是一本被人們認為難讀難懂的書,不僅僅是文字難讀,而是還難在老子的思維與我們的思維不同。他看宇宙萬物,看人生、社會、政治的視角,與我們大不相同。我們受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影響太深,也受世俗的功利思想影響太深,以致我們無法理解老子的思維,以及他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
怎樣才能讀懂《老子》?關鍵是仔細去“領悟”。
第一,站在老子的角度領悟《老子》。這包括:了解老子要思考的問題,他思考的問題始終是怎樣治國治民的問題,是政治問題;熟悉老子的術語,比如“道”“無為”“柔弱”等,這些術語與約定俗成的含義不同;沿著老子的思路去理解,比如由形而上的道,落實于形而下的人生、社會、政治,尤其是落實于政治領域。在以上基礎上,完整地去理解老子的思想。
第二,借助自己的經驗和別人的研究成果去領悟《老子》。這包括:有鑒別地汲取別人研究《老子》的成果;從中國歷史上找到《老子》政治思想的實踐案例,這些案例能啟發我們讀懂《老子》,比如說漢文帝時期施行黃老之術的政治實踐;從西方哲學和政治思想史的角度,來審視老子的政治思想;用自己的人生、社會、政治的經歷和經驗去領悟老子思想。
我以為,以上兩個領悟,是讀懂《老子》的有效方法,也是讀懂一切經典的有效方法。
我認為,五千言的《老子》充滿了不少深刻的智慧,尤其是政治智慧,值得我們好好去領悟。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對自己所寫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十分滿意,他說:“在我的著作中,我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占了一個特殊的地位。我以這著作給人類以空前偉大的贈禮。這本書,聲音響徹千古,它不僅是世界上最高邁的書,山頂雄風最真實的書——整個現象以及人類都遠在它的下面——而且也是最深邃的書,從最豐富的真理中產生;一個永不枯竭的源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我想,用尼采的這段話,來評價《老子》一書,也是很合適的。
讓我們拿起《權力尚簡》這本書,去領略老子的政治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