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是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交給四平的重要政治任務,更是四平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力突破口。四平市不折不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我市“1288”總體工作思路,形成了推進“四同”打造“三區一門戶”的融合發展構想,即:推進交通同網、生態同治、產業同興和服務同城,打造國家現代農業先導區、東北物流集散功能區、吉林省產業承接示范區、吉林省向南開放重要門戶,打好打贏四平經濟攻堅戰、榮譽保衛戰,加快實現千億級經濟總量目標,為吉林重振雄風、再創佳績貢獻更多“四平力量”。
一是推動交通同網,打造高效貫通的功能圈。堅持交通先行,建設完善“鐵公機”立體聯運體系,全面打通與長春都市圈的物理連接與經濟循環。完善鐵路交通網絡,規劃建設長春一雙遼一通遼高鐵項目,配合建設長春一四平一遼源一通化高鐵項目。完善公路交通網絡。在全市已實現\"縣縣通高速\"和現有8條過境高速公路基礎上,重點規劃長伊、四伊、牙四、環二龍湖4條國省干線和旅游公路,進一步打通與長春互融互通主干線,暢通微循環。加快機場建設。規劃建設四平軍民合用機場,打造4C級國內支線機場;謀劃建設通用機場,促進物流產業和低空經濟發展,加快形成“機場經濟圈”。
二是推動生態同治,打造共建共享的生態圈。“長吉四遼”山水相連,互為生態屏障。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四平圍繞“建山水遼河,保中華糧倉”,規劃構建“一帶、兩屏、三脈、七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格局。與長春、遼源謀劃遼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保護和修復項目,總投資61
億元,推動系統性、綜合性流域治理;謀劃東、西遼河和伊通河流域水利防洪能力綜合提升工程,總投資35億元;謀劃中部城市群大氣協同治理工程,總投資59億元;謀劃黑土 + 無廢城市項目,總投資34億元,助力長春創建美麗中國先行區,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夯實綠色發展基礎。
三是推動產業同興,打造合作共贏的產業圈。堅持緊密聯動、錯位發展,共同建設鏈條完備、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四平將積極承接一汽產業配套和委改份額,打造吉林省汽車零部件(專用車)重要生產基地。規劃建設全省農機發展中心、國家級現代農機產業園和中國換熱器之鄉。加快推進萬邦農產品交易市場二期、三期工程,打造東北地區重要物流集散中心。加快推進全省方P智算中心建設。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共同建設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示范高地。積極融入“長松白\"新能源產業帶發展,為全省高載能產業綠電賦能。到2030年,全市力爭經濟
總量突破1000億元
四是推動服務同城,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活圈。伊通地處長春、吉林、四平、遼源交界,是連接長春與遼源重要橋梁和紐帶,在整個都市圈融合發展中極其重要。將依托伊通的特殊區位優勢,建設悅如火山溫泉旅游度假區、景臺組團發展“功能區”長春南部高端服務業“承載區”,打造長春市民休閑、旅游康養的“后花園”。四平紅色文化、滿族文化、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將依托吉林四平干部學院(全國72家黨性教育干部學院之一)、四平戰役紀念館等紅色資源,打造全國紅色教育基地;依托中東鐵路、葉赫古城、老邊崗長城、柳條邊等文化遺址,積極融入“長吉長\"文旅產業帶,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共同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明顯進位、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作者:四平市委副書記、市長)
責任編輯/柳 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