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透過紗簾,暖暖地鋪滿客廳。嬰兒床里,剛滿6個月的女兒湲湲小手攥緊我的衣角,努力學著坐起。妻子樊琴倚在嬰兒床邊,笑意溫柔……看著妻子和可愛的女兒,我越發覺得:這樣的幸福來之不易。
2024年2月,妻子懷孕了。我雖無法陪在她身旁,但也時常幻想著未來牽孩子學步的樣子,有時還會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
視頻通話時,妻子會給我看她的變化,還會把手機放在隆起的腹部附近,讓我進行“云”胎教。我們憧憬著,幾個月后,一家三口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然而,9月的一天,妻子打來電話,驟然撕裂了這份美好:“醫生說……我得了狼瘡腎炎。”
妻子的聲音顫抖著,好像馬上要哭出來。
“狼瘡”,對于我們其實并不陌生。妻子的姐姐十二三歲便患了怪病,皮膚長出異樣斑點,彼時醫療條件有限,輾轉求醫無果。直到她結婚后懷孕產檢,家人才得知她罹患的是紅斑狼瘡。這種疾病屬于免疫系統“倒戈”,攻擊自身細胞,無法根治,也被稱為“不死的癌癥”。半數狼瘡患者并發腎炎,可致腎衰,危及生命,需終身服藥。不承想,妻子竟也患上了這種病。
妻子說,因是孕期,縣里的醫院不敢貿然使用藥物,建議去華西醫院就診。但華西醫院一號難求,需要苦等7天。
那幾天,我神情恍惚,學習訓練之余茶飯不思。單位領導了解情況后,特批我隨時可取用手機。
7天后,我接到妻子的電話,說是醫生要跟我說幾句話。電話里,醫生問我:“保大還是保小?你最好能回來陪護愛人。”
那一瞬間,我心跳加速,不知道該如何作答……單位領導得知后,30分鐘內火速給我批下事假。
臨行前,教導員重重拍了拍我的肩膀:“記住,你身后有整個單位當靠山!”那一刻,我眼眶猛地一熱。
趕到醫院后,看著病床上面部水腫到變形的妻子,我心疼不已。但當她舉起手機,樂觀地亮出一個滑稽的表情時,我們又笑出了眼淚。
“給我看病的專家,看著得有咱家奶奶那么大年紀了!我趕早第一個到,就見一位老太太顫巍巍進來,我還琢磨讓她往前排呢。誰知,人家穿上白大褂坐診了!”
“得虧你沒開口。”
“她一看報告,立即給住院部打電話,‘這小女娃娃年紀輕輕的,快救救她!趕緊騰個床位!’要不是她,我估計都‘涼’了……打免疫球蛋白,一天就要3000塊錢!抵得上一個金戒指了!”
“值!這藥對你和寶寶都好,放心打。”
陪護期間,我們用玩笑相互打氣、抵御恐懼。
但醫生的話仍令我們緊張:“開始激素沖擊,可能影響胎兒,需要簽責任書……”
又熬過7天,妻子體內的積水終于排空。那張因水腫鼓脹的“蜜蜂臉”,又瘦回柔和的鵝蛋形。護士也帶來了好消息:明日醫生交代完醫囑,即可辦理出院。
我們松了一口氣,做著出院準備。誰知,次日的醫囑卻又如晴天霹靂——
“積水排掉了,但妊娠期間狼瘡仍在活躍,尿蛋白居高不下。孩子在母體無法吸收營養,而且狼瘡對腎臟的損害不可逆轉。足月為37周,現在31周,可考慮32周剖宮產,對大人和孩子都好,現在的醫學條件也完全能保證存活。”
醫生的話,將我們愉悅的心情打入谷底——原來,出院只是從一個戰場轉赴下一個戰場。
此后,我們又輾轉多家醫院,婦產科專家們的意見是:定期監測,盡量延后生產,提高胎兒存活率。他們強調,胎兒營養吸收并非絕對停止,提前剖宮產或許會影響胎兒的腦部發育。
我征求妻子的意見,她也渴望寶寶能在腹中多留些時日。最終,我們決定遵循產科醫生的建議。
安頓好妻子,我的假期也近尾聲。歸隊前,我給妻子備好血壓計、氧氣瓶,對她千叮萬囑:必須按時服藥,定期復查,有什么特殊情況立刻告訴我。
回到單位,領導體恤我的實際情況,仍允許我用手機。復診后,妻子每日給我報平安,有時還習慣性地把檢查結果發給我,告訴我產科醫生說指標尚可。
我在單位、妻子在家,我們都數著日子熬過了33周、34周,心中暗自希冀能撐到足月。然而,一次常規檢查結果,又讓我倆的心繃緊了——妻子的轉氨酶數值竟飆升到正常值的10倍!
“親愛的,你這怕是要‘二進宮’了,趕緊收拾東西,準備充分點。”
妻子起初不信,嗔我“烏鴉嘴”。結果復診時,果真被要求住院。
后來,妻子還和我學起醫生當時急切的語氣:“什么沒床?趕緊騰一個!這兒有個紅斑狼瘡的小妹妹,兇得很(病情嚴重)!”
“醫生說,可能明天就手術,最遲后天。你能趕回來嗎?”妻子問。
得知消息第二天,我便火速請了育兒假,傍晚就趕到了醫院。當天醫院手術排得滿,妻子被安排在次日。醫生們之前的擔心不無道理——女兒出生時體重僅1.6千克,情況危重,直接轉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
剖宮產手術后,妻子每日強忍劇痛,掙扎下床,一步步挪到新生兒科門外。明知看不到,但知道女兒就在那扇門后,她的臉上便有了光。
12天后,我們終于接回了女兒。在醫生的精心調理下,妻子的病情也漸趨穩定,只需日常服藥即可。
“知道為何狼瘡被稱為‘不死的癌癥’嗎?它永遠在暗處窺伺,如影隨形。”一次復診時,主治醫生看著我們一家三口,忽然感慨道,“但愛和執著,是比狼牙更鋒利的武器。”
我和妻子相視一笑。原來,我們早已在“狼吻”之下,悄然披上了堅硬的鎧甲。
(作者單位:武警福建總隊)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