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溯源字詞,精析本義探幽微
當我們初次與《司馬光》這篇文章邂逅,“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這看似簡短、平實的文字,卻猶如一個個謎團,給我們帶來了一連串的疑惑和思考:“戲”字僅僅是我們日常所理解的單純玩耍之意嗎?“沒”字在這兒究竟蘊含著怎樣深刻而準確的含義?“棄去”為何不能簡單直接地用“跑掉”這樣通俗的現代詞匯來解釋?
我們首先來剖析“群兒戲于庭”中的“戲”字。按照我們慣常的、較為淺顯的理解,“戲”字大多時候被認為是普通的玩耍之意。但當我們追根溯源,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時,就會驚訝地發現,“戲”字在古代的含義遠比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要豐富和多元。在古老的甲骨文中,“戲”字的左邊呈現出一種類似兵器的形狀,右邊則像是一只威風凜凜的老虎。《說文解字》中“戲”字的解釋為“三軍之偏也。一曰兵也。從戈虛聲”。所以,“戲”字原本的意思是軍隊的側翼或兵器。由于兵器可用于格斗、比武,因此“戲”字逐漸衍生出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游戲、玩耍等輕松化、娛樂化的含義。通過對文字的追根溯源,我們對文字的形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再次把文字放回到《司馬光》這篇文章之中,“戲”這個字可以帶給我們的想象就變得更加豐富和富有層次了。文章中“戲”的含義雖然是玩耍,但是結合字的本義,我們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更加宏大的歷史畫面——古時孩童的玩耍,可能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簡單純粹,其中也許還融合了模擬戰斗的場景或充滿挑戰元素的競技。這就讓我們對古人的娛樂方式有了更加全面和貼近歷史真實的認識,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夠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文章中所表現出的孩子們在庭院里玩耍時那種充滿了激情、樂趣和競技性的游戲狀態。

“足跌沒水中”里面的“沒”是個多音字,這里讀作“mò”,文中有“淹沒”的意思。這個字看似平常無奇,實則內涵深奧。我們結合漢字結構與造字法來對它進行分析,就會發現這個字與水的含義息息相關,本義是沉沒。當我們把這樣的精準含義運用到《司馬光》原文的句子中翻譯時,故事的畫面就會變得更加驚心動魄。那個孩子在游戲中,突然失足落水,掉進水缸的他在大家驚恐的眼光中,慢慢地沉沒到了水中。一個年幼的孩子,因為被水無情地吞沒而生命危在旦夕,所有的孩子旁觀此事的時候卻手足無措,個個驚恐萬分,他們既慌張又對眼前的緊急狀況無能為力,眼睜睜地看著小伙伴一點點沉沒在水中,我們幾乎感受到了孩子們此時的惶恐無助和落水孩子心中的絕望。一個“沒”字,就把當時那種千鈞一發的急迫狀態表現了出來,更讓我們敬佩古人煉字的精妙。
再說“眾皆棄去”中的“去”字,按照常規的語言習慣來理解、翻譯時,往往會因為思維慣式,導致我們陷入誤區,或者是形成理解偏差。“去”字的含義,古今差異巨大。在古代漢語中的含義區別于我們現代熟知和常用的意思,不是“前往”,而是“離開”。如果沒有追根溯源,那么解釋“棄去”二字的時候,翻譯成“拋棄他前往”就會解釋不通。當我們明白了“去”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離開”時,翻譯本句就變得輕松許多。“眾皆棄去”可翻譯成“眾人都拋棄他離開了現場”。因此,在我們進行文言文閱讀理解和翻譯的過程中,一定要通過嚴謹的溯源方法來深入探索文字的準確含義,以及文字含義的歷史演變,這樣我們才不會因為按照現代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想當然地去理解古文的含義,導致對整個句子或者文段產生誤解,甚至對文章的思想產生嚴重曲解。
二、探究背景,深悟文意品內涵
精準地了解了實詞的含義,就可以讓我們對《司馬光》全文有了初步且扎實的理解。不過要想對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背景有所理解,就要對文本進行更加細致和深入的探究。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他耗盡一生心血主持編撰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司馬光也由于他的不朽功績和斐然聲譽,成為中國歷史長河中一位光耀古今、舉足輕重的人物。司馬光的歷史學術研究造詣深厚,成就了他卓越的史學成果。他為人一身正氣、剛直不阿、胸懷坦蕩、聰慧過人,面對突發狀況的處理更是從容淡定、臨危不懼。當我們沉靜下來,翻開浩如煙海的史書,就不難發現,這些被節選的文段是完全有據可考的。如果我們再結合全文閱讀,對典故的認知就不會管中窺豹一一只見一斑了。課本中《司馬光》說的是司馬光兒時的故事,經考,這個典故被記錄在《宋史·司馬光傳》中。文章詳細記錄了司馬光生平,而這件童年急中生智、砸缸救友的故事篇幅上并不長,簡短的文字卻充滿了力量,在干練的筆觸中,我們看到了少年司馬光臨危不亂、思考靈敏,在生死攸關的剎那間,直擊問題的核心,找出最簡潔有力的解決方案,并干脆利索地落實行動,讓小伙伴及時獲救。故事雖短,卻把司馬光年少時的機敏聰慧、臨危不亂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為后來司馬光能夠立足歷史長河變遷,用冷峻客觀的視角來真實記錄歷史的睿智做好了鋪墊。
當我們結合豐富的史料記載和全面的背景知識再來重新審視《司馬光》這篇課文的時候,就會有更加精準的解讀,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在司馬光所處的那個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下,大家對像他這樣品德修養高尚、才情智慧超群的人是非常敬仰的。他的品格在當時就非常了不起,有著積極向上的社會影響力。
我們也深深感受到,這個歷史故事看似簡單,實則承載了一種珍惜生命、推崇賢才的價值觀。這種樸實而崇高的價值觀古今相通,珍貴而永恒。遙想在那個古老的時代,一個孩子在危急關頭能夠對伙伴不離不棄,在生死一瞬間保持冷靜,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勇敢救人,他的這種優秀品質被歷史銘記并傳承下來,讓這份跨越古今的正能量,成為我們血液中流淌著的光榮傳統。
三、反復誦讀,感受魅力悟精髓
充分理解了《司馬光》的典故背景之后,我們接下來就可以通過反復誦讀這一重要手段來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通過體驗和感受文言文獨特迷人的語言魅力來開啟與古人的思想對話。
初讀文本,由于對文章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我們的朗讀可能會顯得有一些生硬、卡頓,僅僅是在音節上對文字進行簡單重復,甚至無法正確處理文本的停連句讀。隨著對文章的理解不斷加深,我們就逐漸有能力清晰捕捉文言文獨有的誦讀韻律和節奏,并通過這種節奏加深對文章內涵表達的解析。
通過反復誦讀,我們不僅能夠更加牢固地記住文章的內容和情節,更會在潛移默化中深刻地體會到文言文語言的簡潔之美、凝練之妙。短短幾十個字,就能夠如此生動形象、如此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個緊張刺激、扣人心弦的故事場景,并且如此鮮明地展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心世界,這種語言藝術的高度和境界,確實是現代白話文在很多時候難以望其項背、難以企及的。
文言文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古老、陳舊且晦澀難懂,但只要我們懷揣著一顆敬畏之心,掌握了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夠打破時間枷鎖,穿越歷史迷霧,真正走進文言文博大精深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