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遭遇技術瓶頸,“揭榜掛帥\"機制為其破局;當實驗室成果難以落地,“先使用后付費\"模式為其鋪路;當科技人才尋求發展空間,“科創飛地\"的職稱評審直通車為其暢通渠道一一在浙江金華,法治正成為驅動企業創新的核心力量。
2025年5月,浙江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批準通過《金華市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稐l例》旨在系統性破除創新障礙、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堅實的法治動能。
全鏈條保障:立法破解創新堵點
《條例》精準聚焦企業科技創新全流程的關鍵環節進行制度設計。

在“從0到1\"的技術研發突破方面,《條例》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支持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創新平臺,深化產學研用融合。
在“從1到100\"的成果轉化暢通方面,《條例》支持多元化成果轉化路徑,明確推行“先使用后付費”模式,鼓勵建設概念驗證平臺,培育專業化技術服務力量。
在“從100到N”的應用實踐促進方面,《條例》建立健全首臺(套)產品推廣應用機制,加強公共服務領域示范應用,為創新產品開拓市場提供支持。
機制突破:“金華方案”激活創新主體
2020年5月,金華在浙江省首創“揭榜掛帥”全球引才機制,成效顯著。截至2025年3月,該云平臺累計面向全球發布企業技術攻關需求榜單6954項,總榜額達60.73億元;吸引7570人次線上對接,成功牽引全國654家高校院所的1064個高層次人才團隊揭榜攻關。
《條例》固化這一成功實踐,要求政府建立項目動態管理機制,并對完成關鍵技術攻關的項目予以獎勵。此舉打破了傳統科研組織模式的局限,使企業從“尋找項目\"轉向\"提出難題、尋求解決方案”,真正成為創新決策、投入、組織和受益的核心主體。
《條例》著力深化產學研高效協同,釋放融合倍增效應。支持企業與高等學校等設立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鼓勵各類型組織參與產學研用合作。
浙江朋誠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深有體會:“企業與高校在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上優勢互補,顯著降低了研發成本,提升了合作效率。”
十條重點產業鏈是金華“港”“廊”“鏈\"主戰場之一,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也是金華塊狀經濟向集群經濟的躍遷路徑?!稐l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鏈主\"企業引領帶動,推動創新型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優做強、攀高向新。
《條例》支持多元科技成果轉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按“先使用后付費\"方式將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
金華市聚杰電器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這就像是給創新上了‘分期付款’,讓我們輕裝上陣?!?/p>
要素賦能:構筑創新支撐體系
《條例》多維度強化創新要素保障。在財政投入方面加力,明確全市財政科技投入增速需高于省科技創新發展五年規劃要求的全省年均增長水平。
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稐l例》授權企業開展職稱自主評審,破解人才評價“天花板\"難題。推出的“柔性引才\"政策,讓外市研發機構的科技人才享受本地同等政策待遇,“編制池”管理更解決了高層次人才的后顧之憂。2024年,金華新增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20名,青年博士449名,同比均創新高。
金融活水的精準滴灌同樣關鍵。《條例》要求構建多元化科技金融體系,設立科創基金投向“硬科技”,支持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創新服務。以農業銀行金華分行為例,2024年新增戰略性新興領域貸款40億元,總量超200億元,增速達 4.38% 。
知識產權護航?!稐l例》明確建立快速預審、風險預警和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增強企業創新安全感。
一家廚具企業通過專利快速預審通道,將新品上市周期縮短了3個月。企業負責人表示:“完善的法治保障讓我們敢于創新、樂于創新?!?/p>
2025年5月,浙江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批準通過《金華市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條例》。 屠軼欽攝
生態躍升:從“政策驅動”到“制度引領
“最多查一次\"機制讓企業科研人員告別了頻繁迎檢的煩惱,線上全流程辦理使項目申報時間縮短 60% 免申即兌的惠企政策推送,讓企業足不出戶即可享受紅利……
《條例》通過流程再造和服務升級,打造出“企業唱戲、政府搭臺\"的最優創新生態。金華市積極落實“ 8+ 4”、結構性減稅降費等政策,助力企業輕裝上陣、高質量發展,2024年累計為市場經營主體減負215億元。
《條例》支持傳統產業提檔升級,要求壯大優質企業,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
“法治為創新劃清了賽道邊界,更安裝了渦輪增壓。”金華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說。
《金華市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的實施,不僅為企業創新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指南,也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繪制了精準的路線圖。隨著法治與創新的深度融合,金華正加速建設成為企業創新的沃土與人才匯聚的高地,推動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持續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