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作為民生之本,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房地產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提升的關鍵節點,“好房子”的標準已不再局限于面積大小或裝修的豪華程度,而是回歸到居住者的真實體驗與需求。群眾滿意,才是衡量“好房子”的根本標尺。
住房的價值本質在于滿足居住者的實際需求。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穩步提升,但居住滿意度調查卻顯示,仍有相當比例的受訪者對現有住房條件存在不滿。這種數據反差揭示了一個關鍵問題:住房品質的提升不能僅靠硬件指標的堆砌,更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
去年,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為“十五五”規劃開好局打下基礎的關鍵之年。住建部將圍繞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改革,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大力推進城市更新,統籌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
在政策層面,國家《住宅項目規范》的出臺標志著“好房子”標準進入精細化時代。新規范從層高、樓板厚度、電梯配置到新能源車位、老年活動場地等細節入手,將居住品質的衡量維度從單一指標擴展到全生命周期需求。以層高為例,新規要求新建住宅層高不低于3米,比現行標準提升20厘米,這一改變看似細微,卻直接關系到居住空間的舒適度與心理感受。
“好房子”之爭本質上是一場價值理念的回歸。當行業告別“高周轉”模式,當購房者走出“唯地段論”誤區,住房的居住屬性正在重新凸顯。這種轉變要求我們建立三個維度的認知重構:在價值判斷上,從“投資品”回歸“消費品”本質;在評價體系上,從“硬件指標”轉向“體驗感知”;在發展模式上,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深耕”。數據顯示,實施“先驗房后收房”制度的城市,房屋質量糾紛下降58%,這充分證明尊重群眾知情權、參與權是提升住房品質的根本路徑。
群眾滿意成為貫穿住房建設全鏈條的行動準則。這需要政府完善制度供給,企業轉變經營理念,社會形成監督合力。當一棟棟建筑真正承載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時,“好房子”的終極答案自會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