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是衡量城市發展成效的基礎性指標。隨著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深入實施,我國城市發展已進入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重要時期。城市發展轉型升級過程中,需持續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把城市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基礎之上。
從必要性來看城市是一個人口密度高、經濟活動多樣、社會交往頻繁的聚集體,城市安全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事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切身利益。伴隨我國城鎮化發展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全社會對建設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城市更加關注、更為期待。
從可能性來看,我國城市發展突飛猛進,城鎮規模急劇擴張,人口快速聚集,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城市財富不斷積累,為進一步加大城市安全投入、建設韌性城市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全國很多城市圍繞科技賦能、跨域合作、風險評估、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因地制宜開展城市安全發展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為韌性城市建設提供了強大支撐,“科技讓城市更宜居更安全更美好”正在成為現實。
基礎設施是城市的“筋骨”,是城市安全發展的“生命線”,是提升城市韌性的關鍵所在。202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對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城建”)、提升城市韌性作出全面部署,標志著我國韌性城市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要求我們將新城建與打造韌性城市有機結合,讓城市運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一是堅持科技賦能,強化新城建對城市韌性的底座作用。與傳統城市基礎設施不同,新型城市基礎設施以科技支撐、數據驅動、智能高效為典型特征,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深度融合的產物。通過強化科技創新、數字賦能,新城建能夠為城市發展“強筋健骨”,增強城市的韌性。尤其是通過加大物聯感知設備的布設力度,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有利于實現對城市各級各類重大風險的常態監測、智能感知、動態預警、精準溯源和協同處置,大大提升城市風險防控水平。
二是堅持以點促面,發揮新城建對城市安全治理的撬動效應。新城建是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協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過程。新城建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通過推進現代科技在城市發展中的應用融合,牽引城市安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規則等全方位創新,從而塑造新的城市安全治理模式,推動城市安全韌性迭代升級。
三是堅持系統謀劃,做好韌性城市建設的總體設計。城市韌性是由基礎設施韌性、社會韌性、管理韌性、技術韌性共同構成的復合系統?;A設施韌性是城市韌性的底座,但不是城市韌性的全部。韌性城市要以強大的社會韌性為依托,以強大的管理韌性為保障,以強大的科技韌性為支撐。以新城建破題打造韌性城市,必須堅持系統思維,統籌考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人員、城市治理體系和現代技術等因素。
四是堅持安全發展,強化新型城市基礎設施的本質安全。安全是新型城市基礎設施的基本屬性和內在要求,新城建賦能城市韌性,首先得確保自身安全可靠??萍荚绞沁M步,其應用范圍和復雜度不斷增加,潛在的風險也隨之上升。要增強風險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把安全發展貫穿新城建規劃、建設、管理的各領域全過程,充分認識新城建推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隱患,嚴把技術關、安全關、質量關,做好全周期安全管理。(2025年4月首發于《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