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龜專屬于陸地生態系統,其獨特的形態特征、生存習性及環境需求,使其與水棲龜類形成了鮮明的生態位差異。因此,陸龜與水棲龜類的生態習性存在顯著差異,其飼養方式也需采用針對性的特殊管理策略。陸龜對生存環境有著極高的要求,受環境影響,陸龜養殖過程中頻繁出現生長停滯、疾病困擾等問題,嚴重時會造成龜類死亡。當前,盡管部分陸龜養殖從業者已具備一定的環境知識儲備,但認知上大多局限于基礎理論,尚未形成系統、全面的知識體系。因此,深度鉆研陸龜養殖的環境要素及優化方法,不僅能為陸龜創造適宜的生存條件,還能切實提高養殖過程中的成活概率與健康水平,同時促進產業技術革新與管理升級,推動陸龜養殖行業科學、綠色的可持續發展。
1陸龜的生物學特性與養殖現狀
1.1陸龜的生物學特性
從生物學分類來看,陸龜屬于龜鱉目陸龜科,憑借特有的身體構造與生理機能,成功適應了陸地生存環境。陸龜擁有高聳厚實的背甲,如同天然的堅固盾牌,為其抵御外界威脅提供可靠保障,抵擋外界潛在的傷害。陸龜頸盾呈現細窄形態,緣盾數目豐富,且不存在下緣盾結構,這種身體結構為陸龜在陸地環境中的靈活行動提供了有力支持。各陸龜物種間,體型尺寸呈現出極大的懸殊,以埃及陸龜為代表的小型陸龜,成年個體背甲長度通常僅有十幾厘米;反觀大型陸龜的代表蘇卡達陸龜,背甲長度普遍超過 80cm ,極限狀態下可達 1.1m ,體重更是能飆升至120kg ,展現出震撼的巨型體態。陸龜屬于變溫動物,缺乏恒溫動物自主調節體溫的生理機制,其體溫會跟隨周圍環境溫度的升降而產生相應變化。由此使得它們的生理機能對環境溫度的依賴性極強,只有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陸龜體內的新陳代謝、消化吸收等生理過程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從飲食結構來看,陸龜主要以富含纖維的青草、樹葉為食,并輔以新鮮的水果蔬菜補充營養。這種食物偏好推動陸龜消化系統不斷進化,最終形成了專門應對纖維性食物的消化模式。
1.2陸龜養殖現狀
近年來,大眾對爬行動物的關注度與日俱增,陸龜養殖產業正悄然崛起,成為新興的養殖熱門領域。從個人或家庭出于寵物愛好開展的小規模養殖,到追求經濟效益的規模化商業養殖,陸龜養殖產業均展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在一些地區,陸龜養殖已構建起涵蓋種苗繁育、飼料供應、技術服務、銷售流通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條,發展趨于成熟。然而,陸龜養殖產業在繁榮表象下暗藏隱憂,諸多發展障礙亟待突破。陸龜包含眾多品類,各品種在棲息環境、溫濕度條件、光照需求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諸多陸龜養殖愛好者在物色合適的養殖品種時,由于缺乏對陸龜習性的深人研究,養殖環境搭建未能契合其生存需求。眾多陸龜養殖者在環境營造過程中,無法妥善處理溫度、濕度、光照條件及空間分配等重要環節。例如,部分養殖者受成本限制,將陸龜飼養于面積不足的狹小空間內,致使陸龜活動范圍受限,阻礙其正常生長發育進程。養殖者在溫控環節,未依據陸龜的品種特性及不同生長周期,實現溫度的精細化調控,最終引發陸龜生長發育遲滯,機體免疫機能顯著降低。同時,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始終是一大難題。當陸龜所處環境無法滿足其生存需求時,極易引發呼吸道感染、龜殼病變及消化系統病癥等健康問題,部分養殖人員對陸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了解有限,難以開展專業防治工作,因無法采取科學有效的處置措施,導致養殖者承受嚴重的經濟損失。
2陸龜養殖的環境需求
2.1陸龜養殖的溫度條件
溫度是影響陸龜生存的核心環境要素,從多維度對其新陳代謝速率、消化效率與免疫功能產生深遠影響。作為變溫動物,陸龜的生理機能運轉完全受制于環境溫度變化,外界溫度的波動猶如指揮棒,精準調控著陸龜生命活動的節律。受原生棲息地環境的影響,各類陸龜對溫度的適應性和需求呈現顯著差異。然而,對絕大多數陸龜品種而言, 22~35‰ 是最適宜的生長溫度范圍[1]。大多數陸龜偏愛溫暖舒適的環境,并且不同品種的陸龜,其適宜溫度存在顯著差異。以熱帶地區的陸龜為例,由于長期處于高溫環境中形成了適應性,它們的理想飼養溫度通常需穩定在26~32°C 。溫度控制的精準與否,是影響陸龜新陳代謝水平和食欲高低的關鍵因素。以赫爾曼陸龜為例,其作為原產自歐洲南部的陸龜品種,需要將其環境溫度穩定維持在24~28°C 。當溫度低于20℃時,赫爾曼陸龜的生理代謝過程明顯減慢,對食物的興趣也會顯著降低。倘若溫度持續處于15℃以下,赫爾曼陸龜將面臨更為嚴重的生存危機。
一直處于低溫之中,不僅會讓赫爾曼陸龜的免疫系統遭受重創,更會顯著提升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發病風險。
2.2陸龜養殖的濕度要求
濕度對于陸龜的健康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不同陸龜生活在不同的氣候區域,這導致它們對濕度的要求有著顯著的差別。對于沙漠型陸龜而言, 40%~60% 的濕度較為適宜,然而雨林型陸龜卻需要比這更高的濕度環境來維持健康,濕度為 60%~80% ,有力地證明了雨林型陸龜對原生生長環境的適應性,并且體現了其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發展出的生理特點。陸龜的皮膚健康與環境濕度緊密相關,合理控制濕度既能避免龜殼因干燥開裂,也能防止因濕度過大滋生真菌,引發感染問題,此外,濕度還對陸龜體內的水分平衡以及呼吸系統的正常運作有著影響。印度星龜廣泛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地,這些區域是其主要的生活和繁衍之地,這些地域涵蓋豐富的氣候類型,其中不少區域呈現出顯著的干燥特征,但印度星龜在進化中仍形成特定濕度需求。研究表明,為確保印度星龜健康發育,全方位維系其優良生理機能,環境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 最為適宜。
2.3陸龜養殖的空間布置
足夠的空間是保障陸龜能夠自由活動和探索的必要條件,故而,陸龜飼養容器的尺寸選擇應當參考其體型和生長速率進行綜合考量,若飼養的是幼龜,那么選擇相對小巧的飼養箱較為適宜,諸如長度在 30~40cm 的塑料箱,抑或是玻璃缸都是不錯的選擇2。然而,當陸龜不斷生長發育,一定要適時更換更為寬的飼養場所,從而保證它們擁有充足的活動空間。除此之外,當設計適宜成年蘇卡達陸龜棲息的環境,或者選購相應生活空間時,要為其提供諸如沙子、土壤等適宜的底材來鋪設環境,同時還需擺放障礙物或搭建藏身處,從而還原自然環境中的地形地貌特點,讓環境更具趣味性,從而實現促進陸龜身心健康的目的。因此,若想確保陸龜能夠健康地生長,主人應當定期查看陸龜的狀態,根據其體型變化與成長需求,合理改善居住條件,保證陸龜在任何階段,都能享有最適配其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條件。

2.4陸龜養殖的光照需求
光照對于陸龜合成維生素D以及吸收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著陸龜的骨骼健康與生長發育,陸龜需要適量光照,特別是紫外線。UVA和UVB燈作為光照補充設備,在室內飼養陸龜時被經常使用,有利于陸龜健康成長,并且能夠預防軟甲病之類的健康問題。自然陽光是最為理想的光源,不過在室內進行養殖或者陽光不夠充足的情況下,需要用人工光源來進行替代。全光譜紫外線燈能夠模擬自然陽光光譜,向其提供UVA和UVB。UVA有助于促進陸龜的活動并提升其食欲,UVB可以輔助陸龜在體內完成維生素D的合成。通常每天要提供10\~12h的光照,可以借助定時器來操控開關,以此模仿自然的晝夜節律變化。在運用紫外線燈時,必須注意控制好距離與強度,燈與陸龜的距離需維持在 20~30cm ,防止距離過近而造成灼傷,倘若距離過遠,則難以有效提供紫外線。
3陸龜養殖的環境優化策略
3.1溫度與光照的精細調節
首先是對溫度的精準把控。陸龜對溫度變化敏感,精確控制溫度則是關鍵。不同品種的陸龜,甚至同一品種不同年齡段的陸龜,對溫度上的需求都有所差別。比如幼年期的輻射陸龜適宜溫度在 28~30‰ ,成年后可稍降至26~28°C 。要實現精準控溫,需在飼養環境中多位置放置高精度溫度計,全面掌握溫度分布。通過智能溫控系統,連接加熱燈、陶瓷加熱器等設備,依據設定溫度自動調節。當溫度低于下限時,系統自動開啟加熱設備;高于上限時則關閉,以確保溫度波動控制在極小范圍。再者是模擬自然光照的節律[3]。自然光照對陸龜的生理和行為意義重大。除了提供必要的UVB促進鈣吸收,光照時長和強度的變化還會影響陸龜的生物鐘。使用可調節光譜和強度的照明設備,模擬自然光照變化。清晨和傍晚,降低光照強度與色溫,模擬柔和光線;中午時段增強光照強度,模擬陽光直射。同時,嚴格按照當地自然晝夜時長設定光照時間,夏季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讓陸龜適應自然光照節律,對其繁殖、冬眠等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十分關鍵。
3.2濕度與通風的平衡優化
一方面,需要濕度分區管理。單一濕度的環境難以滿足陸龜的復雜需求,所以,濕度分區管理更為科學。以豹紋陸龜為例,可以將飼養環境分為干燥區和微濕區。干燥區濕度保持在 40%~50% ,用于陸龜的日常活動和平時的休息;微濕區濕度在 60%~70% ,可通過定期噴水或設置小型霧化裝置維持,不僅為陸龜提供偶爾的水分補充,還能夠調節體表濕度的區域。與此同時,利用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兩區濕度,通過自動化設備,如智能噴霧系統,及時且精準調控濕度,滿足陸龜對不同濕度環境的需求;另一方面,則要優化通風設計。良好通風能保持空氣清新,減少有害氣體積聚,但不當通風會使溫度和濕度驟變。在飼養箱頂部和側面設置多個通風口,安裝可調節百葉窗,根據季節和天氣調整通風量。炎熱夏季,開大通風口加強空氣流通散熱;寒冷冬季,適當減小通風口,防止熱量過度散失。并且,在通風口處安裝空氣過濾裝置,如活性炭濾網,過濾灰塵、有害微生物和異味,為陸龜營造健康舒適的空氣環境。
3.3空間布局與景觀優化
首先要做的是對陸龜養殖環境進行具備功能性的空間延伸。隨著陸龜逐漸長大,養殖空間不僅要持續擴大,還需賦予其多樣化功能。對于大面積的飼養場所,需精準劃分出獨立的活動區、休息區、進食區與曬背區。在活動區域內,布置多樣化的障礙物與攀爬裝置,例如用巖石和樹枝搭建迷宮,促使陸龜提升運動量,激發其探索本能。休息區域應當鋪上厚椰土、海綿墊這類柔軟舒適的底材,在休息區周邊布置多個隱蔽的躲避穴,給陸龜打造靜謐且隱秘的休憩空間。在進食區擺放固定的食盆,方便觀察陸龜的進食狀況。在曬背區安裝加熱燈與UVB燈,保證陸龜能夠充分攝取熱量和紫外線。其次,要對養殖空間進行生態景觀的規劃。為陸龜復刻自然生存場景,精心營造與之適配的生態景觀空間。對于雨林型陸龜,在飼養箱內種植熱帶植物,搭配小型假山和溪流裝置,打造一個濕潤溫暖、錯落有致的雨林景觀環境。針對沙漠型陸龜,地面鋪設以沙子、礫石為主,模擬原生沙漠地貌,培育適應干旱環境的多肉植物品種,塑造真實沙漠棲息場景4,不僅為陸龜提供更自然的生活環境,還能極大地緩解其緊張情緒。
3.4環境監測與維護的智能化
最為關鍵的是,必須對養殖環境實施全天候系統化監測。智能養殖系統采用集成化方案,組合多種傳感器和控制設備,達成陸龜養殖環境的動態化實時監測與智能化自動調控。此系統可即時獲取陸龜養殖環境的各項參數,同時,對現有的環境控制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實現養殖過程高效化、科學化管理。接下來,物聯網技術賦能養殖場景,讓養殖人員通過手機、計算機等終端,輕松實現養殖環境信息的實時監控與獲取,實時獲取環境異常預警信息,同步實現設備的遠程智能化調控。此類技術的應用,不僅極大提升了養殖過程的便捷程度,還能有力推動陸龜健康生長,同時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與能耗降低。除此之外,智能化養殖系統的養殖環境智能監測儀,將多種傳感器有機結合,實現環境數據的精準采集,并利用4G通信模塊與RJ45網絡接口,實現數據實時上傳至云端服務器進行存儲與分析,達成數據在遠程端的實時監測與便捷查看。
結語
陸龜養殖對于環境的要求不僅繁雜多樣,而且至關重要,同時,其生長離不開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及空間布局。溫度調控必須根據陸龜品種特性與生長周期進行精準管理,濕度管理需充分考量各類陸龜的習性差異,科學劃分不同濕度區域,光照設置需嚴格遵循自然晝夜交替規律進行模擬,空間設計應拓展功能分區,同時打造生態景觀環境。當前,即便已掌握陸龜養殖環境的部分知識,但在實現環境參數的精確控制和滿足陸龜個體差異化養殖需求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此后,應當大力推進對陸龜原生環境特征的深入探究,以此構建陸龜人工養殖標準化、科學化的理論依據體系,助力陸龜養殖行業朝著科學化、可持續化方向穩步邁進。

參考文獻:
[1]張笑穎,鄒潔建,肖嘉杰,等.四種救護陸龜糞便菌群組成分析[J].野生動物學報,2022,43(04):1048-1058.
[2]薛飛,孫敏麗,譚啟東,等.進境陸龜飼養環境探索與實踐[J].中國口岸科學技術,2020,(12):55-60.
[3] 柳富榮.烏龜成龜養殖技術要點[J].農村新技術,2019,(12):29-30.
[4] 許凱,宋國壽,秦藕菊,等.印度星龜營養不良性水腫病例[J].中國獸醫雜志,2009,45(01):64.收稿日期:2025-04-17
作者簡介:楊潔( 1990- ),女,漢族,本科,助理畜牧
師。研究方向:動物飼養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