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4 日,湖南株洲一患病老人在銀行取款時死亡,引發廣泛關注。
老人家屬發布信息稱,老人重病住院期間,讓子女到銀行取 5 萬元定期存款,用以支付醫藥費,但銀行工作人員要求本人到場才能辦理,家屬將患病老人用輪椅推到銀行辦理取款手續。南方周末記者聯系其家屬,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涉事中國農業銀行株洲分行副行長向媒體表示,老人女兒陳某到柜臺支取定期存款,連續三次輸入密碼錯誤后,表示會帶老人本人來網點辦理業務,未介紹老人病情,工作人員不知老人身體情況。
據報道,經家屬與涉事銀行協商,雙方已達成和解協議。中國農業銀行株洲分行以“慰問金”形式支付家屬10萬元,用于覆蓋老人喪葬費用,并明確該款項“非賠償性質”。
“這事不只是(銀行)適老化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和服務特殊客群、特殊情景的問題。”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遇到這種事情并非都是老年人,也可能是年輕人。”
特殊情況下,銀行應如何應對特殊客群的取錢需求,解決他們面前的困局?
“要以老人的真實意愿為準”
事件的核心爭議之一,系重病老人被要求本人到場取錢。
老人家屬曾發布視頻信息稱,“表妹明確告訴銀行的工作人員,母親重病,來不了銀行辦理手續,但是銀行工作人員在知曉存款人身體健康狀況不好的情況下,也強調要求當事人前來,本可以上門服務的項目也不主動提供。最后沒有辦法,表妹聯系了小表妹夫用輪椅抬著姑媽來到銀行辦理取款手續……”
銀行方面則予以否認,稱此前老人女兒未告知老人身體情況。他們向媒體表示,在察覺客戶身體狀況后,引導客戶到柜臺綠色通道,啟動特殊流程,并告知老人女兒這種情況可上門服務。內勤行長表示,在客戶處于急救緊急狀態時,也可以直接將錢打到醫院進行救治,老人女兒現場未表態。
銀行從業者劉娜(化名)常會面對這類特殊情況。有時客戶無法到場,家屬前來咨詢取款問題,她會綜合具體因素,給出相應答復。
在她看來,如若老人在世并且意識清醒,能簡單地表達自己意愿,這種情況是“最好辦的”,核心邏輯是“要以老人的真實意愿為準”。
她稱,如果老人的賬戶正常,可以將其密碼和存折或者卡,交付給信得過的經辦人,經辦人帶上自己的身份證和老人的身份證、存折,去銀行輸入密碼進行取款或者轉賬。如果老人的賬戶不正常,存在賬戶被控制或者忘記密碼等情況,取款者可以聯系銀行的工作人員,上門核實老人的意愿。在工作人員的見證下,由老人指定一位代理人,代理人前往銀行進行賬戶的解控和取款。”
不光是老年客戶,部分銀行會為不方便前往銀行辦理業務的客戶,提供預約上門服務。江蘇一家銀行的柜員陳巖介紹,客戶可以撥打網點電話和主管預約時間,他所在的銀行通常會安排主管及大堂經理兩人上門核實,當事人出具授權委托書,被授權的家屬帶著兩個人的身份證和相關憑證,到柜臺辦理。
陳巖說,取款流程所需時間取決于面額大小及網點繁忙程度。如果是小面額,且網點不忙,可以當天核實完畢,馬上回來重新辦理;如若客戶所取金額較大,超出網點備的金錢數額,就需要工作人員先幫客戶和銀行大庫預約這筆錢,讓客戶第二天再過來取;而如果當天網點較忙,主管及大堂經理可能次日再上門。
但也有一種情況例外,陳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若客戶本人已沒有意識,銀行無法提供上門服務。
這類情況也曾多次被媒體報道。2022 年上海一老人生病失去意識急需用錢,其妻子不知銀行卡密碼,公證處、民政局、街道辦事處與居委會均無法提供監護人證明,需通過法院獲得老伴監護人身份,才能進行財產處理,但處理周期要一兩個月;2018年新疆一老人身患老年癡呆,忘記了自己的銀行卡密碼,銀行工作人員告知家屬,由于客戶意識不清醒,無法確認相關事項,即使上門服務,也不能代辦更改密碼的業務。
“里外不是人”
“在老人在世并且意識不清醒的情況下,家屬并不知道密碼,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會同意取款的。”劉娜強調,“因為老人的真實意愿是無法得知的。我們可以想一下,這個老人他是否愿意自己的錢被家屬取走?家屬是否真的會將錢用于醫治老人?老人恢復后發現錢被取走了,不會來找銀行麻煩嗎?”
她所在網點曾遇到過類似的困境,兩個成年人推著一位病人前來,男人自稱是病人哥哥,女人自稱是病人妻子,要求支取病人的全部存款。由于客人無法說話和動彈,工作人員多次讓其通過眨眼來表達是否同意取錢。
“不愿意配合,還是無法配合,他沒有辦法去表達。我們就拒絕為客戶取款,因為根本就沒有辦法核實到病人的真實意愿。我們當時能感覺得到,好像他是不同意的。”劉娜稱,盡管他們表示,能夠將錢打入病人所在醫院作為醫藥費,并勸說對方先帶病人回家休息,但對方堅決表示要取現金。
她回憶,當時僵持了兩個多小時,銀行方面擔心客戶的身體會出現問題,便報警了。警察來了,發現隨行的女人并不是病人的合法妻子。在警察的勸說下,他們才離開。劉娜表示,這件事情讓她和同事都很后怕,“萬一當時真的迫于壓力,給客戶取款了,客戶恢復之后,來對我們銀行進行問責,那就是重大失誤了。”
類似的情況讓她覺得自己“里外不是人”,“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如果你拒絕辦理,要被客戶罵,被輿論罵。但是如果你同意辦理,又違反了規章制度,甚至法律法規,甚至會造成重大的安全隱患。”
她說,針對客戶意識不清醒或完全無法表達的情況,也有取款的可能性,但這筆錢只能夠用于為客戶治病,其家屬可以提供客戶所在醫院的公司賬戶,由醫院進行監督,確保這筆錢的用途。
在銀行辦理存款繼承,亦分兩種情況。中國農業銀行云客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需一次性提取已故存款人的賬戶余額,總額不超過5 萬元,逝者配偶、父母及子女需帶身份證,提供存款人的死亡證明,戶口本等關系證明,在網點簽署承諾書。陳巖說,“繼承業務需要總行授權,如果你的材料提供得不全,是辦不了的。”
如若提取總額超過 5 萬元,屬于大額存款,劉娜說,為了防止繼承糾紛,需要家屬們先去公證處進行公證,繼承人或指定代理人帶著公證書和相關證明,到銀行去支取遺產,“這筆錢是遺產,要遵從我國遺產繼承法的相關規定。”
“客戶覺得你多管閑事”
在劉娜看來,銀行工作趨勢是簡化柜面流程,鼓勵客戶到自助機或 App 上自助操作,但這種方式對特殊客群來說不大易行,他們更適合線下辦理業務。“銀行對殘疾人、老年人、軍屬這些都有優待,基本上會優先安排窗口進行服務。”一名已從銀行離職兩年的前員工介紹。
為了更好服務特殊客群,近些年,許多銀行都在進行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軟件都會做適老化,大字版的配置。網點肯定會配置老花鏡,大型網點可能會配置輪椅,可以推行動不便的老人去辦理業務。”上述離職員工提到。
張明遠(化名)與團隊的工作是幫助銀行做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有銀行想要做好適老化改造,需要“考慮的點非常多”,大致可分為物理環境方面、服務方面及信息技術方面。在銀行網點設置無障礙坡道、安裝呼叫按鈕、配備愛心座椅、設立愛心窗口,都屬物理層面的改造措施。而打造手機銀行“長輩版”,簡化頁面的操作流程和內容,能夠幫助老年客戶更易使用線上App。
對于張明遠來說,為線下網點做服務培訓情況復雜,每個環節都要慎重妥帖。銀行服務不同類型的客戶,要考慮到他們的需求與特性,考慮到不同業務的辦理類型,根據需求提供服務。無障礙及適老化改造可能涉及銀行服務流程的變動,而改動服務流程可能會影響到銀行的安全體系,“蠻多時候它是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
線下服務能夠更為直接地提供幫助。陳巖說,任何客戶如果特別著急,需要快速辦理業務,都可以和大堂經理溝通,他們主要承擔引導分流的作用,能夠給予幫助。
陳巖每日接待的客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老年群體,她會在客戶具體操作時予以提醒,“密碼輸三次錯誤就會鎖死,所以每次輸密碼的時候,當客戶第二次輸錯了,我們就會提醒,讓他們再好好想一想,或者打電話問一問,因為再輸入一次錯誤就鎖死了。”
這些一線銀行柜員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資金安全防護上。客戶們有時會面臨詐騙或洗錢風險,陳巖說,銀行會組織進社區活動,向網點附近社區的老年人,宣講反詐、反洗錢相關的知識,并贈送一些小禮品。
平時,根據工作要求,她會詢問客戶取款用途,核實開戶目的,如有老年人在存單沒有到期時,就要銷戶將錢取走,且數額較大,也要仔細詢問清楚,叮囑他們用卡安全,謹防電詐,不要幫別人過渡資金。
她遇到過一次,不論怎么勸說,對方都執意要開辦銀行卡,辦卡理由前后不一致。行長反復詢問,這位老年用戶著急,說辦了卡有人會往里面打 20萬元,這被工作人員認定可能涉及洗錢,不斷勸說阻止。
保護資金安全和提供便捷服務有時不可兼得。劉娜知道,銀行對客戶的銀行卡限額或進行控制,反復核實取款或轉賬的真實用途等措施,“確實給客戶帶來了麻煩”,“每當這個時候,客戶可能會覺得你多管閑事,甚至覺得你是不是故意不給我取錢,故意為難我。”
她和同事曾遇到一位來自湖北的客戶,對方稱需從被限制的銀行卡上轉賬給住院的家人,但其轉賬記錄異常引起了他們懷疑。經反復核實,客戶堅稱屬實。在劉娜和同事進行解控流程時,客戶突然選擇放棄。次日,客戶告訴他們自己被騙了,其他卡上的資金已經全數轉出,唯獨這張卡因限額,減少了他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