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戲是幼兒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實“做中學”理念的重要載體。本文記錄了一群“軌道工程師”的誕生歷程——孩子們從搭建簡單的滾珠軌道開始,經歷了支架倒塌、小球卡頓等挑戰,逐步發展出創造復雜的滾珠軌道以及售賣游戲等探索,其創造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這個案例生動地詮釋了高質量的自主游戲的核心特征——充分激發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在真實的操作中學習,謹慎而克制的介入策略,為踐行“做中學”教育理念提供了典型范本。
在空間建構游戲場,探究之旅悄然開展。孩子們以滾珠軌道為主題,圍繞“如何搭建滾珠軌道“”如何讓球滾起來”等問題展開深度探索。
環節一:水管滾珠軌道
在空間建構游戲場,孩子們聚集在一起,與教師共同探討搭建主題。最終,他們決定構建一個滾珠軌道。孩子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設計細節,包括支架、架空結構、圍欄等元素,以及一個能讓球體滾動的長斜坡。確定具體細節后,孩子們進行了初步分工,媱媱負責繪制設計圖,其他人負責搭建軌道。

搭建工作一開始便遭遇了高度挑戰。當“井”字塔的高度超過了孩子們的身高時,他們便踮起腳尖繼續搭建,直至完全無法觸及。然而,孩子們并未選擇放棄,而是借助椅子繼續工作。在連接水管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接口不順暢、支柱倒塌等一系列問題。經過反復嘗試和調整六次之后,軌道仍舊不穩固。目睹孩子們情緒明顯低落,似乎準備放棄時,我及時介入,引導他們觀察軌道,分析倒塌的原因……最終,孩子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并通過改變建構支架( “井”字塔)的方式成功完成了搭建。
環節二:如何讓小球順利滾動?
第二次游戲時,孩子們繼續采用“井”字塔的構建方法,維持了階梯式遞減的結構……軌道搭建完成后,他們開始進行實驗。蘋果選擇了使用乒乓球進行測試。很快,他們注意到,乒乓球沿著軌道向下滾動時會自動從軌道上彈出。盡管嘗試了多次,結果依舊如此。杰杰提出:“可以使用減速帶以控制速度。”這句話提醒了蘋果。他嘗試在軌道上增加幾塊積木作為減速帶,但實驗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隨后,他將乒乓球替換為泡沫球再次進行實驗,然而泡沫球卡在軌道中無法滾動。究竟哪種球能夠滿足大家的期望呢?在游戲的總結階段,我利用照片和視頻資料,與孩子們一同回顧了本次搭建活動。孩子們將問題聚焦于“球無法順利滾動的原因”,并展開了討論。他們初步分析,問題可能出在球體、圍欄及軌道本身。
次日,孩子們搜集了多種不同材質的小球進行測試。他們站在椅子上進行滾動實驗,先后放置了多種球。他們發現泡沫球因質量過輕而無法滾動;乒乓球因具有彈性,在滾動過程中會彈出圍欄;玻璃球和木球雖然適合滾動,但也容易飛出軌道;體積較小且質量適中的磁力球更適合在軌道上滾動。
教師支持分析:我賦予了孩子們充分的探索自由,鼓勵他們搜集各種材質的小球。在進行小球滾動實驗時,面對孩子們遇到的諸多問題,我堅持“觀察而不干預”的原則,耐心地等待他們自行發現實驗結果,有效地促進了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及觀察分析能力的提升。
環節三:轉彎的軌道
今天,涵涵、毛豆、童童等幾位小朋友利用長板構建了三個高度依次遞減的“井”字形塔,并妥善安置了圍欄。涵涵在左側額外增設了兩根支柱,形成了一個轉彎軌道。毛豆隨后進行了球體試驗。初次嘗試時,球體在轉彎處停滯不前。第二次嘗試時,球體撞擊在轉彎塔的圍欄上,被彈出軌道之外。第三次嘗試時,球體在轉彎處與毛豆所放置的圍欄相撞,反彈后又與另一圍欄發生碰撞。毛豆觀察到這一情況后,對圍欄進行了前移調整,使其形成一個斜角。第四次嘗試時,球體雖然成功轉彎了,但未能順利落入下一個軌道。毛豆再次調整了圍欄。在第五次嘗試中,球體不僅成功轉彎了,還順利落入了下一個軌道。在游戲總結環節,我邀請毛豆與小朋友們分享其新發現以及實現球體轉彎的技巧。
教師支持分析:作為教師,我尊重了他們自主探索的行為和思維過程。

游戲中,幼兒利用椅子、桌子等物品巧妙地構建了滾珠軌道,充分展現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與其他班級小朋友互動,幼兒不僅拓寬了社交圈,還在游戲中理解了貨幣概念。
在游戲的總結環節,我引導毛豆與其他小朋友分享了新的發現和小球轉彎的技巧。這不僅肯定了毛豆的努力和成就,也為其他幼兒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鼓勵他們相互學習和分享經驗。
環節四:小球上坡
繼小球轉彎后,滾珠軌道游戲長期未見新意。某天,一位小朋友提出建議:“小球總是向下滾動,是否可以設計讓它向上滾動呢?這樣游戲會更加有趣。”這一提議猶如一道炸雷,迅速激發了眾人的思維。圍繞“如何使滾珠軌道更具趣味性”,孩子們紛紛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皮皮:可以讓小球滾的時候撞擊一些物體。
柚子:多設置一點轉彎的地方,像波浪一樣。
杰杰:可以讓小球上坡,再下坡。
珍珠:可以邀請其他班的小朋友一起玩。
喬治:可以讓球飛起來。
蘋果:搭建雙層軌道。
安東尼:設置一些機關,讓球有很多路線。
環節五:椅子軌道
在探索小球上坡的同時,孩子們的游戲創意進一步擴展到了道具的多樣化使用。“老師快看,今天我們用了椅子和桌子搭建了滾珠軌道。”孩子們創造性地使用椅子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游戲軌道。兩位大(6)班的孩子表達了參與滾珠軌道游戲的愿望,喬治隨即提出需要支付兩塊蓓蕾幣(幼兒園虛擬貨幣)作為參與費用。他們便真的返回班級取來了蓓蕾幣,隨后才加入游戲。到了次日的無邊界游戲時間,這兩位小朋友又帶來了另外兩位同伴,他們興奮地說:“今天我們在這里玩,搭建滾珠軌道既有趣又能賺取蓓蕾幣。”他們不僅搭建了軌道,還邀請其他小朋友參與滾珠游戲,以此賺取蓓蕾幣。
教師支持分析:游戲中,幼兒利用椅子、桌子等物品巧妙地構建了滾珠軌道,充分展現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與其他班級小朋友互動,幼兒不僅拓寬了社交圈,還在游戲中理解了貨幣概念。他們通過賺取蓓蕾幣參與游戲,從而初步認識了價值與交換的基本原理。
環節六:付費玩軌道游戲
為了提升游戲的豐富性,我對班級原有的活動區域進行了重新規劃,特別設立了一片積木游戲專區。孩子們每日搭建的滾珠軌道得以保留,次日便能在先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玩法。
接下來的一周內,孩子們利用桌椅和積木又構建了一個新的滾珠軌道,包含多條路徑和若干機關。構建完成后,珍珠向我表達了他們的愿望:“我們希望能夠邀請其他人來體驗這個游戲。”
安東尼提議:“他們需要付費才能參與游戲。”我詢問:“你們打算將每個球的售價定為多少?”珍珠回答:“每個球3 元,兩個球 5 元。”安東尼則建議“:每個球 10 元。”珍珠對此提出疑問:“如果有人沒有10 元怎么辦?”鎧鎧建議“:每個球 2 元如何?”安東尼認為2 元的價格過于低廉。由于意見產生分歧,孩子們決定通過投票來決定最終的售價。最終,他們一致同意將每個球的售價定為2 元。
孩子們走訪了幾個班級,發現其他班級的小朋友對滾珠軌道游戲的興趣并不濃厚。他們未能成功售出任何小球。珍珠失望地說:“老師,沒有人愿意參與。”我建議道:“可能是因為他們對滾珠軌道游戲的了解不足。你可以邀請他們先來觀看,如果他們看了之后愿意嘗試,再向他們收費。”幾個孩子聽從了我的建議,急忙去邀請其他小朋友。他們成功邀請了幾位小朋友前來,并且售出了四個球。
教師支持分析 :區域調整的決策為幼兒深度游戲創造了條件。這讓幼兒能夠持續完善和豐富滾珠軌道,使游戲更具連貫性與遞進性。
孩子們在原有積木搭建成果的基礎上,構建出具有多條路線及機關的滾珠軌道,這是幼兒長期游戲經驗的積累,也是他們想象力與動手能力協同發展的成果。幼兒自發提出售賣小球以邀請他人玩軌道游戲的想法,并就小球價格展開討論與投票決策,反映出他們對貨幣交易有了初步感知與理解,嘗試運用簡單的經濟策略。同時,幼兒在處理意見分歧的過程中學會了民主協商的方式,這對他們社會交往能力與規則意識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在最后的售賣環節,我及時給予引導性建議,啟發幼兒思考營銷策略“先展示再收費”,幫助他們突破了銷售瓶頸,推動了游戲發展,并且促進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環節七:滾珠軌道游戲站
聽聞構建滾珠軌道就能賺取蓓蕾幣,這吸引了眾多小朋友前來搭建軌道。這一次,孩子們在搭建軌道后,還創造性地加入了“小球打怪獸”的游戲環節。游戲結束后,不少“顧客”提出了優化游戲流程的建議,如組織小朋友排隊、設置收銀環節等。小朋友們采納了“顧客”的建議,第二天便設立了小球售賣處,并進行了簡單的角色分工(售賣員、維護員、收銀員等)。在游戲小結時,我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孩子們一起回顧游戲過程。
⑨ 小朋友們,通過這次游戲,你們有哪些收獲?(自評)
幼兒思考:我學會了如何銷售小球,如何吸引顧客前來參與游戲,以及如何在軌道上增加機關,使滾珠軌道變得更加有趣。
⑨ 其他小朋友覺得他們今天的滾珠游戲好玩嗎?有沒有什么建議?(他評)
孩子們從最初簡單的搭建滾珠軌道開始,不斷嘗試、摸索,到最后熟練掌握搭建穩固軌道、轉彎軌道、多層軌道以及設計帶有多條線路和多個機關的復雜軌道,充分體現了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強大的學習能力。

幼兒思考:可以在售賣小球的地方畫一些邀請函,邀請其他人來玩游戲。還要引導參與游戲的小朋友排隊,并及時修復軌道上的機關。
教師支持分析:在搭建滾珠軌道并融入“小球打怪獸”機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們的創造力。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搭建活動,更是一次促進孩子們創造性發展和提升的游戲。孩子們通過自發增加游戲玩法,如銷售小球、吸引顧客及改進軌道機關,有效地激發了自身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教訓,從而增強了面對挑戰的勇氣和信心。
在自評環節,孩子們反思了自己的游戲表現,這有助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激發了自我提升的動力。通過思考如何使滾珠軌道變得更加有趣,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得到了進一步激發。
他評環節則讓孩子們學會了如何觀察和評價他人的表現,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和批判性思維。他們提出的建議,如設立小球售賣處、繪制邀請函邀請他人參與、引導游戲參與者排隊以及及時修復軌道機關等,都顯示了他們對游戲規則和環境的深入理解。
總結與反思:
(一)游戲中的探索與學習
孩子們從最初簡單的搭建滾珠軌道開始,不斷嘗試、摸索,到最后熟練掌握搭建穩固軌道、轉彎軌道、多層軌道以及設計帶有多條線路和多個機關的復雜軌道,充分體現了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強大的學習能力。每一次新軌道的搭建都是一次知識與經驗的積累,他們逐漸理解了平衡、重力、坡度等因素對小球滾動的影響。孩子們不僅收獲了樂趣,更拓寬了認知邊界。
(二)團隊合作及解決問題能力 (三)教師適時介入與引導
游戲中,孩子們相互交流想法,共同出謀劃策。例如,在搭建復雜軌道時,有的負責構思框架,有的幫忙尋找合適的積木,有的進行具體的搭建操作,大家分工明確、配合默契。當遇到問題時,他們也展現出了積極解決的態度和出色的能力,如出現小球滾動不順暢、無法順利轉彎等情況時,孩子們會一起觀察、討論,嘗試調整軌道結構、改變積木擺放角度等解決問題。在售賣小球邀請其他幼兒參與游戲時,面對價格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他們通過民主投票的方式達成共識,這些都彰顯了孩子們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及解決問題能力。
在游戲過程中,我秉持著觀察為主、適時介入的原則,盡可能地給予孩子們自主探索的空間,同時在關鍵節點提供必要的引導。例如,當孩子們搭建的軌道遇到瓶頸,或是在售賣小球遭遇無人問津的困境時,我適時介入提出一些啟發性建議,幫助他們突破障礙,推進游戲進程,實現游戲的深化與拓展。
回顧整個游戲過程,雖然孩子們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我也意識到有些地方可以進一步改進。在引導方面,有時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引導方式,如引入相關繪本、科普小視頻等資源,幫助孩子們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游戲中涉及的科學知識和社會交往知識,讓他們的學習更加豐富立體。同時,在鼓勵團隊合作上,可以組織更多有針對性的團隊建設小活動,進一步強化孩子們的合作意識,提升合作效率。另外,對于孩子們在游戲中生成的新想法、新創意,我可以及時給予肯定和反饋,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創造力。這次幼兒自主游戲案例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孩子們在游戲中的成長和進步。作為教師,我將繼續關注和支持孩子們的游戲探索,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發展空間。
專家點評
“做中學”理念的生動詮釋
文|深圳市蓓蕾幼兒園深圳灣分部 李 鑫
該滾珠軌道建構游戲案例生動呈現了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實現多領域發展的過程,充分體現了“玩中學”的教育價值。教師通過環境創設、觀察引導與反思支持,成功將游戲轉化為深度學習契機,展現了高質量自主游戲的核心特征。
科學探究與工程思維的深度交融 幼兒從軌道穩定性、球體物理特性到動力延展的探索,展現了完整的科學思維鏈條。例如,通過六次支架倒塌的試誤,幼兒直觀地感知到了結構力學原理;對比不同材質小球的滾動特性,歸納重量、摩擦力與運動軌跡的關系;設計轉彎軌道時調整圍欄角度以控制離心力,體現了對力學概念的具象化理解。教師通過彈性環境創設與智慧引導,激發幼兒觀察、假設、驗證的科學思維,使物理認知、社會交往、貨幣交換等復雜知識在游戲情境中自然生發,為幼兒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了優質載體。
社會性發展的多維滲透 游戲自然衍生出復雜的社會學習場景:分工搭建中的責任意識、定價爭議時的民主協商、跨班互動中的規則創建,均成為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契機。特別值得肯定的是“蓓蕾幣”的自發提出,幼兒在真實交易中理解貨幣的交換媒介功能,這種具身化的社會經濟認知遠超程式化的課堂模擬。教師敏銳地捕捉到游戲中的社會學習,通過設置“不拆區”延長游戲周期,為游戲合作與貨幣交換提供了時空支持。
教師支持策略的梯度設計 教師角色拿捏精準,形成“觀察—等待—支架”的支持閉環。例如,在認知臨界點(如六次失敗后)介入提問,提供“最近發展區”腳手架;在社交沖突中(如定價分歧)引入投票機制,滲透公平正義意識。尤其值得借鑒的是,在小結環節,教師利用影像回顧引導經驗結構化,推動游戲從操作層面向概念層面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