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柑橘黃龍病被稱為“柑橘界的癌癥”,這種病導致全球柑橘產業年均損失超百億美元。今年4月,一支中國團隊登上了《科學》雜志的封面,他們成功解析了“黃龍病”的致病核心。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全球種植總面積可達1.59億畝之多,總產量更是超過1.6億噸。我國則是全球最大的柑橘產地,柑橘也是我國優勢農產品之一。在長江以南的不少農業地區,柑橘都是當地的支柱產業。橙、檸檬、橘和西柚是最常見的柑橘類植物。
黃龍病問題的破解僅是我國在柑橘科研方面的冰山一角,在柑橘的基因解碼方面,我國的科技水平正在大步邁進世界前列。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句蘇軾的詩本是講述11月份臍橙成熟時豐收的景象。但4月初的重慶市奉節縣,臍橙也掛滿了枝頭。不少前來采摘的游客非常驚訝:“現在明明已經過了臍橙成熟的季節,會不會是加了‘科技與狠活兒’?”
“這是‘倫晚’,每年3—4月份上市,現在正是成熟的時節。”采摘園園主笑著解釋,確實有科技,但卻是農業育種的高科技。
就在去年8月份,西南大學柑研所柑桔資源與育種中心研究員江東因“優質晚熟柑橘新品種創制及推廣應用”獲了獎。
柑橘一直是我國的優勢特色作物。但在20多年前,國內的柑橘大多以早、中熟品種為主,成熟期普遍集中在10-12月,集中上市導致價格不高,很容易引發賣果難問題。
“尤其是在重慶,中熟品種的成熟期常常遇上秋雨連綿、寡照天氣,結出來的果子品質下降明顯、腐爛率高、貨架期短。”江東說,因此他展開了長達24年的研究,團隊最終選取具有良好晚熟特性的“清見”做親本骨干材料,將其與本土的椪柑開展雜交實驗,培育出“大雅柑”品種,之后又不斷優化培育出塔羅科新系、夏蜜柚等一大批晚熟柑橘品種,并在重慶推廣種植。
這樣的育種在持續進行。就在西南大學柑研所門口,有一棵一年四季都掛著柑橘的果樹,研究所負責人說,上面嫁接了各種各樣的品種,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品種成熟,這讓這棵樹無論何時都是碩果累累。
“這是我們培育的新苗,擴大應用后可以大幅提升果品品質和口感。”在位于重慶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中心實驗室內,各種玻璃器皿內擺放著許多剛培育出來的幼苗,離此不遠的試驗田果樹枝頭,則掛滿黃澄澄的柑橘。它們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市場上的爆品。
據中心的研究人員介紹,他們已經用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破解了檸檬、臍橙等品種的完整基因組,像拆解磁力積木一般分析出每個基因模塊的功能。
通過克隆20多個抗病相關基因,他們已經繪制出全球最完整的柑橘潰瘍病分子調控網絡圖。這相當于給育種提供了導航,過去需要10年時間雜交選育的抗病品種,現在通過基因“芯片”與嫁接技術,可能只需要2~3年就能讓新品帶上天然疫苗出世。
研究人員一邊切血橙一邊介紹,更有想象空間的是,未來甚至可能按照應用需求產出新品種,比如根據人類健康需求定制功能型柑橘、根據制藥需求定制陳皮專用品種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于柑橘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柑橘品種已經從單純比拼甜度轉向風味層次與營養成分的較量。例如,年輕人更喜歡容易剝皮的品種,老年群體則鐘情香味濃郁的傳統品種。
奉節縣鐵佛臍橙種植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馬后明透露,臍橙現在有早中晚之分,每一個時段成熟的臍橙都非常好吃,比如當下季節晚熟臍橙就非常甜。
從廣為人知的砂糖桔、沃柑,到近年來備受矚目的脆蜜金桔、愛媛等,柑橘的育種技術也在隨著這些需求快速開拓。
一顆像桔子一樣的紅色圓形水果擺在盤中,卻不能直接剝開食用。重慶上田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曉梅告訴記者,盡管很像,但這并不是桔子,而是紅檸檬,這是一種檸檬的新品種,香氣比較特別,維生素含量更高。
這個品種也來源于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熊曉梅說:“當初去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參觀,看到紅檸檬,工作人員說國內市場上還沒有人賣這個品種。”有心的熊曉梅才將這個“稀奇”的紅檸檬引入到自己的農業園中。
新品種的培育與推廣并不容易,熊曉梅除了親自對接市場渠道為紅檸檬謀一個好銷路外,還要頭頂烈日親自下田,嘗試不同培植方式種出更優質的果子。她認為,優良的品種固然重要,科學的耕種方式同樣要重視。
種植技術是不少農戶關注的重點,馬后明透露,由于農村勞動力減少,需要科技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現在使用了水肥一體化,軌道車運輸臍橙和肥料,下一步準備購買無人機等機具,提高科技種植水平。”
有了優質的品種與種植技術后,熊曉梅會加大對果子的研究,“只有更了解這些水果,向市場推廣時才更有方向,比如果實什么成分更多,適合哪些人群,果實中營養成分的含量是多少,更適合用什么方式食用等,都是我們果農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一顆顆圓潤的臍橙掛在枝頭,不僅點綴了山野的風景,也代表著一家家果農幸福生活的期待。消費者驚嘆“柑橘品種越來越多,口感越來越好,價格卻一如既往地親民”的背后,是農業科技的力量。
責編:郭霽瑤 guojiyao@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