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連綿的淺丘忽然被打翻的金浪漫過,沉甸甸的檸檬在枝頭晃出細碎的光斑。
當早起的果農踩著晨露鉆進果林,指尖翻飛間,黃澄澄的果實在竹筐里堆成了小山。
當319國道被滿載的貨車堵成流動的果倉,輪胎碾過路面的聲響里都裹著酸酸的氣息—屬于四川安岳的豐收,早已在風里藏不住了。
市面上每10顆果香清新、用途廣泛的檸檬中,至少有7顆來自這里。作為我國的“檸檬之鄉”,安岳縣檸檬年產量約60萬噸。僅去年一年,這里出產的檸檬若是一個個串起來,能沿著成渝高鐵(成都到重慶段)來回擺20多排。
地處四川盆地東部,淺丘地貌、亞熱帶氣候、紫色土壤,種種條件奠定了安岳檸檬生長的“先天基因”。而百年種植經驗、科學技術創新、政策精準扶持與全產業鏈協同,則讓這一“基因”得以充分表達,最終使安岳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成長為全國檸檬產業的核心產區。
不是現在市面上隨處可見的檸檬水、檸檬茶,安岳檸檬對接的產業一開始主要是鮮果銷售和芳香油生產,后來才逐漸對接了奶茶等飲品行業以及更多深加工產業。
老一輩的安岳人常常念叨,“現在日子慢慢好起來了,像以前哪有什么發家致富的金果子一說,檸檬只是有錢人家觀賞的植物。”
20世紀70年代末,在中蘇合作的貿易需求之下,安岳檸檬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完成從觀賞植物到商品水果的“身份轉變”,開啟了鮮果銷售道路。隨著種植規模擴大,安岳檸檬逐漸打開國外市場,遠銷俄羅斯、東南亞等地區。
但檸檬鮮果易腐且市場價格波動大,且70年代末國內鮮果流通體系尚不健全。于是,安岳縣政府辦起了芳香油廠,利用檸檬果皮提煉芳香油。芳香油廠的建立為果農提供了鮮果轉化渠道,有效緩解了因季節性滯銷導致價格暴跌的風險。
但安岳檸檬產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早期,部分果農為了追求高產量,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導致土壤退化、果實品質下降,甚至出現了“拿檸檬泡水,等于喝農藥”的負面說法。
記者了解到,2022年安岳縣檸檬種植面積僅占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的21%,但化肥、農藥使用量卻分別占到全縣的49.2%、54.5%。這種透支根基的種植方式,雖然短期內帶來了豐收的假象,但也埋下了隱患。
這樣的情形引起了連帶效應,檸檬產量超過加工廠消化能力,大量檸檬滯銷,陷入“無處可賣”的境地,農戶被迫砍樹毀園,產業規模驟減。
經歷過低谷,果農意識到品質的重要性。
安岳先后出臺了《綠色食品檸檬苗木培育技術規范》《安岳檸檬栽培技術規范》《安岳檸檬采收及采后處理技術規范》等7項技術標準,為檸檬種植提供了科學依據。2024年,中共安岳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安岳檸檬化肥農藥減量工作實施方案》,全面加強檸檬投入品監督管理,推動科學安全使用化肥農藥。
這種“安全閘門”不僅守護了消費者的健康,也成為安岳檸檬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同時,安岳還走出鮮銷和加工的新路子,重點發展檸檬深加工產業,開發出了檸檬面膜、檸檬濃縮汁、檸檬香精油等高附加值產品,以及檸檬酒、檸檬醋、檸檬保健品等多種制品。截至目前,安岳縣已建成30多家精深加工企業,檸檬加工轉化率提升至32%。
“個頭不大,但檸檬周身都是寶,皮、肉、籽都可以入菜”,四川省烹飪協會副會長肖述明表示。
2024年,全球檸檬水飲料市場規模約為45億美元,預計到2033年將達到69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5.3%。
以蜜雪冰城為例,2023年其冰鮮檸檬水的出杯量達到9.13億杯,2024年前三季度更是達到11億杯。如此龐大的銷量背后,是消費者對檸檬水的喜愛和需求。照這個速度,一天喝掉一座檸檬山也毫不夸張。
誰是安岳檸檬最大的采購方呢?答案還是蜜雪冰城。
今年7月,蜜雪冰城安岳檸檬供應鏈中心建設項目落地儀式順利舉行,該項目由雪王農業(四川)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管理,總投資約1.5億元,將打造約3萬畝高標準檸檬示范直供基地,建設2萬噸冷鏈倉儲分揀中心。建成投產后,預計年加工檸檬鮮果超2萬噸,實現年產值約2億元。
從一顆檸檬到一杯檸檬水看似簡單,實則步步都考驗“真功夫”,種植采摘、分揀儲存、運輸配送、門店制作,甚至服務售后。
蜜雪有一套檸檬“體檢”系統:稱體重(120克到230克)、清理皮膚(三道清洗流程)、刷臉認證(紅外相機高速拍攝)……每一顆檸檬都要經過層層分級,倉庫內數萬檸檬按級堆放堪比盛大閱兵儀式。合格的檸檬會被存入冷庫,在冷庫里檸檬會繼續“熟成”,隨著存放時間拉長,其口感會更均衡,出汁率也會提高。
此外,安岳檸檬與元氣森林、百威啤酒等品牌合作,供應鏈深度綁定與標準化輸出;與三只松鼠、薛記炒貨等品牌聯合研發創新,將復合產品推送至大眾視野;與自然堂、湯臣倍健等品牌推進多元應用場景,從日化到保健品一應俱全。
多方合力,安岳早已實現從“規模優勢”向“價值優勢”的轉型,不僅鞏固了全球檸檬產業高地的地位,更為其他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
“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齊富才是富”。安岳堅持“不掉隊”原則,各個年齡段的果農各司其職、井井有條。
中年果農是安岳檸檬種植的重要力量,作為勞動力主力,兼具體力與經驗,安岳2023年60萬噸產量中,約70%由中年果農主導生產。老年果農大多擁有20年以上種植經歷,他們熟悉檸檬生長規律,承擔著經驗傳承與品質把控的重任;豐收時節,他們主動申請上崗,成為流水線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我本來都是閑到帶孫兒的人了,沒想到現在還能給家里掙錢,咋不高興呢?”快70歲的趙大媽一邊麻利地給果子上紙袋一邊興奮地說:“你看,跟到我們一起干活兒的都是老姐妹些,在身體都還可以的時候做點事,真的比在家里呆著好得多。”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投身檸檬產業,有的人在銷售領域大顯身手。
他們通過拼多多、抖音等平臺開設產地直發店鋪,2024年“618”期間單日銷量突破200萬斤。數據顯示,縣域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提供代運營、物流補貼、流量扶持,使散戶電商成本降低30%,很多散戶電商因此接住了這波“潑天的富貴”強勢突圍,5700余家網店形成“千店千面”格局。由于果子品質過硬,果農心里有底,因此田間地頭抑或分揀廠房,檸檬在哪兒,哪里就是售賣點。
記者發現,“檸檬妹妹”直播間通過果園實景直播,單場銷售額突破50萬元,復購率達45%,創下新高。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電商渠道價格較傳統批發高10%~30%,這一新思路直接推動“田間到餐桌”鏈路縮短,溢價空間提升。
目前,安岳檸檬產業綜合總產值已突破163億元,全縣年銷售千萬元以上的檸檬電商達10戶,帶動33萬果農人均純收入超1.7萬元。
小小的檸檬搖身一變成了四川安岳這座小縣城發展致富的“金果子”,撐起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道路的“半邊天”。
今年4月起,檸檬的價格一路猛漲,這讓無數消費者直呼其為“水果界的奢侈品”。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5年7月,全國檸檬批發價已達7.04元/斤,比去年同期的3.88元/斤,暴漲80%。
“去年買三斤檸檬的錢,今年只夠買一斤半。”超市里,劉女士捏著標價2.5元/個的黃檸檬苦笑;安岳經銷商黎強緊盯手機跳動的報價:黃檸檬產地價突破8元/斤,同比暴漲300%。他剛完成一筆訂單,4天凈賺百萬元的利潤。
從種植端供需關系來看,短期價格高位態勢仍將延續。“現在誰手上有黃檸檬,誰就是行走的提款機!”黎強感慨道。
數據顯示,安岳60萬畝檸檬種植基地,受前期極端天氣影響,掛果率同比下降60%,而全球主產區減產尚未完全恢復,市場缺口短期內難以填補。
與此同時,檸檬種植“競賽”正火熱。
潼南作為重慶檸檬產業核心區,以年均15%的速度擴張,目前已達10萬畝。其策略清晰指向“后發優勢”:避開安岳的傳統優勢品種,重點培育早熟品種“尤力克”和晚熟品種“香水檸檬”,錯峰上市搶占市場空白—早熟品種比安岳主栽品種早1個月采收,晚熟品種延遲2個月,通過時間差避開與安岳的直接價格競爭。
云南瑞麗選擇種植耐儲存、耐運輸的“里斯本”檸檬。與安岳、潼南不同,其一開始就瞄準外向型市場,通過建設邊境農產品集散中心,80%的鮮果在采摘后48小時內即可通過畹町口岸發往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依托“邊貿+冷鏈”模式,將運輸成本壓縮至每噸300元以下,進一步強化價格競爭力。
還有四川內江,探索“檸檬+中藥材”的立體種植模式。在檸檬樹下套種金銀花、黃精等中藥材,形成“上層檸檬結果、下層藥材增收”的雙產出體系。內江還與本地藥企合作,開發出檸檬金銀花茶、檸檬黃精膏等特色產品,在種植端就賦予農產品深加工的獨特價值,避免陷入單純的鮮果競爭。
……
市場夾擊、漲價風波,安岳檸檬怎么辦?只有穩住種植端。對此,安岳做起了三產融合。
一產筑基:以60萬畝種植基地為核心,劃定“核心產區—輻射產區—后備產區”三級種植帶。核心產區推行“有機種植+智慧農業”,安裝物聯網監測設備實時調控光照、濕度;輻射產區推廣“合作社+農戶”模式,統一供應種苗與農資;后備產區培育觀光采摘園,為三產融合預留空間。
二產延伸:以鮮果種植為原料基礎,構建“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產業鏈。初加工聚焦分級分選,為電商提供標準化貨源;精深加工開發檸檬汁、檸檬精油等產品,原料取自種植端篩選出的“次果”;綜合利用環節將果皮、果渣制成膳食纖維、有機肥,反哺種植端,形成“種植—加工—廢料還田”閉環。
三產賦能:圍繞種植基地打造“農業+文旅+電商”融合模式。文旅板塊開發“檸檬采摘季”“種植研學游”,游客可參與疏花、套袋等種植環節,年接待量超50萬人次;電商板塊依托“田間直播間”,果農直接向消費者展示種植過程,2024年產地直發銷售額突破20億元;同時建設“檸檬大數據平臺”,整合種植面積、產量預測、市場需求等數據,指導種植端調整品種結構與采收節奏,實現產銷精準對接。
無論市場競爭如何演變,種植始終是農產品產業的根基與核心。只有在種植端做深做透,讓土地產出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才能在產業競賽中筑牢底盤,支撐起全產業鏈的價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