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專升本,你見過“本升專”嗎?
近期,“本升專”消息登上熱搜,評論區就炸了鍋。
這一切源于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信息。學院2025年單獨考試招生章程顯示,動車組檢修技術等多個專業,僅面向本科畢業生招生,計劃招生135人,畢業后發放專科畢業證。重點是,畢業生大概率可以進入鐵路系統工作。
有網友調侃:985文科生現在去讀還來得及嗎?
事實上,看似違背常規的“本升專”背后,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如何讓職業教育擺脫“教育兜底選項”的標簽,轉化為支撐“中國智造”的人才搖籃,才是這場討論留給我們的真問題。
“畢業直通鐵路局”成為這場討論的焦點。
很快,該學院回應了外界疑問:“市場有相關的用人需求”“鐵路優先招,不能說100%就業,但多數沒問題”。
網絡上,一方驚呼“學歷貶值”,另一方則算起了經濟賬——鐵路系統穩定的收入和職業前景稱得上一筆性價比極高的投資。
喧囂過后,很多人好奇,“本升專”為什么能“倒反天罡”成了真?
從教育端來看:本科教育偏理論,專科教育技能培養也不能滿足當前市場需求;從產業端來看,中國高端制造業不斷升級,倒逼教育培養模式轉變。歸根結底,這是教育體系對產業需求的適應性調整。
近年來,我國航空裝備、軌道交通、智能制造裝備等高端制造業快速發展,需要“理論+技能”復合型人才。以動車組檢修技術專業為例,該領域需要從業者既具備機械、電氣等理論基礎,又能熟練掌握實操技能。
正如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解釋“只招本科生”時所稱,市場對該類專業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綜合素養要求較高,傳統專科生可能難以達標。
市場需求大,但也需要本科生愿意“向下兼容”。
當下,就業市場存在一定結構性矛盾,一邊是本科生就業競爭激烈,一句“學歷通脹”戲言反映出大學生求職壓力;另一邊卻是高技術人才長期不足,一線普工、高技能人才、技術工人難招。再加上藍領群體月均收入突破6000元大關、與白領差距持續縮小,以及“畢業即就業”的前景,本科生愿意接受“學歷降級”就在情理之中了。
仍以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其招生數據連續4年上漲:2022年、2023年招收本科生均為30人,2024年擴至70人,2025年躍升至135人,專業也從鐵道交通運營管理擴展至動車組檢修技術、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等軌道交通領域。
當下,市場需要高技能人才,但社會仍以學歷為重要評價標準。這時,本科生選擇了“曲線救國”,先拿本科學歷保底,再通過技能培訓獲得進入國企、大型制造業企業等穩定性高、待遇較好的崗位。
實際上,本科生選擇“本升專”,是用“學歷降維”換取另一種就業競爭力。
當前,我國正經歷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轉型,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的現象,折射出產業升級進程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供需差”問題。
這一現象并非中國獨有,即使是世界公認的“工業之國”德國,也曾面臨技術工人短缺與普通勞動力過剩的難題。之后,德國通過建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成功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近年來,我國在職業教育改革方面持續布局。職業教育法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加快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培育遴選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除了“本升專”,各地職教院校還在打造“訂單班”、大學生技師班,形成“入學即就業”的閉環,合作方包括鐵路系統等單位,還包括華為、海康威視等龍頭民企,吉利汽車還和職教院校共建了吉利汽車產業學院,以培養汽車產業技能與創新人才。
這些實踐表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破解技能人才供需問題的關鍵所在。
職業教育的真正興起要靠高端制造業崛起;反之亦然。如今,產業端—教育端需要“供需同步”,這也是職業教育“逆襲”的良好時機。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截至2023年擁有職業學校在校生近3500萬人。這一龐大體系若能實現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將釋放出巨大的人才紅利。
不過,對比德國已經形成法律保障完備、行業深度參與、高等教育或職業學校與企業長期共建的國家級職業教育體系,國內還有部分校企合作停留在提供實習崗位的淺層次,存在“校熱企冷”的情況,這需要政策、院校、企業多方發力。
如優化育人體系,推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橫向融通、縱向貫通;完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打破“唯學歷”桎梏;深化企業參與度,鼓勵企業更多參與主導課程設計;進一步強化產教融合,支持有條件的產業園區和職業院校、普通高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分校或產業學院;均衡優質產教融合資源等。
這能讓中國職業教育更好地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變革”。
職業教育與高端制造業的良性互動,既是產業升級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應有之義。當職業教育真正實現“高技能+高認可度”,成為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搖籃”,那時,無論是“本升專”抑或是未來其他職教模式,將不再被視為反常,而是一種理性的職業選擇。
(本文作者系本刊記者)
責編:郭霽瑤 guojiyao@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