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樹,開白花,白果樹下好人家,生的男孩會做事,生的女孩會繡花……”穿過山川河流,爬過幾十道坡嶺,順著溪流彎道,來到小時哼唱的童謠之地——太湖縣天華鎮大山村白果寨。白果寨因白果樹而得名,白果寨朱姓族譜記載:朱姓遷移至此,四周白果樹木成林,一顆大白果樹獨立山崗,依樹建房,繁衍后代至今四百余年。
走進白果寨,白果樹王映入眼簾,四百余年至今枝繁葉茂,樹干四人合圍,四周竹木眾星捧月。眼觀白果寨四周風光,寨靠千米山峰,東邊山坡嶺長,西邊山低峰短,寨南梯田似臺階,四野竹木相連,一條溪河高山流水。
白果寨,數十幢明清古建筑依白果古樹山坡而建。古寨老宅冬暖夏涼,日夜清靜,除了枝頭鳥叫,便是田野蛙聲蟲鳴。一年四季漫山遍野花開樹綠,特別是春季花香撲鼻。置身古寨心曠神怡,古寨老人九十高齡者眾多,八十高齡者還上山砍柴,下地種菜。如此山鄉,難怪成為眾多網紅打卡地。
古寨守護者朱治言介紹,朱氏始祖遷一公,明末為避戰亂,遠從江西鄱陽遷移太湖縣。初時寄居寨后千米芙蓉山洞,靠所學武術,刀矛弓箭對付野獸,捕獵生存。后采伐木竹,挖土燒窯制磚,開石鋪基蓋房,開荒種植疏菜糧食,養殖豬雞牛羊。娶妻生子后,人丁興旺,擴建房舍,為防盜匪,發動族人習武,挖石筑墻圍宅。村莊似山寨布局,設門崗日夜放哨,故取莊戶名為白果寨。
舊時兵荒馬亂,朱姓遷移至此,雖隱居大山之中,但盜匪橫行。族人相傳,清初某年,有駐扎鄰縣強盜陳某勾結土匪朱某,欲率眾嘍啰攻搶白果寨,被朱姓族長識破。攻寨時,發現人去寨空,不甘空手而歸,便搜山找尋。在離芙蓉山洞數百米處,族長手持弓箭喝住,眾匪欲強行圍攻,族長放箭先射領頭朱姓匪首左耳,朱姓匪首不敢近前。陳姓強盜頭目帶人沖鋒,又被族長箭傷右耳。族長一聲令下,白果寨男女青壯數十弓箭齊發,殺得匪眾死傷數人,氣急敗壞逃下山去,為報復出口怨氣,火燒白果寨。殺退匪眾后,族長統領眾人重建家園,加大防護力度,加強族人習武。
白果寨歷經風雨四百余年,人丁興旺,據村中老者介紹,白果寨后因地少人多,一支朱姓族人搬遷到陜西省藍田縣,一支搬遷到河南省安康市,留下一支在白果寨及周邊發展。前些年,朱氏修譜,兩支搬遷外省的朱姓族人認祖歸宗,派代表來白果寨祭祖,共話血脈情誼。白果寨古今人才輩出,歷史上從這里走出不少文人墨客,行武義士,曾出過武舉人,文進士。近代從古寨走出了教授、央企高官、清華大學等高校眾多大學生。
白果寨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修復保護好祖輩留下的四百年古寨遺跡,讓它在文化旅游、鄉村振興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