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月 14 日,一場由廣汽傳祺與央視新聞聯合打造的直播《向往“祺”遇記》刷屏網絡。
鏡頭前,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將象征尊享的金標與鑰匙交到 M8 乾崑首批車主手中,而鏡頭外,一場關于中國汽車工業的“破局之戰”早已打響——搭載華為乾崑智駕與鴻蒙座艙的M8乾崑,不僅以“車位到車位”
的智能駕駛顛覆傳統 MPV 體驗,更以全球首個機場出發層VPD 技術試點,將智駕體驗拉上新的高度。
在 傳 統 認 知 中,MPV 往往被貼上“笨重”“智能短板”
的標簽,但向往 M8 乾崑用一套“乾崑智駕 + 鴻蒙座艙”的組合拳,打破了這一偏見。其搭載的華為乾崑智駕系統,支持從車位到車位的全場景駕駛輔助,無論是小區閘機自動識別,還是城市道路應對環島掉頭,甚至跨城出行的 ETC 無感通行,都能實現“一鍵托管”。
最令人稱奇的是離車泊入功能:當遇到狹窄車位時,車主可直接下車,車輛會自動收起后視鏡、精準泊入,連停車場死胡同的循跡倒車都能自主完成——這對車長超 5 米的大型MPV 而言,堪稱“泊車困難癥患者的救星”。
機場停車歷來是出行痛點:據統計,旅客在白云機場平均找車位時間達 12 min,高峰期甚至超過 20 min。而向往 M8乾崑的 VPD 技 術試 點,直接將這一時間壓縮至“0 min”。
車主抵達出發層專用下客點后,只需通過手機 APP下達指令,車輛便會自主完成地下車庫導航、閘機通行、會車避讓、行人禮讓等一系列操作,最終精準停入車位。返程時,車輛還能按預設路線駛至電梯廳接駕,宛如“專屬禮賓司機”。
這項技術的背后是華為智 駕 技 術 的 強 力支 撐,華為ADS4 的 WEWA 架 構可 以被形象地比喻為“云端備考 + 車端應考”。云端以超現實千倍的效率學習“壓軸題”,車端則通過 192 線激光雷達與 800 萬像素雙目攝像頭“審題”,最終實現無保護左轉、環島通行等極端場景的“滿分通過”。
在白云機場日均超 20 萬的人車流量中,M8 乾崑已通過超 200 萬次防碰撞測試的全向安全系統,能提前預判行人橫穿、車輛加塞等突發情況。正如一位首批車主感嘆:“以前送家人趕飛機,總要預留半小時停車,現在在出發層就能輕松告別——VPD 省下的不只 是 時間,更是與家人相處的溫度。”
在智能駕駛之外,鴻蒙座艙則構建了“車機即手機”的無縫生態。零層級卡片操作與華為旗艦手機同源,用戶無需學習即可上手;智慧語音助手支持連續對話、多指令并行,從調節空調到點播歌曲,甚至控制第三方應用,都能“一句話搞定”。
更驚艷的是7屏互聯系統,手機應用可全量同步至車機,商務人士能在途中無縫銜接會議,家庭用戶則能讓后排屏幕同步播放動畫片——這種“千人千面”的智慧場景,徹底將MPV 從“代步工具”升級為“移動生活空間”。
當智 能 技 術 成 為 焦 點,M8 乾崑的品質根基同樣不容小覷。在廣汽傳祺的“超高標準體系”中,這款車歷經 12 大驗證項目、1 500 余子項測試,從 -40℃的漠河到 50℃的吐魯番,累計 1.03 億 km 的驗證里程相當于繞地球 2 500 圈。
其 背 后 是 全 球 首個“ 三合 一”風 洞 實 驗 室,造 就了120km/h 時 速 下“ 移 動 圖 書館級”的靜謐性;17 項車身結構升級與全生命周期 QDR 質量 管 理 體系,則 讓 77 萬傳 祺MPV 用戶見證了“中國品質”
的可靠性。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產業鏈整合能力:廣汽傳祺以 20 年研發積淀、500 億元投入構建的全工序自主制造體系,從沖壓、焊裝到發動機、電池核心部件均實現自研自產。
整車企業與華為的跨界合作,開創了“車企 + 科技公司”
的中國模式,這種模式正在改寫行業規則。當有些產品還在為“豪華”堆砌真皮和桃木時,中國車企已經開始從用戶場景出發,將智能駕駛、智慧座艙與制造工藝深度融合,形成“人-車 - 場景”的完整閉環。
這與依賴硬件堆疊的路徑形成鮮明對比,正如白云機場VPD 試點所展示的,中國品牌不再滿足于“功能實現”,而是在智慧出行生態的構建中搶占先機。站在更宏觀的視角,向往 M8 乾崑的交付,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從“規模優勢”向“技術引領”的質變。在新能源與智能化的雙重變革中,中國車企正以“場景定義產品”的創新思維,重新定義高端出行的標準。
從乾崑智駕的全維安全,到 VPD 技 術的場 景重 構,再到全周期品質的體系支撐,這種“三位一體”的突破,不僅是對傳統模式的降維打擊,更可能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中國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