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幼勤奮好學、做事嚴謹認真的肖進權,深諳文墨雙修之道。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的物化形態,雖以書寫彰顯藝術水準,卻蘊含并折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所謂“文以載道,書以煥采”,書者若沒有文化底蘊就無法抵達書法藝術的高遠境界。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肖進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總要擠時間閱讀經典辭章,經常青燈孤影與經典對話,或揮毫潑墨與碑帖私語,并省吃儉用購買碑帖書籍、文房用品。為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書法水平及文化素養,1999—2000年,他先后到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辦的“書法臨帖”和“書法創作”兩個培訓班進行系統學習,并受教于何應輝、張景岳、洪厚甜、胡郁、何開鑫等書法名家。自此更是臨池不輟、勤奮刻苦、手摹心追,在日復一日的研習中,不斷發現書法的美好和神秘,對篆、隸、草、楷、行五體均有涉獵,近年來更是對甲骨文用功最勤。
肖進權研習篆書由大篆起步,直擊高古,對西周早期鼎銘多加摹寫,然后從清人篆書取法,線條粗獷豪放,字間呼應,凝重遒美。隸書方面,對《石門頌》尤下苦功,并取法《張遷碑》,旁及《禮器碑》,故其書法線條豐富,形成沉雄秀勁的風格。
他的楷書從初唐四家入手,廣涉晚唐諸家,又以王獻之《玉版十三行》為主調,出唐入晉,兼收并蓄。從其作品可以看到,其結字為上,并追求隨字立形、因形取勢。在書寫中,他有意拉長字的形態,使其挺拔舒展,筆畫排列穿插自然合理,結構松弛有度。其用筆圓而遒勁,潤中見筋骨,功力深厚。尤其是他的小楷,取法東晉、下及元明,方勁典雅,遒麗逸致,具有墓志的莊重和晉人的神韻。除此之外,肖進權也寫行草,學《十七帖》《懷仁集王書圣教序》,其行草書不再單純地追求秀美,而是力圖獲取書法藝術內涵的幽深和感情的承載力,努力追求用筆的勁健沉穩、結字的生動奇巧、章法的錯落有致,以及點畫的長短、粗細,字形的欹正、疏密,墨色的濃淡、枯濕等變化,追求書寫的自然統一,將技法融入自我情感的表達,使其書法作品清新雅致,結體、章法與線質都很到位。在許多人看來,其書法作品呈現的濃郁書卷氣,正是他深厚的文化積淀和長期扎根中國書法藝術土壤的自然流露。
眾所周知,書法家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字內功”與“字外功”相互交融與提煉升華的過程,只有經專業技術與綜合素質“滋養”出來的風格,才是真正學術意義上的藝術風格。王僧虔在《書賦》中說:“情憑虛而測有,思沿想而圖空。”他強調書法作品既是書家靈魂的展現,也是書家氣質的表露。在與書法結緣幾十個春秋的肖進權看來,對書法的探究總是在困惑中求發展、求提高,只有在作品中傾注感情,點畫、線條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使作品傳神。有了這樣的認識,才能在創作中使情感掀起波濤、撞擊心靈、直抒筆端,從而有效提升其作品的藝術性,彰顯筆墨的內涵與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