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返本”與“開新” 書法的文化功能展望

2025-08-03 00:00:00薛元明
當代美術家 2025年3期
關鍵詞:書家書法文化

一個多世紀以來,接二連三出現的工業革命、技術革命和信息革命,使這一階段成為人類歷史變化最為劇烈的時代。當下社會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果要選擇某種特定的文化形式,見證和記錄這個時代的反轉、顛覆等諸多變化,莫過于書法。對于這一百年來書法發展、變化的反思,主要涵蓋了社會環境客體、書家主體和書法本體的變化,三者之間的互動使書法有了“古今之變”。每個熱愛書法的人,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種變化。書法在新的時代必然出現目的和功能的轉變。在文化發展中,如何發揮自身無可替代的作用,無疑是當代書家的文化使命乃至歷史使命。這關鍵在于要明確路徑,厘清對于書法的認知,找準書家自身的定位,在此基礎上把握時代脈搏,讓書法的多元功能得到進一步拓展,最終承擔起助力文化發展的使命。

一、書法在文化轉型過程中所需的觀念清理

回顧來看,自“西學東漸”以來,針對文化沖突的關注從來沒有中斷過。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三個層面:其一,“沖突”過程中從來都是“矛盾”和“機遇”并存的,不能只看不利因素,而要辯證地把握;其二,中國文化是一種自足系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可以消化對方而不動搖自身,這種包容性足以應對一切變化;其三,中國文化在與各類異域文化對立碰撞的過程中,恰恰能夠充分展現中國品位、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美學,書法毫無疑問是最典型的。目前雖然書法的實用性存在應用范圍減退的問題,但在諸多藝術領域內仍可以作為“引領者”,無論是持續的時間還是影響的廣度、深度,都無可比擬。只要漢字存在一天,實用性就不會完全消失。所謂的實用性范圍減退只是相對而言的,在絕對數量上仍然分布和存在于巨大的社會空間。書法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只要有文字存在的地方,就有書法的影響。盡管今天有一些人不太懂得書法真諦,但對于“書法”二字,一定有所耳聞而心存敬畏。漢字當年曾面臨拉丁字母化、拼音文字化等沖擊而化險為夷;新世紀電腦輸入法的興起,也曾被認為是一個無法繞過的“瓶頸”,結果照樣迎刃而解,這體現了漢字強大的生命力。即使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生活空間仍然需要書法,并且能夠接納它。漢字是方塊字,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獨特的書法藝術。如果進一步挖掘,可以發現漢字具有音、形、意兼備的特征,這些正是漢字在現代社會仍能煥發出獨特而強大的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尤其象形屬性,契合了現代設計、布景和裝飾的需要。

因為社會專業分工而導致“非專業”人員對于書法的認知存在一定的隔閡與誤區,形成了“審美黑洞”,使當下社會對書法審美的判斷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要面對這些問題,進而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談得上發揮書法的功用。目前,還存在書法傳播渠道受限的問題。古代只存在傳播,比如器物和拓片的流傳,現今則出現了傳媒——也就是媒體,它成為影響書法發展的重要因素。書法的傳播是歷史的、發展的概念,并不是單純的文字和書法本身,而承載著文化、政治、宗教、傳統、審美乃至教化的功能,需要一定的穩定性、堅韌性和持久性。有誰能預料到,書法的勃興乃至藝術的覺醒,恰恰發生在“八王之亂”后政治禁錮的東晉,面對清代“文字獄”的苛政,書法仍然能找到屬于自身發展的道路,選擇了碑學。書法需要堅守者,最終要回到個體。在自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這種觀點可能不易被理解。事實上,信息的泛濫和閉塞同樣可怕,前者面臨如何選擇的問題,后者可能形成繭房而不自知。各級書家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角色,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進人新的時代、新的世紀以來,書法的公共傳播涉及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審美教化、大國外交、裝飾借鑒和大眾娛樂等多方面,對于整個宏觀的行業領域來說,是一個具有廣闊發展空間的文化產業鏈;對中觀的地域來說,可以成為某個城市乃至某一區域的文化名片;對微觀的個體來說,可以充分體現個人的修養與成就。

一切傳承都需要載體,文化也必須有載體才能綿延和發展,而書法無疑是最適合,它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更與文字密切相關,并且不只限于書法本身。“書法”本體具有多重屬性:可以是文物形態,比如甲骨、青銅、墓志,但切忌理解為“文化遺產”——只有瀕臨滅絕或者存在這種可能才能被如此界定;專業人士認為書法是一種包含“臨摹 + 創作”在內的書寫狀態;也有具備“先鋒意識”之人,賦予書法“現代藝術”的要則。書法到底從屬于傳統文化范疇,還是能夠被賦予“現代性”?所謂的“現代性”,是不是因電子信息化和科技化綜合生成的一種“幻覺”?書法雖然包容性巨大,但始終秉持其本身固有的屬性,尤其因文字書寫而呈現特殊的文化屬性及傳統慣性。書家要想被書法史接納,必須符合其特定的規律。如前所述,書法發展中涉及書家主體、書法本體、社會環境客體三大因素,只有將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規律發掘出來,才能看清書法發展的當下以及未來的狀況。雖說三者之間相互影響,但人的因素是決定性的,書法史已經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的系統,與書法家存在相互塑造的關系,社會環境對于書家和書風都會產生影響,最具創造性的仍然是書家。需要注意,當今電子信息技術的時代,業已形成極為發達的“融媒體”系統,四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張力。“融媒體”屬于社會環境的一部分,但因為影響廣泛而對社會環境產生各種作用,需要單獨提及和看待。

我們有理由相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持續四十多年的“書法熱”見證了書法的全面發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對整個社會存在“外溢效應”。書協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如果結合書法本體、書家主體、社會環境客體及媒體因素來看,無疑屬于“第五種影響因素”。協會不僅意味著一種組織形式,也是一種活動方式,更是一種平臺。身處現代社會,人際交往需要借助各種中介平臺,當然不能忽視協會這一形式。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環境發生變化,協會本身確實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問題。協會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發揮平臺作用,最大的問題是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書協的發展伴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經歷了不同階段,領頭人無疑能夠發揮關鍵性作用:成立之始,書協仍然有老派文人的作風,尤其強調自身的修性立德。20世紀90年代前后進入展覽模式主導時期,通過形形色色的展覽評選,實現以既定流程發現書法人才的目的。但問題是,展覽的影響仍然局限于圈內。其后,開始全面、深度關注中小學書法教學,這可謂從根本上為書法教育注人了活力。書法成為一級學科,使今后的發展能夠更上層樓。真正談得上書法實現文化功能的轉變和拓展,要基于整個社會對書法有一定的認知和關注,比如在“國博”舉辦展覽,“民間”和“廟堂”之間有了溝通的橋梁。近年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便攜版發行,以及大家對書寫春聯和“福”字的重視,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有助于恢復、重視傳統民俗,喚起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書法大會”的舉辦,推進了全民對書法的關注,強化對書法的認知,有助于正本清源。

從整體環境回到個體,“人”算不算載體?若是將每個書家個體視為“載體”,古今書家的身份已然有了很大的不同。古代書家有學人、文人、詩人和哲人等不同角色,核心都是讀書人,絕大多數是文化精英;今天的書家主要是職業寫手、專業化研究人員,雖然也會“讀書”,但因社會分工,以及現代社會所賦予的各種專業要求,和“文”的要素有了相當的距離。書家的身份從文人精英變成了“工農兵學商”甚至各個社會階層的普羅大眾。“翰”和“墨”的分離,致使審美落差出現:一方面欠缺文化修養,另一方面可以單純通過強化培訓來獲得專業技能,造成“書寫”異化成單純的技術,書家角色變成低級“書匠”的同時,書法活動正日益變成一種純粹的“行業”。對這類問題的探討,仍然要回溯到“技近乎道”這一根本原則上來。清代魏源強調“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1],所謂“技”主要指技術、技巧、技藝、技能、技法,“道”則關涉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正義等范疇。回顧歷史,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將“能品”定位為“技”,“逸品”推舉為“道”,揭示了由技而法、由法而藝、由藝而道的漸進過程。每一種技藝達到頂峰后,從規矩走向自由,才有藝術表現的可能,最終上升到“道”的層面。中國哲學強調以技養道、以道統技,闡明以“體悟”和“煉養”的方式實現,具體如何展開、朝哪些方面發力,需要深入思考。“由技而法”最為關鍵,“法”不僅是“法度”,也要有“方法”,要“得法”,更要有“方向”。不管如何,最終要有能夠傳世的經典作品,不斷累加而形成有序的文脈,實現書以載道、文以載道。書家的技法功力和文化修養決定了藝術表現乃至文化發展的高度。技法錘煉最典型的莫過于臨摹——按照既定的程序,然各有各法——強調的是程序而非程式,即承認風格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復。但一味地“復制”,就成了“套路”。至于書家彼此之間的“復制”導致的雷同,根本談不上藝術表現的可能。凡是成功的書家,既要有文人的修養,又要有匠人的執著,文人易于散漫,匠人傾向固化,也就是匠氣。匠人雖然看似淺薄,但不失率真之處;文人可以靈秀,但容易變“油”,致使習氣難免。歸根結底,只有技法和修養兼備的書家,才可以成為合格的“載體”。

社會環境的變革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個人是渺小的、被裹挾的,然而正是無數個體選擇的總和塑造了潮流。由此可見,個人基于自身為出發點,對歷史文化和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才是最主要的。目前最明顯,也最現實的四個連環問題是:其一,需要正視技術對人的影響,如今甚至可以說到了技術“全面控制”的程度,從電腦到各種電子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再到AI人工智能的問世,對現實世界產生了各種影響,影響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控制力。如何面對社會現實,確立自身的立場?強調每一個立場的對立面,本質就是防止人的“異化”。現實社會中越來越顯現出機器工業大生產和電子信息技術對人的控制,這對書法創作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書家和作品的異化——因為功利性蔓延,作品已成為一種異己的、敵對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書家與其行為本身的異化,創作成為無意義的活動,無法帶來真正的滿足,尤其是精神的愉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原理,使功利主義成為個體行動的優先選項,創作變現如同企業追求效益,部分書家“目標”明確,致使這一現象在書法圈內擴散。書家過度陷于功利,必然走向“犬儒主義”,這意味著獨立人格和獨立精神的喪失,最終成為個體的局限,進而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其二,如何應對各種現實壓力?書家的生命包括物質的、精神的、肉體的,任何一方面得不到滿足,都會造成問題。在現代技術條件下,物質欲望相對易于滿足,精神空虛則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如何安身立命?書法無疑可以成為一種文化信仰。其三,將書法從單純的文字書寫上升到文化信仰的高度,是不是小題大做?當然不是。這依賴于觀念的清理,諸如“何為書法,書法何為,何為書家,書家何為,”等系列命題。這里的“書法”和“書家”,絕非普遍意義上所理解的書法和書家。文化有一種濡染功能,但后天的認知和反思也有塑造力。其四,只有加強認知、更新觀念,以思想引導人的覺悟和自覺,倡導正行、付諸行動,才能更好地發揮書法的文化功能。所謂“人的因素第一”,強調了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在信息時代,盡管看似技術因素掌控了一切,但永遠代替不了人的覺悟。藝術的自覺,本質是人的自覺,是靈性的進發。今天的書家之所以對社會文化無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是因為缺少大哲、大儒、大匠和大師等類似角色。書法和人存在一種相互塑造的關系,彼此間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個人給予書法的作用越大,書法能夠發揮的文化功能的作用越大。

觀念的清理迫在眉睫。有感于書家日漸缺乏文化修養,有人提出“文化書法”。難道書法不是文化?反過來,我不禁要問,沒有文化的人,還能練書法嗎?由此可見,現實書壇不講邏輯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書法本身就是文化,就是傳統,與漢字息息相關,包含對人的一切塑造,可以改變觀念、凈化氣質、確立審美標準,進而與人格、社會、經濟乃至整個現實世界密切關聯。對書法和文化之間關系的探討,不免涉及另一個問題,“書法是藝術嗎?”也有人提出“藝術書法”。尋根究底,書法的根本屬性是文化的,而非藝術的,但在特定的書體或狀態中可以偏向藝術屬性,也可以理解為藝術是包含在文化當中的,書法是文化、是藝術,然而最終書法是書法,具備獨特的、專門的屬性。

二、書法到底是“文化”還是“藝術”

書法到底是“文化”還是“藝術”,決定了我們對待書法的態度和立場,需要單獨展開討論。強調書法的本質是“文化”,可以將其劃分為四個層面。其一,物態文化層。書法必定有物質載體,不同字體存在于不同的物質材料之上,書寫材質涵蓋甲骨、青銅、竹木簡、石材和紙張等,有的材料成為書體命名的原因之一,如甲骨文、金文等,而“金石味”正是基于材質而呈現出來的特殊韻味。其二,形態文化層。形態文化層指文字本身就是載體,并且文字并不是隨意擺放在物質載體上的,必須符合一定的規律,一方面是材質的選擇,另一方面亦有一定的規制,比如抄經的行列字數、刻碑的格式,最典型的是對碑額的重視,概而言之,皆體現了一定的政治、經濟、宗教、家族和制度等方面的規范、準則。其三,生態文化層。這里的“生態”并非指自然生態,而是指書法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文化生態。因為書家屬于社會的人,書法是社會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工匠鑄銅鑿石、削竹刮木、造紙制筆等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的形成,還是文人刻寫卜辭、撰寫碑銘、抄錄經卷等具體書寫行為的初始動機與情境,都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會土壤。因此,書法史比其他領域更能完整地揭示和展現其賴以生成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見證特定時代的社會心理、社會觀念和意識形態背景。其四,心態文化層。歷史遺存下來的各類書法作品本身——如宮廷典冊、盟書律令、官方文件、民間尺牌、古籍文本及其跋語題記——直接承載并真實呈現了特定時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道德等綜合狀況,以及其中蘊含的禮俗、民俗和風俗。書法的核心文化價值與文化功能,集中體現在這些作品所記錄和反映的社會心態與文化內涵之中。

具體來說,書法的文化特征涵蓋以下六大特性。一是社會性,文化是社會歷史中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尤其側重前者。對書法而言,文字和審美是亙古不變的兩大原則。書法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不屬個人所獨有,借助社會應用而得以傳播,風格則為個人創造。書法家屬于社會個體,不能是無源之水,必定有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的作用。二是歷史性,文化的歷史性決定了書法的文化屬性,書法的發展過程,就是社會歷史變遷和積淀的過程。三是人性,文化是人創造的,書法自文字出現之時,所有一切與人喜怒哀樂相關的內容都留在字里行間,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說:“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怪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2]四是理性,任何文化的形成,必須在感性的基礎上,針對所獲取的材料思考、分析和整理,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我們必須共同遵守書法的歷史規律和積淀,最典型的如“六書”。故而要時時刻刻強調書法是存在“邊界”的。五是綜合性,文化是一個無所不包的綜合體,海納百川也藏污納垢。書法與諸多文藝門類存在一定的關系,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書法就是書法。六是民族性,這更是不可改變和抗拒的,文化的歷史就是民族的歷史,書法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要解讀書法的密碼和內涵,首先要了解中國文化。

至于書法的藝術屬性,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是強調個人的獨特性、創造性,也就是所謂的個性化,追求與眾不同的風格和氣質。書法可以追求個性,但必須在一定的文化前提下,“創新”若以肢解漢字為手段,注定會失敗。其次是文本性,有些藝術門類塑造的形象可以反映社會現實,蘊含典型的社會意識形態,然而,書法不能再現生活,不能表現現實,如果要說有所反映,只能在內容方面,漢字和文本是書法不可或缺的兩大要素。文本內容可以體現原創性和時代性。再次是激情性,書法強調打破陳規,表現出非理性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更顯出活力。即便如此,對書法來說,非理性當中仍然有理性的一面,這在于“法度”的存在,即便是狂草,創作仍然要符合筆法、字法和章法要求。除了激情,書法更多地體現為“常情”,喜怒哀樂等情緒通過既定的方式和程序呈現出來。

從書法的角度來審視文化和藝術的關系,二者并非絕對對立。簡而言之,“有法”形成文化,“無法”便是藝術。當把書法單純定義為藝術時,側重強調單一的書寫審美價值。然而,書法的審美價值只是多元文化價值的某個側面,不能囊括書法的本質。強調書法是一種文化,并不是界定書法的概念,而是表明一種態度、一種立場。藝術是文化的一個類別,強調書法是文化的,也不是否定其藝術價值。古代側重書法的實用性,當代的書法創作更強調藝術性,有些“前衛”的書家甚至將書法創作視為純粹的藝術活動(然而有些只能算“類書法”),這恰恰揭示了書法在當下的現實處境。“傳統書法”幾乎無法介入當代藝術活動,更遑論成為國際藝術的焦點。其中的原因很復雜,對書法缺少專門的、全面的、深刻的認知,加之書法確實不符合純藝術創造的概念,結果很容易變成“四不像”,既被現代藝術排斥,又被專業書法所不容。對于書法的定位,不管側重文化還是藝術,都決定了書法傳承的必然性,這種傳承是動態的,包含兩個層面的要求:一是見諸習慣的多種書體必須存活于當代書家的筆下,傳承有序、代有傳人;二是書法始終活在每個“當代”,由手工完成。進而言之,一切完全借助和依賴機器印刷、技術設計、模擬制作的都是“類書法”甚至“非書法”,永遠不可能成為書法的主體。

從文化和藝術的屬性反映到書家的角度來看,藝術,需要技巧方面的持續、精準錘煉;文化,需要長期不懈的濡染。技法基礎和文化修養兼具,缺一不可,而且要努力保持書法和人生的同步。書法之所以存在多重角度的理解一一是藝術、文化,還是學術,甚至因此產生各種爭議,恰恰證明了書法的多元性特征和屬性。從書法與文字的相關性來說,漢文、漢字存在的既定性,無疑就是文化屬性。對書法碑帖的考據、甲骨文和金文的注釋,以及相關的研究,不僅是文化,更是學術。書法具有寫意性的特點,在諸多書體中,尤以大草的寫意性為最,堪稱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草書的創作從表現手段等諸多標準來看,屬于藝術范疇,狂草甚至可以被界定為抽象藝術,“以形寫意”“觀物造像”,達到了《老子》提出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3]的境界。但草書不僅僅是表現,更有深刻意境與內涵,這正是中國文化的要求。有鑒于此,一定要從文字、文化的高度來理解書法,而不能限于藝術,否則會失之偏頗。如果只站在某個特定的角度強調個人立場,勢必出現盲人摸象的結果。

現今書壇存在諸多問題,部分原因是對書法的理解出現了泛化甚至錯訛,最具代表性的是認為書法乃長壽之道,甚至與廣場舞、氣功并列,這無疑扭曲了書法的定位。書法的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書家的多元構成。書法的發展和延續,首先是文人的、精英的,其次是民間的、大眾的,文人與工匠,大眾與精英,其間的差異就在于文化。然而身份不是永久的鴻溝,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關鍵是要認識到彼此的長短利弊。專業書家與職業書家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職業書家需要專業素養,專業書家需要工匠精神,共同指向了文化。書法的“包容性”可以具體從可變性、可塑性和可能性來理解。可變性,如書體的演變,不僅有五種主要書體,更有許多過渡期的書體;可塑性,比如在共性前提下個人風格存在差異性;可能性,比如對電腦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適應性。在理解泛化甚至訛誤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書法解讀成雜耍表演,即“類書法”,甚至“反書法”,隨意肢解漢字結構,毫無敬畏心理,與書法的本質越來越遠,即便是“創新”,也不必如此激烈。

所謂的“新觀念”迭出,不過是將“書法”加上前綴,存在預設前提,有異化的意味。說穿了,是為了追求功利目的而不擇手段。當然,有關書法的功利性遠不止這些,書家的各種言行舉止,都存在受到影響的可能,歸結為一點——從“書法”異化為“書法工具”,書法成為獲取名利的手段。倡導“書法”的目的應該是什么?到底是成功舉辦各類展覽,還是培養書法家?答案都是否定的。目的是回到書法本身,也就是本文所探討的宗旨書法是文化、是文字、是中國人本身,唯有如此,才能談得上充分發揮書法的文化功能。

三、書法“古今之變”所產生的現實矛盾如何轉化為發展動力

書法的“古今之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書法在現實環境變遷的過程中,對自身包容性的不斷塑造和拓展,這不僅有現實環境的直接作用,也包括環境對個人觀念的影響進而形成的間接作用。百年來社會環境急劇變化,加上個人理解的差異,致使目前書法的發展出現多重矛盾。“書法的未來”需要直面這些矛盾,因勢利導,轉化為促進書法發展的多種推動力量。

首先,是傳統文化的碎片化現實和書法所需要的整體性文化土壤之間的矛盾。現實環境的改變,有些是根本性的,比如“文言文”環境的喪失。文言文的典雅、凝練乃至音韻的節奏,都是書法的有利條件,而現實中使用的基本是白話文。每種語言的背后,都代表著一種意識形態—一包含對民族、世界、社會和人生的認知。每種語言所描述的都是另一種語言不能代替的。除了書法的實用性范圍縮小,漢字也進行了“簡化”,甚至書寫格式從豎式改為橫式。要想實現書法的蓬勃發展,完全復古是不可能的。對文言文的學習,目的不是復古、也不可能是復古,而是提升文化修養。我舉一個相關的例子,《說文解字》曾被視為必讀書,現在則是工具書,由此就可以看出古今差異。傳統文化的碎片化,加上現代社會的專業分工等諸多原因,造成了“認知真空”和“審美盲區”,致使審美出現低俗、庸俗甚至惡俗之狀況,好壞不分、美丑不辨。倡導文化復興,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古為今用、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書法存在強大的塑造功能,如果能夠發揮導向作用,有利于對傳統文化獲取整體性的認知。

第二,書法的專業性趨向和書家的綜合性文化修養要求之間的矛盾。雖然現行的專業教育體制不免有西化烙印,但其根本性的作用,有助于書法形成學科化。“書法學”已經成為書法發展的一個新起點。書法的學科化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但從學科化本身包含的內容來看,恰恰需要書家具備綜合素養,甚至跨界技能,才可能多一些開拓和創造,實現“以通馭專”。專業性的培養雖然借助美院專業教育得以開展,卻因為展覽的模式化,越來越趨于技術性操練,無法實現個人文化修養積淀的同步,變得越來越狹隘。這正應驗了一句話:“書法家出則書法亡”——不必諱言,“專業化”目標正瀕臨理想和現實存在極大落差的困境。書壇大量存在技術至上、視覺至上、形式至上甚至金錢至上等“唯 ×× 至上”

的系列問題。說到底,主要是書家的問題。書法主要借助臨摹獲取前人的經驗,注重筆法、結字和章法等技法要求,具有一種超穩定性,在傳承的過程中,每個個體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進而有新的理解和發揮。與之相輔相成的則是“民間傳承”,一方面是“禮失求諸野”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對專業教育的有效補充。民間傳承有著龐大的人群,符合綜合性素養的要求,有利于良性氛圍的形成。

第三,神秘性和世俗性之間的矛盾。這一對矛盾極易被忽視,藝術的神秘性正在不斷消失。書法能夠成為藝術,取決于三大因素:一是中國文字的象形性和方塊字的特征;二是中國的毛筆存在特別之處,“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三是文本內容,“因情生文、因文見情”。漢字出現之際,相傳“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帶有神性的特征。盡管有“倉頡造字”的傳說,但漢字到底是如何產生的,沒有完整、確定的結論,這是一種神秘的文化。中國哲學在先秦時代未能完成包括名實之辯等在內的基礎工作,導致后世的學者在超驗世界里始終沒能找到清晰的方向。中國文化主要停留在經驗和體驗層面,對超驗層面的探討相對片面,并未形成一個完整的解釋系統。文化觀念必然影響到書法家的創作,無論在自娛抑或贈予知已摯友的狀態下,都帶有傾訴的特點——未必直接說出口,但欣賞者一定能夠感覺到這種交流密碼,有時還不遵循固有的套路,隨著個人情感的起伏產生變化,特別是風格跨度大的書家,甚至判若兩人,這當中有無法說明的神秘性和不可預判性。如果沒了這種神秘性特質,一切都是程式化套路,作品會變得俗不可耐。反對故弄玄虛,與保留適度的神秘感并不矛盾,這和人存在隱私是一樣的道理。書法如果被視為“特定的藝術”,關鍵在于可以創造藝術的神秘感,乃是其特定的價值所在。

書法傳承了數千年的時間,經典層出不窮,博大精深、包羅萬象、風格多樣,然而說到本質,看似簡單——簡單到一張紙、一支筆,因為難而能傳承。如果太容易了,早就偃旗息鼓了。然而在當下,特別是“江湖字”的出現,書法變成群眾運動,幾乎所有人都來辦班教學、開直播,書法技法被隨意解讀,出現了所謂的各種“秘籍”,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垃圾。與此同時,書法經典被大量復制,書家主體的泛化,主要是功利因素導致的怪象,呈現出世俗化的特征,對書法喪失了敬畏之心,變成謀取名利的工具和手段。世俗性和神秘性之間的沖突,主要表現為市場性和藝術性之間的沖突越來越多。市場化已經染指了有關書法的一切,比如展覽、培訓和銷售,實現了“一條龍”產業化,展覽成了產業鏈的核心,評獎也已經功利化。書壇的學術腐敗導致功利性評獎和盲目舉辦的大賽屢禁不止。歸根結底,市場環境帶來了功利還是助力,取決于個人的認知、目的和需求。文化藝術和經濟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猶如水與荷花,水太大了,荷花會淹死,太小了則會干涸。對經濟與文化關系的反思,我們能夠得出一個結論,書法可以有效實現中國人文化精神的“共振”。

第四,書法的純藝術化和書家邊緣化的矛盾。在讀圖時代,筆墨世界似乎正在被邊緣化,難以在大眾文化領域和市場中形成熱點;另一方面,“書法熱”持續了四十多年,書法圈內常常難以抑制地狂歡——“書法純藝術化”使圈內不時有一些“激進”的嘗試,叫囂著各種口號,遠離了普羅大眾。兩方面結合來看,真正的現實是“里熱外冷”,社會民眾對書法的認知和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能存在隔膜。書法已經變成了“小圈子”活動,不過是三百六十行之一。與其說書法處于社會邊緣,反倒不如說書法家處于社會邊緣,無法在真正的文化活動中發揮影響和作用。如前所述,書家如果是大匠、大儒、大哲,能發揮的作用會更大。這當中包含一些細節問題,最典型的是書家的獨立人格和理性精神,即作為現代社會中的知識分子需要堅守的立場。需要反思的是,書法在“大眾化”和“小眾化”之間,到底該有什么樣的定位?“經典”是不是一定要高高在上,而“民間”一定就是下里巴人?書家如何“破圈”,才能鑄就進一步發展的動力。需要明確一點,書法的綿延和發展確實依賴一個“小圈子”,也就是核心的學術研究專業人員的堅持,這是推動書法進步的主導力量。如果進一步延伸,可以發現書法本身存在的問題,比如對普及與提高的理解其實相當狹隘。事實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普及”,普及就是提高,是一定要堅持不斷提升的目標。對社會人群進行相對專業的書法教育,實現普及與提升,最主要的是提升對書法審美的認知,分清好與壞。如果不辨優劣,一切皆無從談起。當下的書法圈子時刻在為一些“偽命題”爭論不休。不獨如此,推廣小學生練習硬筆字,開展“普及”,卻面臨文化課學習負擔重的問題,學生心理壓力大。開設書法專業的高校看似實現了專業化要求,卻面臨文化修養不足的種種問題,還要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書法家能夠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文化影響,無疑是一種奢望。

四、直面“古今”和“中西”的沖突

當下書法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可以用“古今中外”四字來概括,觀念的厘清極為重要。清民時代的古今之變,正逢西方思潮進入,種種枝蔓發展的結果,主要在“現代性”方面大做文章,一定程度上使當今書法的一些概念從屬于西方語境。將書法定性為藝術甚至現代藝術,正是這一思潮影響的結果。書法必須面對喪失古典環境的現實,看清形勢,否則如何談論發掘有利的因素,進而承擔相應的文化責任,實現文化功能的進一步有效拓展呢?古典性或曰之傳統性,與現代性之間的沖突是最根本的,只有解決了對二者的理解,才能談得上以書法助力文化復興。盡管整個社會環境不斷趨于“現代化”,書法的古典性始終存在,并未完全消失。書法古典性的前提是人文性,尤其是綿延至今的人文精神使書法最具民族特色,集中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識。人文精神是書法提升人自身素質的重要動力,發掘個體生命詩意的棲居。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是一切中國藝術的靈魂,“詩為書之魂”“文為書之基”,詩文不分家。過去書家沒有專職身份,屬于“多合一”,黃山谷評價蘇軾書法“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4]。這里強調的就是文氣、書卷氣。書法由“氣”而涉及“神”“韻”等,進而有“形、理、法”等哲理性范疇,形神兼備、物我一如等成為重要標準,“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5],“興之所至,豪端畢達,其萬千氣象,都出于初時意計之外。”[6]雖然說書法的古典環境已經遭遇很大的挑戰和變化,但其古典性或曰傳統性的核心觀念,是文化復興強大的動力。如前所述,書法古典環境的喪失集中表現在文言文語境被白話文所取代、電腦信息技術的發展、簡化字出現等等,有些確屬不利因素,有些則具有兩面性。比如電子信息技術的出現,極大促進了印刷與出版的興盛,我們可以見到更多的碑帖資料,更便利地研究細節。另一方面,問題也隨之而來,因為碑帖太多而眼花繚亂、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由此可見,書家所面臨的現實境遇,就是不斷有新的問題出現,有些問題可以得到解決,有些問題可能永遠無法解決。但是反思會有利于進步。每個時代的書家都盡可能在發揮各自有利因素的前提下,竭力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擾,創作出藝術精品。

“現代性”是一個龐大的命題,是對當代文藝領域產生最大影響的觀念之一。書法圈對“現代性”的理解存在太多的偏差。“現代性”絕非想象中的那么簡單、直接,有些理解甚至極為膚淺。綜合來看,可以將“現代性”大致界定為三個層次:首先是象征意義,可以延伸至符號學范疇,最典型的如草書,尤其是狂草、“少字派”的創作,采用“復古”手段,亦書亦畫,追求視覺效果,對此進一步探討,能夠產生新的思考和嘗試。其次是借鑒意義,側重于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體現了書法的包容性。需要指出,現在太多廣告設計看起來借用了書法元素,實質卻是“江湖字”,為了強化所謂的氣勢而過度變形,導致了負面形象。設計不僅要注重整體效果,更離不開“美”字。再次是現實意義,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發掘,其中甚至可以涵蓋相關的現實利益。對“現代性”的真實本質理解應該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發掘”,落實到具體層面,包含從文化大師、藝術大師到大企業家,乃至文化事業的系統性反思。

如今“現代性”之所以被泛濫應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身處現代社會,總覺得與過去截然不同,需要一種全新的判斷標準。書法元素被引人到“現代藝術”的范圍中,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現代書法”的出現。如果進一步定位在所謂的“后現代”,書法的“過度創新”被解讀為“行為藝術”,過猶不及,這實則是形式與精神的脫節。回顧來看,“現代書法”的出現對傳統書法創作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尤其對當代書家的思維方式和創作存在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兩者之間注定是不對稱的。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功利心的增強、“表現形式”的固化乃至窮途末路,使“現代書法”變成了一種單純的形式設計,缺乏人文精神,結果只能是空洞的、貧瘠的。“現代書法”其實是中西文化交鋒的過程中,西方思維作為一種“外力”作用而導致的創作方式改變,最終變成了一種書法的“內耗”。

即以形式設計而論,倡導“形式即內容”,一味地將“現代設計藝術”移用到書法上,只講究視覺效果、唯美主義等,難以擺脫精神空虛的問題。哪怕以甲骨文、金文、漢簡、漢碑、墓志等作品形制作為特定的“樣式”,再加上拼接粘貼和現代設計的運用,仍無法超出古代經典之作的含金量。一味地強調技法和形式,必然會陷入“為形式而形式”的窘境,甚至“為現代而現代”的死胡同。

“現代性”條件下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導致書家觀念和習慣發生改變,產生了新的產業。現代科技之種種,對于“書寫”這種古老的方式會產生沖擊,但現代科技也有助于書法的傳播和推廣。如利用AI技術模擬書法的創作過程,甚至可以充分體驗各種細節,提升體驗者對書法的認知和興趣。但其中,也滋生了一些以炒作為主要手段,以市場為主、以展廳效應為中心的觀念。這些觀念有些過火,但事實存在,歸根結底是市場的需求。文化需要“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恰恰是相反的、逆向的。書法的人文性、藝術性和載體性等特征,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方式,更是一種表達和抒發。人文精神的生成和提升,是書法發展史中展現人性覺醒、生命覺悟和高揚正行的過程。歷史中很多經典作品包含了對生命歷程的記錄和對生命意義的闡釋與發掘,最典型的如“三大行書”。借助書法的錘煉,心靈得以凈化,不斷開掘、培養人性中的真善美。“現代主義”創始人波德萊爾曾經給“現代性”下過定義,現代性就是流變,轉瞬即逝和偶然;現代性是藝術的一半,藝術的另一半是永恒和恒定。短暫和瞬間是感性的,永恒和恒定則是理性的。

面對古典性與現代性之間的沖突,我們需要審視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于中國書法的關注,必須上升到中國哲學層面。書法展示了中國人的哲學思維活動,是人生境界與生命活力的對象化,是從思維世界回到現實世界的“第一境”,也是擺脫現實世界的“第一境”,最具東方哲學意蘊。中國哲學的本質是自然哲學和心靈哲學,中國文化首先是一種審美文化。中國哲學重視受用,關心的是身心性命,強調人生實踐,一以貫之地注重人的行為,主張情義的重要性,推崇人的直覺。梁漱溟強調“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7],以倫理道德為核心,以儒家傳承為主流,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書法問題如此復雜,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加以認真清理。李澤厚認為“人的情感不同于動物的情感,而是一種文化倫理情感。中國文化既不是理論也不是單純的實踐,中國美學既不是名詞概念的堆積,也不是藝術經驗的匯合。中國美學講的是陶情冶性,它有一個塑造生命意識的過程。所以中國講究心齋、養氣、道器、虛實等等。其實我講人的自然化,在這一結構中間培養著‘情’。當今世界有很亂的東西,也有可持續下來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是耐心。”[8]西方哲學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旨在構建一個龐大而嚴密的思想系統,盡管如此,也難以避免存在“以術掩道”“馳心于物”“重物輕人”“以利害義”等多重缺陷。近代以來,由于“西學東漸”,我們曾嘗試過反傳統的“全盤西化”之路,部分原因在于對傳統認知的淺薄,對西方文化的本質也認識不足,處于無本失體、非中非西的異化狀態。所以我們首先要正本清源。書法現今被習慣稱為“線條的藝術”,我認為這極為不妥。對比中西繪畫,西畫用對“面”與“體”的明暗暈染替代了對物象界限之線的勾勒,中國畫更注重人格和心跡的外化。書法更是不同,漢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書法具備寫意精神的特質,要求書家有人文情懷,有獨立完整的程式系統和文化基因,具有相當豐富和深度的文化屬性,這是一切藝術創作的前提。《莊子》有言:“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9]只關注技術乃至某個碎片文化帶來暫時的利益,而無視文明自身的邏輯,注定無法長久。書法不只受到儒釋道的影響,更融匯和見證了中國文化的根本屬性,包括文化、美化和教化三方面。所謂文化,書法從未改變對筆墨技巧錘煉和個人文化修養的要求,以及總體上的人文精神要求,更注重對藝術哲學、文化哲學的領悟與反思。所謂美化,即審美提升,陶冶情操。反過來看,針對當下審美的盲區和標準的混亂,可借助書法加以引導。任重道遠,貴在堅持。傳統意義上的教化是指儒家提倡的政以體化、教以效化和民以風化,今天的理解簡而言之,是對良性、有機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氛圍實現有效塑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世間之美的決定性判定包含統一、秩序、和諧三個方面。社會公共空間中公共秩序的延伸,必定是從文化秩序開始的。循此思路,目前在一些大型美術館會不定期舉辦一些大型的歷代經典書法展,逐步產生一定的文化影響,比如近年來所舉辦的蘇軾展覽,絕非單純的書畫國展所能比擬。書法從個體修養的提升開始,對整個社會文化導向有明確的作用。

五、結語:書法的文化功能拓展展望

書法的時代癥候和現實困境在于,想要回歸傳統語境,又不得不面對支離破碎的現實;努力創新,卻身臨AI人工智能技術時代;想改造為現代藝術,卻面臨自身的種種限制。書法所成長的古典環境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必須立足現實,并適應將來未知的環境。這必須正視的自身局限,以及個人很難或者不能發現的問題,而有些恰恰是時代的局限。了解書法更重要的是通曉歷史文化精神,如果沉迷于功利性的評獎和技法的炫耀,無疑是本末倒置。當然,有些缺陷是目前無法避免的,好比魚缸里的金魚看不到整個魚缸,強調個人文化修養的意義正在于此,能夠不斷突破個人視域。就總體上而言“古典環境不存在”,然則就個體而論,依賴的主要是私人空間,最主要的就是書房、書齋。古人書法作“案上觀”,今人創作屬于“壁上觀”。盡管展廳等公共空間已然存在某種變化,但私人空間仍舊屬于古典狀態,依然能夠有所回歸。當書法從書房、書齋之類的私人空間轉變為社會空間,書法主要的狀態從“日常書寫”轉變為“專業創作”,看起來仍然是文字書寫,本質上已經大不相同,精神陶冶變得更加物質化,為現實功利所困擾,應該保持足夠的警惕。作為現代人,必須考慮社會空間的交流,才能談得上文化的復興、交融與碰撞。我認為適宜的方式有二:一是書法生活化,書法的日常化書寫和日常化閱讀的有機結合;二是詩書合一,“詩”不能簡單理解為人人都是詩人,而是要具備詩心、詩意,尤其要了解中國文化是一種“詩性文化”。對于現實的精神困境,書法可以完美呈現修身律已的精神,書法的規律影響到書家的成長規律,書法修煉的過程就是書家修身律己的過程,書寫內容在很大程度上與詩詞歌賦是結合在一起的,體現了人文情懷,蘊含了人文價值。所謂的時代氣象,必定要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付諸實施。盡管書法的各種技法已經被前人嘗試,但書法風格形成的空間是“無限的”,不僅可以傳達個人的才情氣質,也承載著時代的精神氣息。美學的本質就是距離,這也是審美的第一要素,有距離才能產生美。藝術要創造美,必須有獨特性。從美學的意義看,純正是獨特性風格發展的極致,是藝術風格最完美的體現,是高層次審美的需要和取向,是藝術品位的最高層次,也是能夠與同類拉開的極限距離。

盡管在當下,書法會面對種種不利因素,但我們仍應該看到書法具備強大的生命力。漢字天然有一種“孤獨性”,這是書法最穩固的基石,是中國文化的根。正因為如此,書法可以被稱為傳統文化的精華。漢字書寫充分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思維。書法的一頭是漢字,一頭是國學經典,包含了一部分思想文化經典。“書法”之“書”具有三層含義:文字、字體;書寫、書法;書籍、著作。書法由文字延伸至文脈、文化、文明和文章,存在兩個指向:一是不能單純地認為書法只強調“書寫技巧”;二是書法不獨在中國,而是在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整個漢文化圈,乃至世界華人文化圈,存在無可替代的紐帶作用,在東亞地區尤其明顯。漢字曾經是東亞地區的通用文字,雖然現在只有中國人書寫使用,但周邊國家的文字很多脫胎于此,他們對漢字是有認同感的,不必贅言,這可以歸結為中國文化的影響。書法具有一種“程式美學”,但要避免帶有固化傾向的程式化。書法傳統的穩固性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易”,涵蓋簡易、變易和不易三層意思。“簡易”就是大道不繁,最核心的規律始終如一,比如漢字本身和字體演化,“變易”即“一代有一代之新風”,就像《抱樸子》中所說的“與時遷移,應物變化”[10]。“不易”表明變化之中存在不變,書法家成功的范式基本不變,“一直在變”的規律始終不變。書法史的淘汰規律也不會變。要時刻牢記一句話:要想了解中國文化,書法是最好的人口,無論是對傳統的認知,還是對文化的認知,書法無疑是最好的鑰匙。首先要解決對書法自身的認知,其次才能發揮書法的文化功能作用。對書法自身認知的過程,本質也是文化功能的拓展。

在現代社會,個人需要人文精神和哲學思考。這兩點在書寫中都可以獲取。書法的特殊性在于,不直接表現客觀世界,也不直接展露某種思想,借助專業技法,運用富有力度、節奏、粗細、快慢并帶有強烈主觀情感色彩的筆畫,不斷進行“重組”,獲得各種因素的有機統一,在和諧統一的前提下形成對比,呈現個人的審美情趣,包羅方象、博大精深。然而立足點僅僅是一張紙、一支筆。書法有自身的系統性、獨特的表現手段,為其他任何一種文藝樣式所不具備,既有文化的依附性、共通性,又有自身的獨特性,追求意境的豐富多變。意象是書法家綜合修養的呈現,屬于書法的靈魂,決定了書風的特點。在網絡信息時代,人工智能的全面發展使人類突破時空限制,能夠進一步借助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拓展的多元傳播方式,全方位呈現書法與時代、社會、生活、文化、文學、心靈、身體的關系。在現實時代,書法甚至可以發揮外交作用,展現大國風范,實現不一樣的“海外傳播”或者“國際傳播”:書法呈現的漢字的深度文化意義,會以一種特殊的韻律之美展現出來;書法的文本內容包羅萬象,能夠呈現中國文化的多元與博大。

正所謂“一代有一代之使命”,書法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紐帶和載體。只有挖掘書法傳統的現實價值,提煉當代文化精神的內核,成功使二者對接,才能談得上進一步拓展文化功能。文化功能和文化自信是密切相關的,一方面要立足現實環境,另一方面不必因為“現代性”而混淆視聽。要立足中國智慧,吸納、消化現代科技文明成果,走自己的路。中國崛起既是文化振興的結果,也是文化振興的條件。文化振興不是文化復古,傳統也是不斷變化的,包含后世中人在不同背景下的理解變化。如果以為當代人和前代人面對的是同樣的傳統,這無疑是一種“固化”。“繼承和發展”的兩面性表明,有歷史就有繼承,發展則立足現在、面對未來。人都是生活在現實中的,歷史是有階段性和邊界性的,甚至存在局限性。而現實的發展,往往能突破邊界,這就是社會的進步。就書法史而言,那些原創性人物——具有開創性成就之人,往往可以引領潮流,突破自身的局限和時代的局限。傳統存在于歷史的延續過程中,歷史憑借傳統的發展得以延續。傳統是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但自身系統內部也孕育了創新因素,成為了推動的力量,“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這正是表明書法具有貫通古今的功能。拓展書法的文化功能,進而達到振興文化的目的,不能只是一個簡單、空洞的口號,我們首先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從個體修養的提升開始,其次提高公共服務、關注公共空間,再次健全文化事業體系,形成特定的發展助力。由此,才能實現用書法振興文化的目標。

Abstract: The current society is facing a\"once-in-a-century great change\". Thanks to economic prosperity,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evident to all. Under such a trend, calligraphy is undergoing a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Culture must have a carrier in order to continue and develop. Calligraphy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suitable medium. The changes in calligraphy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are not subject to human will.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essence, calligraphy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shaping and pioneering its own inclusiveness as the realities of the environment change. Because of 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or so, coupled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each individual, some problems have aris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llgraphy at present. The clarification of concep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changes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have caused a certain gap,coinciding with the entry of Western thought, thus making great efforts in the field of“modernity\". In the fac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classicism and modernity, it is ultimately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ttention to Chinese calligraphy must be elevated to the level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current era, the role played by calligraphy is increasingly show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focusing more and more on cultural functions.

Keywords:cultural function;humanistic spirit; Modernity; inclusiveness

猜你喜歡
書家書法文化
史述凝縮:再論“初唐四家概念之人選構成問題
大學書法(2025年4期)2025-08-13 00:00:00
由祝嘉與伊藤東海的交往看二者書法批評觀念
大學書法(2025年4期)2025-08-13 00:00:00
秀勁典雅 宕軼有致
東方收藏(2025年5期)2025-07-26 00:00:00
書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書法欣賞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書法
娘子關(2022年1期)2022-03-02 08:18:42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書法
娘子關(2021年3期)2021-06-16 10:56:32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国内精品免费| 日韩123欧美字幕|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激情综合图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夜夜拍夜夜爽|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九色最新网址|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国产91导航|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V老司机AV天堂|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亚洲69视频|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亚洲成人在线网|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99视频只有精品|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国产xx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免费小视频|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手机在线| 不卡视频国产|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在线欧美一区|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激情影院|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第三区| 久青草免费视频|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久草视频一区|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久久不卡精品|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伊人激情综合网| 91免费片| 国产丝袜91|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伊人激情综合网| 久久网综合| 久久先锋资源|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96在线 | 久久五月视频| 亚欧美国产综合| 日韩a级毛片|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