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不斷沖刷文化邊界、數字技術革新重塑藝術表達維度的當下,藝術研究正站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的交匯點上。本期《當代美術家》以跨學科視野與跨媒介實踐為基點,在理論與實踐的雙向對話中探索藝術研究的多元可能。
“聚焦前沿”的《敘事植入空間設計的模式與應用》一文,系統提出牽引、點綴、插入三種實踐模式,并通過博物館、城鄉更新等案例,闡釋空間作為文化載體所遵循的創造性維度建構、文化維度拓展、歷史維度補充的邏輯。這一探索既突破功能主義框架下的空間設計范式,也深化了“空間即文本”理念,為當代建筑與城市設計注入文化認同與歷史記憶的動態建構維度。
2025年是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本期繼續推出“抗戰藝術史”專題研究成果,以期與讀者分享抗戰藝術史研究的多維視向與多元路徑。《戰時中國抗戰藝術文獻的存藏分布、特點及其遺產價值》一文不僅對抗戰藝術文獻的類型、國內外收藏分布情況做了系統的梳理與評價,而且強調這些文獻不僅是戰時中國藝術現代轉型的實證,更是反法西斯精神的普世見證。通過文化遺產保護與國際和平話語的聯結,凸顯藝術文獻在歷史認知與價值傳承中的雙重意義。無疑,此文為抗戰藝術研究者提供了文獻搜尋的視野與路徑。“本土西行”運動中的風景畫寫生與創作實踐,不僅拓寬了藝術家的藝術視野,而且賦予了風景畫獨特的視覺表征與文化內涵,對強化文化認同、凝聚抗戰的民族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藝術現代轉型注入了新內涵。
本期關注藝術研究的跨學科創新,重點探討藝術史學方法論轉型。如果說“藝術史學長短錄”專題研究欄目的文章關注藝術史及藝術史學的基礎研究,討論了學科概念的基礎問題,特別是對藝術史學科的命名和規范學科術語等問題,那么“史論新探”欄目中兩篇文章,則從具體問題和案例出發,對五代兩宋山水畫與文人畫論展開哲學與美學雙重視角的解讀,突破傳統藝術史研究的單一范式。另一文則以互文式的方式,聚焦經典文本與圖像,討論了儒家“教化”思想的圖文表達問題。
“當代評論”板塊,本期刊登了關于居民區藝術治理與書法文化功能的前沿討論。“更前衛藝術”理論下的社區實踐,挑戰了“藝術介入社會”的既有范式,提出“讓社區成為作品”的共建理念;而書法“返本與開新”的辯證思考,則從哲學高度審視古典性與現代性的沖突,揭示書法作為文化載體的包容性與功能性轉型。這些評論既是對當下藝術生態的敏銳回應,亦為藝術與公共領域的互動提供了批判性視角。
本期所刊文稿,進一步表明《當代美術家》的學術定位與態度:始終以問題意識為錨點,以學術創新為風帆。我們將不斷努力,為藝術研究的學術共同體搭建更好的對話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