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321.9;N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3-0026-04
The Formation and Connotation Definition of “Paradigm\" from the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Reflections o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Wang Ziy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0)
Abstract:BasedonThomas Kuhn’sclassic workThe 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thispapersystematicallyexploresthforationbackgroundandcootationdefitiooft“paradigm”toymingteeplyeealtelinearcaracteristcsaddicna tureofscienificdevelopent.Kuhn’soncptof“paradigm”didoteergeinolatio;itsforationwaseplyuencedbyhestudy ofthehistoryofience,shiftsinilosoicalthoughtandontemporarysietificpractie.Bynalyghistocaleventssucste CopernicanRevolutionandNewtonianmechanics,Kuhnproposedthe“normalscience-crisis-paradigmshift”modelofsientfcdevelopment,evealing tedynamicprocessthoughhichtesieificommunityedefiesitsresearchframeworkduringcrises.Thecootation of“paradigm”isdeplydefinedintreeaspects:fist,“paradigm”isteknowdgefoundationofsientifcesearhactivities,efiing theproblemdomainndtpicalslutiosforthesientificommunity;scond,“paadigm”istenoativestmofsientificach guidingthebehaviorandmethodchoicesofsientists;finally,a“paradigm”isasharedbeliefstructurewitinthescientificcommnity constituting the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and explaining phenomena.
Keywords: Kuhn;paradigmtheory;scientificresearch; the structure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s;scientificcommunity
托馬斯·庫恩(ThomasS.Kuhn,以下簡稱庫恩)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哲學家之一,其代表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以下簡稱《結構》)重塑了科學發展觀念。庫恩以科學史為基礎,提出“范式”這一核心概念,用以描述科學共同體在特定歷史階段內對理論框架和研究實踐的共識。他打破了線性累積觀,創新性地闡釋了科學發展的“常規科學—危機—范式轉換”模式。庫恩的理論不僅改變了科學哲學的研究范式,也對社會科學、人文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基于庫恩理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內涵,深入探討其哲學基礎和跨學科意義,試圖在“范式”這一概念的演變中挖掘其未被充分解讀的潛能,以期為當代科學哲學研究提供參考。在庫恩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中,“范式”概念無疑占據核心地位,它不僅是庫恩理論大廈的基石,更是他后續探討常規科學、科學革命以及不可通約性等重要概念的基礎。因此,要想深入領會庫恩的思想精髓,對“范式”的準確理解和把握顯得尤為重要。
正因為庫恩在科研進程中細致入微的觀察分析和變化感知能力,他才能夠給予“范式”科學、充分的解釋?!胺妒健痹谝欢〞r期內是當時的科學家團隊公認的理念或者說是科學共同體共享的一致的思維模型,由此觀之,“范式”與科學共同體兩者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特點或者是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這恰恰預示了這一理念會在科學模式轉變中所帶來不可預估的影響。在庫恩的經典著作《結構》中,“范式\"這一術語被頻繁使用,并在不同的語境中呈現出豐富而多層次的含義。以《結構》為核心,庫恩畢生的科學哲學研究,都在為重建一種更為統一的科學觀而不懈努力[1]因此,對庫恩的“范式”理論進行深人的分析和探討,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理論內涵,也能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科學發展的歷程和規律。本文探討“范式”理論的形成過程、內涵界定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價值,旨在加深對庫恩這一重要理論的認識和把握,期望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庫恩的思想體系,并從中汲取智慧和啟示,以推動科學哲學研究的發展和進步。
一、庫恩“范式”理論的形成
(一)“范式”與庫恩思維模式的轉換
庫恩的范式理論建立在認識的過程性上,但他并不認為認識,特別是自然科學認識是必然的累積進步方式,是可以進行歷史通約性解釋的過程[2]。庫恩所提出的“范式”概念,深植于他個人在科學研究領域中所體驗的思維模式之變革。這一轉變的起點可追溯到他對十七世紀力學淵源的深人探索。在嘗試洞悉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精髓的過程中,庫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歷史背景的迥異,他發現自己難以直接跨越時空界限,去透徹理解那個遙遠時代的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科技進展和思維模式的制約下,他意識到單純依賴對理論文本的閱讀與解析是遠遠不夠的。經過不懈地研讀與反思,庫恩終于領悟到了一種全新的理解與解讀方式。他開始致力于深人探究作者的內在思維邏輯,以期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其真正意圖。
正是通過這種方法,他得以成功解讀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文本,實現了對古代科學理論的深刻理解,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一次典型的“范式轉換”。
庫恩在其理論中明確指出,常規的科學知識是通過逐步累積而形成的,但科學革命卻與之截然不同。科學革命通常涉及對既有科學觀念的根本性顛覆和深刻變革,從而推動科學領域實現質的飛躍。在二十世紀初的學術界,靜態的可證實性原則科學觀和累積式的可證偽性原則科學觀占據主導地位。這兩種科學觀分別強調科學知識的穩定性和可變性,但它們共同的缺陷在于其規范性與科學實踐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在科學哲學的探索中,庫恩獨樹一幟地將科學視為一個深邃且綿延的歷史過程。他認為,科學的客觀性與合法性并非單純地源于經驗性觀察,亦非從某些非歷史的、抽象的理性或超驗原則中機械推導而出。
(二)“范式”與“科學共同體”的共生關系
在庫恩的學術思想體系中,“范式”與“科學共同體”之間的緊密關系構成了其理論的核心要素。最初,在《哥白尼革命》的前言中,庫恩雖未將“范式”置于核心概念的地位,但已對其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庫恩說,針對只是進行淺顯閱讀理解的人來講,其接收的信息并不是碎片化的,相反可能是類似于范式的理念和形式,由此可以證實“范式”的影響作用在教育領域同樣十分重要,它的確有利于學生構建和理解科學知識的整體框架和結構。隨后,在《必要的張力》一文中,庫恩對“常規科學”的觀念進行更為深人的探討,并正式將“范式”的概念引入其中。他明確指出,“范式”是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觀念和思維模式的框架,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此時“范式”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和深化,涵蓋了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和層面。
在1965年召開的倫敦國際科學哲學討論會議上,庫恩對于外界的批評給出了明確且深入的回應。他坦言,如果重寫《結構》一書,他將從科學共同體的科學結構出發進行論述。這一表態揭示了“范式”形成邏輯與科學共同體及科學結構之間緊密而不可分割的聯系。實際上,“范式”的存在與科學共同體息息相關,它是科學共同體所特有的“范式”。換句話說,“范式”構成了科學共同體成員共同遵循的觀念和思維模式,用于指導和規范他們的科學研究活動。在《結構》的后半部分,庫恩從某種程度上更深入細致地探尋一種聯系,他認為“范式”與“科學共同體”二者在現實和理論上都緊密相連,幾乎難以分割??茖W家們之所以能夠聚集成為一個“科學共同體”,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共享了一個共同的“范式”。
此外,庫恩還強調科學知識生產的社會性和團體性。他認為科學知識不是由個人孤立地生產出來的,而是由科學共同體這個團體共同生產、改進和使用的。在這個過程中,“范式”作為科學共同體共有的觀念和思維模式的框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指導著科學家的研究活動,還影響著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解釋。因此,要深入理解庫恩的科學哲學思想,就必須把握“范式”與“科學共同體”之間的緊密關系。
二、庫恩“范式”理論的內涵界定
(一)“范式”是科學研究活動的基石
范式是庫恩范式理論的核心概念,他之所以選擇這一術語,是為了揭示出“某些實際科學實踐的公認范例一它們包括定律、理論、應用和儀器在一起——為特定的連貫的科學研究的傳統提供模型”[3]。在《結構》中,“范式”這一概念被賦予極其重要的地位[4]9-10。在該書的“序”部分,庫恩就明確指出:“我所謂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認的科學成就,它們在一段時間里為實踐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和解答”。這不僅是庫恩在整本書中首次對“范式”進行較為明確的界定,而且也是該概念被廣大學者所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一個定義。在深入探討常規科學的形成與本質時,庫恩在第二章《通向常規科學》中再次提及“范式”,并將其與常規科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這里他強調“范式\"的兩個核心特征。首先,它被視為公認的科學成就,這一地位的確立源于其在科學領域內的廣泛接受和認可。其次,更為重要的是,“范式”為隨后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典型的模型和范例,這些模型和范例不僅奠定了特定科學研究傳統的基礎,還為科學家們在進行深入、系統的探索時提供關鍵的指導和參照。
庫恩進一步指出:“取得了一個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許的那類更深奧的研究,是任何一個科學領域在發展中達到成熟的標志?!盵4]8-9這一觀點深刻地揭示了“范式”在科學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展要真正達到成熟階段,其前提條件是科學家們必須擁有一套清晰且具備指導意義的“范式”
在第三章《常規科學的本質》中,庫恩對“范式”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和說明:“按照其已確定的用法,一個范式就是一個公認的模型或模式。在這一意義上,在我找不出更好的詞匯的情況下,使用‘Paradigm'(范式)一詞似頗合適”[4]19-20。這表明“范式\"不僅僅是一種被廣泛接受和認可的模型或模式,更是科學共同體所普遍承認的重要科學成就。這些成就凝聚了科學共同體的集體智慧和努力,為科學家們在特定時期進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支撐。
(二)“范式”是科學研究活動的指導性工具
在《結構》一書中,“范式”不僅被視作科學研究的基礎,更被看作是指導研究活動的關鍵工具。在第四章《常規科學即是解謎》的論述中,庫恩闡明了為何他更傾向于使用“共有范式”而非“共有規則、假定和觀點”來描述常規研究傳統的連貫性。在庫恩的理論框架中,盡管規則確實源于范式,但范式所具備的更為深層次的指導作用不容忽視。作為“范式”存在的常規科學,在遭受大前提被挑釁時,同樣顯得蒼白和無力。也正是庫恩在歷史中找到和發現的這一現象,再根據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規律,總結出通向常規科學之路,也從而產生了對“常規科學”的新認識[5]
在第九章《科學革命的本質與必然性》中,庫恩指出,“范式是一個成熟的科學共同體在某段時間內所認可的研究方法、問題領域和解題標準的源頭活水”[4]103。這進一步凸顯了“范式”在成熟科學共同體中的核心地位,它不僅是認可的研究方法、問題領域和解題標準的源頭,更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關鍵動力。庫恩指出,新的“范式”出現常常伴隨著科學革命的爆發,從而深刻改變并重新定義相關的科學領域。這表明,“范式”不僅為產生它的科學領域提供持續的發展支撐,而且在整個科學界中,它都是特定時期內被普遍接受的方法和解決方案的重要源泉。從這個更深層次的意義上講,“范式”可以被視為科學研究的一種標準或準則,它對科學探索的方向和方法起著根本性的規范作用,不僅確保了科學研究的連貫性和累積性,也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在特定范式下開展工作的共同語言和交流平臺。因此,“范式”的存在和發展對于科學知識的生成、傳播和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庫恩還注意到,“范式”的發展本質上是新“范式”對舊“范式”的替代過程。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知識的積累,舊的“范式”可能會變得不再適用或無法解釋新的現象和數據。這時就需要有新的“范式”來取代它,以引導科學研究進入新的階段。庫恩通過強調“范式”的規范功能來擴展我們對它在科學活動中所起作用的理解。在庫恩看來,“范式”是科學研究活動的重要指導性工具。
(三)“范式”是科學共同體的共同信念
在《結構》一書中,“范式”這一概念不僅被理解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和工具,更被深化為一種科學共同體的共同信念。在第九章《科學革命的本質與必然性》中,庫恩指出,“范式為除了反常之外的所有現象提供一個在科學家視野內的確定的理論位置”[4]83-84。這表明“范式”在科學家的視野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庫恩深人闡釋了一個重要的科學哲學觀點,即新理論的涌現與科學家對其的接受往往涉及他們對自然界根本信仰的深刻轉變。這種信仰的轉變并非憑空產生,而是源于新“范式”的引導和推動。庫恩在論證“范式”的重要性時,不僅將其視為研究活動的核心構成要素,更通過引用諸如萬有引力和量子力學等經典科學實例來闡明,“范式”實際上充當了科學共同體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指南和規范。
在第九章的尾聲,庫恩的論述不僅提升了“范式”在科學結構中的重要性,更將其地位推至自然界的本質構成之中。結合庫恩在第十章的深入闡述,可以這樣認為,“范式”并不僅僅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工具或科學共同體的共享信念,它實際上充當了科學家們進行科學活動的世界觀和推動科學創新的精神支柱。
在第十四章《后記——1969》中,“在我心目中它指的是下述這一類共同體成員共同承諾的信念”再次強調“范式”作為科學共同體共同信念的重要性。庫恩對于“范式”作為共同信念有著別人難以比擬的深刻理解,這恰恰凸顯了“范式”在科學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價值。
三、結語
作為科學哲學新歷史學派的核心內容,“范式”理論的精髓在庫恩的《結構》一書中得到了集中展現。這部著作不僅構建了一個全面而新穎的科學哲學體系,更提出了諸如“范式”“科學共同體”以及“不可通約性”等具有深遠影響的概念范疇。自該書出版以來,這些概念便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引發了廣泛的探討和深入的研究。在《結構》中“范式”一詞的含義主要呈現為描述性的,它是對科學研究中特定時期、特定領域內共同遵循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概括。庫恩借助眾多引人人勝且廣為人知的科學史案例,深人探究并提煉出了“范式”這一概念在具體科學實踐中的豐富意涵。他通過對這些案例的細致分析,構建了一套獨特而系統的話語體系,用以闡釋其獨樹一幟的科學觀念。在這一過程中,庫恩不僅關注科學知識的生成和發展,更重視科學共同體的認知結構和交流機制。
他認為,“范式”作為一種共享的理論框架和方法論原則,對于科學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從實踐中提煉理論的方法,不僅增強了“范式”理論的說服力,也為其在科學研究中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隨著“范式”研究的不斷深人和豐富,尤其是在科學領域以外的應用日漸廣泛,庫恩開始擔憂這一術語在普及過程中可能會被誤解或曲解,從而偏離了其原始意圖。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因為任何概念的普及都伴隨著被簡化和誤解的風險。為了維護“范式\"理論的純粹性和準確性,庫恩在后期曾多次對《結構》一書中“范式”的含義進行補充和完善。這些補充和完善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理解“范式”理論,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崔偉奇,程倩春.論托馬斯·庫恩科學哲學的創新意義:紀念《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60周年[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2(10):10-16.
[2]楊保軍.“范式轉換”是世界觀的變革:《科學革命的結構》眉批錄[J].新聞記者,2017(7):87-96.
[3]LAKATOSI,MUSGRAVE A.Criticism andthe GrowthofKnowled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0:59-90.
[4]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左佐壟川,劉自強,陳云來.論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中通向常規科學之路的新認識[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0):48-50.
作者簡介:王子一(2000—),男,漢族,黑龍江佳木斯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哲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