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文物旅游化發展的現狀與挑戰,提出“價值挖掘—技術賦能—體驗創新—生態構建”四位一體的策略框架。通過深度解析文物本體價值、強化科技手段應用、創新文化呈現形式、完善產業生態體系,推動文物資源從“靜態保護”向“動態活化”轉型,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利用與旅游產業的提質增效。
關鍵詞:文物旅游化;文化價值挖掘;沉浸式體驗;科技賦能;文旅融合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旅游化成為激活文化遺產價值、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然而,當前文物旅游開發存在“重形式輕內涵”“同質化嚴重”“保護與利用失衡”等問題,亟須構建科學的文化價值挖掘與呈現策略。
一、文物旅游化發展現狀與挑戰
1.政策驅動與市場潛力
近年來,國家政策持續發力,通過出臺《關于開展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大力推動文物資源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在此背景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成效顯著,市場數據也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2024年全國博物館年度接待觀眾總量突破14億人次大關,同時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累計吸引游客達8191萬人次,文物旅游正成為文化消費新熱點。
2.核心矛盾
在文物旅游發展進程中,當前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保護與利用之間出現失衡狀況,部分古建筑因游客承載量超出合理范圍而遭受損壞,而且過度商業化開發行為正對文物本體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另一方面,文化價值的挖掘深度遠遠不夠,超過七成的文物旅游項目僅僅停留在“觀光打卡”的淺層次階段,缺乏對文物背后文化內涵的系統性解讀與呈現;此外,技術賦能方面明顯滯后,僅有三成的文物景區應用數字化技術,AR、VR等可以帶來沉浸式體驗的前沿技術供給嚴重不足,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文化體驗需求[1]。
二、文化價值挖掘策略
1.構建文物價值認知體系
文物價值研究涵蓋多元維度:從器物價值維度看,需深入剖析其形制特征、工藝技法以及材質特性,以此揭示其背后技術演進的脈絡與藝術審美的內在邏輯;秩序價值層面,著重解讀文物所承載的社會制度規范以及精神信仰體系,探尋古代社會的運行規則與精神世界;而延伸價值方面,則著重提煉文物對于現代社會的啟示意義,以及其在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中所具備的獨特價值,使文物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文化橋梁。
2.多學科協同研究
考古學借助科學系統的田野發掘方法,能精準獲取地下文物埋藏的空間分布狀況和層位信息,為研究提供基礎數據;歷史學則憑借對各類文獻檔案的深入研讀和分析,努力還原文物所處的歷史語境,從文字記載中探尋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時,科技手段在文物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如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法技術,可以將測年精度控制在±30年范圍內,為文物斷代提供科學依據;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能達到0.1毫米的精度,實現對文物的高精度數字化記錄與建模,為文物研究、保護與展示提供新的可能。
三、文化價值呈現策略
1.科技賦能與沉浸式體驗
在文化遺產數字化創新展示的賽道上,敦煌莫高窟與開封城墻景區呈現兩種截然不同卻又相得益彰的發展路徑。敦煌“數字敦煌”項目以“微觀沉浸”為核心,通過3000余個洞窟壁畫的毫米級數據采集,構建起可交互的虛擬洞窟空間。觀眾不僅能360°旋轉觀賞飛天衣袂的紋路細節,更能借助AR技術觸發壁畫故事線的動態演繹,這種“洞窟即展廳”的沉浸模式將文物保護與觀展體驗推向極致。而開封城墻的“微夢·大梁門”項目則聚焦“宏觀敘事”,依托城墻實體空間打造3000平方米的數字劇場,通過全息紗幕與地面投影的立體化覆蓋,將北宋東京城的市井百態、汴河漕運等歷史場景進行時空折疊式呈現,觀眾行走其間如同置身于流動的《清明上河圖》中,這種“城墻即舞臺”的場景重構實現文化遺產的動態活化。從技術維度看,敦煌團隊攻克崖體裂縫監測與壁畫病害虛擬修復等世界級難題,其積累的文物數字孿生技術已形成行業標準;開封城墻則創新“建筑投影+環境特效”的融合模式,通過風效系統模擬汴河船行水波、霧森系統營造市井煙火氣,將數字光影與實體空間的關系推向新高度。在文化傳播層面,敦煌的數字資源已輸出至20多個國家,成為“數字絲綢之路”的文化名片;開封城墻項目則通過“夜間經濟+文化IP”模式,使游客平均停留時長從45分鐘延長至2.3小時,實現文化遺產價值轉化的創新突破。這兩大項目雖分屬石窟藝術與古城遺址領域,卻共同印證了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的無限可能。
2.文化IP開發與跨界融合
在文化資源活化利用的多元探索中,北京故宮博物院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轉化能力:一方面,圍繞館藏國寶《千里江山圖》開展深度文創開發,推出涵蓋美妝(如特色口紅)、服飾(如宋韻絲巾)等200余個品類的系列產品矩陣,通過“生活美學+文化符號”的跨界融合,使千年名畫以時尚姿態走入大眾日常;另一方面,借助影視綜藝的破圈傳播效應,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匠人精神為切入點,用真實動人的敘事手法重塑故宮文化形象,直接推動故宮年接待量突破2000萬人次大關,實現從“文物倉庫”到“文化磁場”的華麗轉身。在銷售層面,故宮文創產品成績斐然。2025年1月數據顯示,故宮文創產品年銷售額已突破10億元,這一數據不僅彰顯了故宮文創強大的市場號召力,更反映出消費者對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產品的高度認可。
四、典型案例分析
嘉峪關在文旅產業升級中積極探索創新路徑,以三大核心舉措推動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整合關城景區(明代軍事防御體系標志性地標)、方特絲路神畫(數字科技演繹絲路傳奇的主題樂園)、關城里景區(復刻絲路商埠市井生活風貌的特色區域)三大IP資源,通過“一城一園一里”空間聯動布局,構建“歷史場景沉浸+數字科技體驗+生活美學消費”的立體化旅游動線,為游客提供多維深度體驗;另一方面,創新推出“西域公主偶遇記”“天下雄關”(全息劇場歷史演繹)等20余項參與式文化產品,以“故事化敘事+沉浸式體驗”模式打破傳統觀光局限,實現游客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身份躍遷,強化互動性與體驗感;同時,以數據為錨點錨定發展目標,計劃2025年實現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00億元。通過“流量經濟+文化經濟”的疊加效應,推動嘉峪關從旅游“過境地”向“目的地”轉型,打造西北文旅融合發展示范樣板,為區域經濟注入新動能。
五、創新路徑探索
1.“文物+元宇宙”融合
在數字文明加速演進的當下,“文物+元宇宙”的深度融合正開辟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新范式。通過三維掃描、高精度建模等技術構建沉浸式虛擬文物空間,用戶不僅能以第一視角穿梭于數字復原的古代建筑群落,更可借助手勢交互、全息投影等前沿科技,近距離“觸摸”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路、感受敦煌壁畫的色彩肌理。而區塊鏈技術的嵌入則為文物數字資產確權提供底層保障——每一件數字藏品均被賦予唯一的“數字指紋”,其流轉軌跡、版權歸屬皆可追溯,配合智能合約自動執行交易規則,有效規避數字文物版權糾紛與非法盜用風險。這種虛實共生的創新模式,既突破實體文物展示的時空限制,讓全球觀眾共享文明成果,又通過確權交易構建起可持續的數字文化經濟生態,為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注入數字動能。
2.“文物+碳中和”模式
在綠色發展理念與文旅產業轉型的交匯點上,“文物+碳中和”模式正成為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創新路徑。通過深度挖掘文物資源的生態價值,可以開發兼具文化體驗與低碳屬性的特色旅游產品——以敦煌戈壁徒步為例,游客在穿越千年莫高窟壁畫映襯下的蒼茫大漠時,其行走產生的碳足跡可通過參與當地植樹造林、荒漠化治理等碳匯項目進行抵消,形成“游覽—減排—固碳”的閉環。這種模式不僅以沉浸式體驗激活文化遺產的現代生命力,更借助碳匯交易機制將生態保護轉化為可量化的經濟價值,使旅游者成為綠色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當游客在鳴沙山月牙泉畔感受自然與人文的交融時,他們的每一次呼吸都關聯著碳匯林的生長,每一步足跡都轉化為生態文明的注腳,最終實現文化遺產保護、低碳旅游發展與生態效益提升的多方共贏,為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綠色基因。
3.“文物+AI”智能導覽
在智慧文旅加速迭代的浪潮中,“文物+AI”智能導覽系統正在重構文化遺產的體驗方式。借助自然語言處理與圖像識別技術,AI算法可深度解析游客的實時行為數據與興趣偏好,生成“千人千面”的個性化講解內容——當青年游客駐足于青銅器展柜前,系統會即時推送3D復原的鑄造工藝演示;當親子家庭流連于古建筑群落時,則自動觸發AR尋寶游戲與趣味歷史故事。更智能的是,該系統會根據游客的停留時長、移動軌跡等動態數據,實時優化游覽路線,既規避熱門景點的擁堵風險,又引導游客探索鮮為人知的文化細節。這種“感知—分析—響應”的智能交互,不僅讓文物講解從“單向輸出”轉向“雙向對話”,更通過精準匹配需求提升游覽效率,使每一位游客都能在AI的“文化向導”下收獲量身定制的歷史沉浸體驗,真正實現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與智慧化傳播[2]。
六、創新實踐與行業洞察
1.文化價值挖掘:從“靜態保護”到“動態認知”
在傳統文物展示的痛點破解中,行業正經歷從“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范式轉型:針對“重器物輕故事”導致的情感疏離,北京故宮博物院以用戶視角重構文化價值,通過大數據發現年輕群體對“宮廷生活細節”的關注度遠超文物本身,由此開發《皇帝的一天》AR導覽系統,將文物與歷史場景深度融合,使游客在虛擬場景中體驗宮廷禮儀、膳食起居,實現用戶停留時長40 %的顯著增長;敦煌研究院以技術為撬點推動深度研究,運用多光譜掃描技術解析壁畫顏料層下的隱秘信息,發現并復原千年古樂譜,進而打造沉浸式音樂劇《樂動敦煌》,讓觀眾從“靜態觀賞”轉向“多維感知”,完成從“看壁畫”到“聽歷史”的體驗革命。這一系列實踐表明,唯有將文化研究、技術賦能與用戶需求深度耦合,才能激活文物背后的精神內核,構建起“可感知、可參與、可共鳴”的文化傳播新范式。
2.呈現策略: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互動”
在傳統展陳模式遭遇的參與度困境中,文旅行業正以“游戲化思維+社交化傳播”雙輪驅動探索破局路徑:針對展陳方式單一導致的體驗淺表化問題,西安城墻景區創新推出“長安十二時辰”實景劇本游,將文物故事轉化為角色扮演與解謎任務,游客在沉浸式場景中化身“時空旅人”,日均參與量突破5000人次,并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消費增長30 %,實現文化體驗與經濟價值的雙重提升;河南博物院則以“考古盲盒”撬動社交裂變,用戶通過模擬考古挖掘獲得微型文物模型,這一兼具趣味性與教育性的互動產品,在抖音平臺引發超10億次播放,相關話題持續霸榜熱搜,推動文創產品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形成“用戶共創+內容傳播+商業轉化”的完整閉環。這一系列實踐表明,唯有以用戶需求為原點,通過游戲化設計增強參與感、社交化傳播擴大影響力,才能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文化真正“火”起來。
3.技術賦能:從“工具應用”到“模式重構”
在文旅數字化進程中,針對“技術堆砌與文化內核脫節”的痛點,行業正以“虛實共生+價值共創”為突破口重塑體驗范式: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通過5G+AR技術打造“穿越式”場景,游客掃描地面二維碼即可喚醒虛擬良渚先民,在實時對話中復原5000年前的農耕、祭祀、交易等生活圖景。這種“科技敘事+文化解構”的深度融合,使項目上線后游客復游率提升25 %,印證“技術為文化賦能,文化為技術鑄魂”的協同效應;敦煌研究院則以區塊鏈技術為支點,推出“數字藏經洞”NFT項目,用戶購買藏品后不僅可獲得數字所有權,還能通過虛擬平臺參與壁畫修復的共創設計。優秀作品經專家評審后將轉化為實體展覽的展陳內容,形成“數字收藏—虛擬創作—實體呈現”的完整價值鏈條[3]。
七、結語
唯有以用戶需求為錨點,通過技術賦能構建沉浸式體驗場景,以可持續理念貫穿全流程運營,方能打破“文物靜默”的困局,使其真正成為激活歷史記憶、連接現代認知的文化紐帶。須時刻銘記,文化價值絕非文物冰冷的標簽,而是游客在深度參與中獲得的情感共振與精神啟迪——當指尖觸碰千年紋路時感知到的歷史溫度,當雙眼凝視斑駁色彩時迸發的想象火花,當心靈沉浸于文化敘事時達成的認知躍遷,這些才是文物旅游化最珍貴的饋贈,也是從業者永恒的使命追求。
參考文獻:
[1]黨潔.北京朝阜路的歷史文化價值、開發及其宣傳推廣[J].中國市場,2021(31):24-25.
[2]李艷.鄉村振興背景下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協調發展策略[J].中國民族博覽,2022(20):208-211.
[3]韋橙橙.文物保護意識下的歷史價值與傳承[J].中國民族博覽,2024(03):256-258.
作者簡介:
胡雪(1970—),女,山東商河人。大學本科,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蒲利利(1990—),男,甘肅榆中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與旅游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