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水土保持;實現途徑;專題調研;榆林市;延安市;黃河流域;陜西省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C DOI:10. 3969/j. issn. 1000-0941. 2025.07. 007引用格式:,楊葉,董漢麗,等.陜西省黃河流域典型區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實現途徑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25(7) :22-23,28.
為進一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探索新時期陜西省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新思路,推進陜西省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為陜西省水土保持“十五五”規劃編制提供依據,2023年9月5—9日,陜西省水土保持學會聯合陜西省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西安理工大學,邀請相關專家共同開展了陜西省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實現途徑調研活動。本次調研在榆林市米脂縣和延安市延川縣開展,以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示范園區為調查對象,選取重要骨干壩系、典型梯田、重點溝道實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就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與存在的問題、已建成示范園區的水土保持現狀進行調查,以期了解陜西省各市縣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人民群眾對水土流失治理的需求等,提出陜西省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實現途徑建議。
1陜西省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現狀
陜西省黃河流域總面積13.3萬 km2 ,涉及82個縣(市、區),流域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分別占全省的65%.76% 和 87% 。本次調研以榆林市米脂縣和延安市延川縣作為典型區域,通過資料搜集、現場測量、無人機拍攝、走訪座談等,進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分析。
1)米脂縣。米脂縣土地總面積 1212km2 ,其中水土流失面積 838km2 ,總人口22.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8萬人。截至2022年底,米脂縣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 643km2 ,其中新修水平梯田、水平捻地、壩地和河灘造地“四田\"2.8萬 hm2 ,建設淤地壩1569座。縣域內高西溝水保示范園區總面積 4.0km2 ,其中耕地面積 302.2hm2 ,2015年2月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2016年12月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孟岔小流域總面積 47.4km2 ,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21.4km2 ,2008年被列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
2)延川縣。延川縣土地總面積 1985km2 ,其中水土流失面積 1 897km2 ,截至2020年底,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 1 078.2km2 。縣域內梁家河水保示范園區總面積 31.71km2 ,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15km2 ,2014年被評為省級水土保持示范園,2015年被評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石窯小流域土地總面積 32.44km2 ,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25.12km2 。
2陜西省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
1)水土保持設施效益沒有充分發揮,區域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在米脂縣孟岔小流域調研中發現,梯田普遍存在田埂年久失修、田面埂坎水毀嚴重現象,田埂水毀消失數量占田埂總量的 80% ,田坎沖毀數量占梯田總量的 10% 以上。這些梯田大多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運行時間較長,受自然條件和勞力限制,田面較窄,機械化作業程度低,加之沒有得到及時維護,田埂逐步水毀消失,降低了梯田的保土保水能力。大部分壩地玉米產量在 15000kg/hm2 左右,壩地大棚每棚年收入在1萬元以上,因此淤地壩深受群眾歡迎,壩地也被老百姓稱為“保命田”。但是,在米脂縣榆林溝2號淤地壩和延川縣馬家灣淤地壩發現了大面積壩地鹽堿化現象,這影響了壩地效益的發揮。在來脂縣孟岔小流域調研中還了解到,流域內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的產業園區較少,僅陜西果業集團有限公司一家新建了蘋果產業園。現有梯田田面較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差,自然條件限制影響了土地流轉,因此參與規模化經營的企業較少,區域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2)水土流失治理資金投入不足。通過調研了解到,國家每年面上水土流失治理投資53萬元 ?km2 ,近10a都沒有增加,加之地方配套資金往往不能落實,水土流失治理資金明顯不足;淤地壩現有投資標準偏低,加之前期和施工中的設計、監理、林地占用補償、招投標等支出,以及地方配套資金落實困難等,造成淤地壩項目建設難度增大;大中型病險淤地壩核查入庫時,因地方財政無力支付前期費用,故項目不能正常申報,未能及時進人國家庫,導致病險隱患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地方爭取項目的積極性不高。
3)淤地壩建設和管理問題突出。調研區域普遍存在新建淤地壩選址困難問題。一是受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制約,新建淤地壩選址難度較大。調查發現,壩址占用林地的行政許可審批手續周期過長,影響項目申報進度;建設初期的設計、林地補償、招投標等均需要資金投入,現有政府補助資金很難滿足淤地壩高標準建設需求。二是已建成淤地壩后續的維修、運行管理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部分淤地壩溢洪道水毀嚴重,若不及時加固修復,則可能形成較大隱患。近年來,榆林市游地壩管護經費財政預算每年300多萬元,但平均一人一壩一年僅300元;淤地壩降等銷號需要鄉鎮政府申請,但評估產生的費用鄉鎮無力承擔,導致降等銷號工作推進困難。在對米脂縣榆林溝2號淤地壩、高殮村高殮后淤地壩、延川縣折家溝中型壩和馬家灣淤地壩的調研中發現,這些淤地壩多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均為重點骨干壩,除榆林溝2號淤地壩外,其余3座壩均未配備監控設施,采用的是人工巡視管理模式,管理效率低下。2022年米脂縣財政撥款30多萬元,在全縣30座重點淤地壩安裝了監控設備,這個做法值得借鑒和推廣。
4)淤地壩綜合利用提升問題需要重點解決。在延川縣座談中了解到,部分新建淤地壩在建成初期對死庫容形成的水面進行開發利用效益顯著,大部分水源都用于灌溉,部分淤地壩水面養魚年收人可高達20萬元,發揮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但新建淤地壩如何與產業發展融合,如何協調防汛與生產生活的矛盾,需要管理部門進一步研究和協調解決。
3陜西省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實現途徑建議
1)實施坡耕地改造和壩地鹽堿化治理,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將坡耕地改造和壩地鹽堿化治理工程列入“十五五”水保規劃,重點實施集中連片的窄條梯田、坡度 15° 以下的坡耕地、彎塌地及年久失修的老舊梯田改造,提高措施標準,配套完善生產道路、田間道路及排水措施,增強抵御極端氣象災害能力。對于已淤滿的游地壩,壩地鹽堿化治理也需要政府投入專項資金解決。將水土流失治理與勞動力結構變化、土地流轉、規模化產業布局、發展現代農業等需求相結合,推動水土保持和區域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2)轉變治理思路,優化投資模式。以示范園建設區域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整村推進綜合治理,實施精品工程,擴大示范效果,形成規模效應。面上治理要統籌規劃生態和經濟兩個系統,實現融合發展,變“被動治理”為“主動治理”“政府要治”為“民眾要治”,并將這一理念貫穿項目立項和實施的全過程,根據群眾意愿及產業需求下達資金計劃。優化政府補助投資機制,把現行的依據治理面積下達政府補助經費的模式變為依據治理工程量下達政府補助經費的模式。根據每年年末統計的各地市水土流失治理需求,下達資金計劃,實現精準治理。提高政府資金投入標準,取消或減少地方配套。增加淤地壩核查入庫經費,確保病險淤地項除險加固項目申報工作正常開展。優化淤地壩降等銷號流程,確保降等銷號工作正常推進。增加游地壩、示范園運行管理經費投入,解決管理經費不足難題,推動淤地壩和示范園持續發揮效益。
3)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全面領導和協調水土保持工作。新時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面臨許多新問題。雖然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水土保持工作,但是由于具體工作實際涉及水利、農業、林草、自然資源等多個部門,部門間協調、調度存在困難,因此在投資、治理中常出現各自為政、爭資金、爭項目、重復投資、重復建設、建設標準不一等情況[1]。根據水土保持工作的實際情況,各部門僅履行自身職責無法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無法落實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的工作方針,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各級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作用,健全各級協調機構,以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規劃統領全局,溝通、協商解決重大問題,有效推動陜西省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
4)加強淤地壩運行管理,建設骨干壩監測監控系統。建議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落實淤地壩運行管護經費,用于淤地壩水毀修復和日常維護,及時消除病險壩的安全隱患;加強骨干壩監測和監控能力建設,完善攔沙工程和重點淤地壩視頻監測系統,實現實時監控,確保汛期安全;淤地壩蓄積的雨水資源在黃土高原地區非常珍貴,合理地開發利用與民生關系密切,但也要協調防汛安全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因此需要政府職能部門出臺新的管理政策與相關標準,形成淤地壩安全管理、高效運行機制
5)財政專列水土保持前期工作經費。將水土保持項目儲備規劃費、實施方案編制費及淤地壩建設初期的設計費、林地補償費、招投標費、淤地壩入庫核查費等列入財政專項費用,確保項目立項和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4結束語
總結2023年9月5—9日調研成果,新時期陜西省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應不斷轉變治理思路,優化投資機制,加強運行管理,整合各行業資源,充分發揮設施效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從而服務地方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寶桐.我國水土保持委員會的歷史回顧與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13(1):7-9.
(責任編輯 李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