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這一方寸之間的懷袖雅物,既展現出不同朝代的審美趣味,又成為良工造物的時代見證。從古至今,它在中國大地上呈現出兩條交織的痕跡:一條是有著傳統工藝發展脈絡的文明軌跡,雖微細,但鮮活一從商周儀仗的禮制符號,到唐宋文人“書畫載道”的藝術載體,再到明清時期“蘇杭雅扇”引領下的審美范式,扇的形制流變、禮儀講究與使用方式,無不講述著每個時代的工藝特色,展現著扇子從器物至審美的變化;另一條則是雙手造物的手工印記一長江流域的蘇杭折扇延續著“精工細作”的造物理念,巴蜀之地的自貢竹絲扇凝聚著手藝人“百斤竹取八兩絲”的工藝極限,新會葵扇傳遞出編織的嶺南生態可以說,扇是千年文脈在當代的生動延續。
‘扇跡”,是深淺不一的文化軌跡,是凝聚匠心的造物印記。我們希望,當人們手持這把文化之扇時,不僅能感受到“輕羅小扇”的歷史肌理,更能感悟到它新的生機,從而讓中國扇在當代生活中既留住雅致的風骨,又扇起時代的新風。

當我們輕搖扇面時,可曾細察過骨架開合的力學之美?扇面承風的材料之妙?尺寸比例中蘊藏的視覺韻律?從精妙的結構設計到獨特的制作工具,從嚴謹的尺寸規范到突破常規的創意表達。扇子的背后,凝聚著手藝人對傳統的致敬與對未來的暢想。

小扇天地
圖 張曉亮
扇面扇骨,相得益彰
折扇最初在中國出現時,其功能更側重于彰顯身份。早期使用者主要為達官顯貴和文人士大夫階層,并常作為書畫的載體。文人墨客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或用于自賞,或用于饋贈友人,成為風雅的象征,體現了文人內斂含蓄的審美品位。《晉書·袁宏傳》記載袁宏出任地方官時,謝安曾贈扇:“臨別執其手,顧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贈行。’宏應聲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謝安贈扇,意在勉勵袁宏為官施仁政。由此可見,古代文人之間互贈折扇,往往包含著勉勵、期許與精神寄托。
逐漸地,隨著經濟與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電風扇、空調的普及,人們開始更多地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
從古至今,人們愛用扇,也愛藏扇。當前的折扇收藏領域,主要有3類藏家群體。
第一類藏家專注于扇骨收藏。他們多追求扇骨的工藝水準與材質品質,其收藏對象多為名家之作,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義林、王健、董德紅等大師制作的精品。同時,他們對扇骨材質亦有極高要求,往往偏好珍稀竹材或特殊木料。這類藏家的收藏核心在于“工”與“材”的完美結合。
第二類藏家則更注重扇面書畫藝術。本質上,他們屬于書畫收藏家的分支。由于扇面特有的弧度與棱角結構,在其上創作書畫較之平面紙本更具挑戰性。正因如此,優秀的扇面書畫作品往往比同類紙本作品更具收藏價值與藝術魅力。
第三類藏家致力于收藏古代折扇,尤以明清時期作品為貴。明代折扇存世稀少,清代至民國時期的扇品相對多見。近年來,這類古董折扇在拍賣市場上屢創高價,足見其收藏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這3類藏家群體并無高下之分,關鍵在于收藏者能否從中獲得審美愉悅與精神滿足。
真正有價值的藏扇,應當具備“文氣”這一核心特質。雖然“文氣”的概念較為抽象,但縱觀明代至民國時期,折扇始終是文人身份的重要象征。
作為主要制扇材料的竹子,與中國文人有著深厚的精神聯系。從魏晉“竹林七賢”到盛唐“竹溪六逸”,文人雅士與竹的淵源綿延不絕。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詩句,更是道出了竹子在文人精神世界中的特殊地位。
在確保文氣這一基礎特質的前提下,收藏者可根據個人偏好選擇其他特點,或秀麗雅致,或厚重古樸,這些特質與文氣并不相悖。但值得注意的是,折扇的文氣不僅體現在制作工藝與書畫藝術上,更蘊含于使用方式之中。優雅的“輕搖”而非粗魯的“猛扇”,從容的“輕開輕合”而非隨意的開合,這些細節既是保護扇面的需要,更是文人風度的自然流露。


取適宜的“材”,做有趣的扇
“哪種扇子最耐用?”“哪種最適合送禮”…普通消費者常會問及這樣的問題。湘妃鳳眼梅鹿這類材料因其稀缺性,材料價格較高,制成折扇之后,價格自然就更高。市場上常見的是玉竹、棕竹這兩種材質,它們從明代開始就一直是制作折扇最常用的材質。其實無論何種材質,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選擇。一把真正的好扇,材質并非決定因素。
以最常見的玉竹為例,它身上更具備文人樸素雅致的性格,古人所言“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在玉竹折扇上便是最好的體現。
這些年,收藏的經歷會讓我反向創作作品。我曾看到一副竹料,名為“蝴蝶斑竹”,也是斑竹的一種。蝴蝶斑竹很常見,其上會長一些花斑,我所看到的這些花斑恰好長在頂頭的部分,然后下面全部空白干凈,且花斑極似甲骨文骨片。扇子做好之后,我把甲骨文字用刻刀刻上去,以陰刻的方式呈現,然后在下面空白的地方刻一個青銅銘文,以陽刻方式呈現。這樣一來,它就變成一把獨一無二的折扇。雖然蝴蝶花斑竹很常見,但能通過另外的方式賦予它與眾不同的面貌,把它變成一個不尋常的器物,這是制扇過程中有趣的事。
玉竹對扇也很有意思,所謂對扇,就是一長一短、一大一小,通俗地講就是情侶扇。一把扇子長9.5寸,一把扇子長7.5寸。為了豐富它,我請中國美術學院的劉建軒老師在扇面上畫了紅葉棲禽,對扇中的兩只小鳥隔扇相望,趣味盎然。
理解傳統,而后創新
扇子雖美,卻也面臨諸多發展瓶頸,主要體現在制作者、創新理念及收藏者等多個層面。就制作者而言,近年來折扇市場異常火爆,從業者數量激增。然而在制作過程中,諸多匠人陷入了一種誤區——過度追求工藝的極致完美。這種現象實則源于收藏市場的需求導向。匠人們將折扇制作得過分規整精細,雖技藝精湛,卻喪失了傳統手工應有的“人氣”。一把工藝完美卻冰冷機械的折扇,徒具其形而失其神韻。傳統手工制扇講究形意兼備:形至而意缺則顯呆板,意到而形散則顯殘缺。過度追求形似,必然導致神韻的缺失。
在創新方面,部分匠人為標新立異,嘗試對傳統折扇進行改良。創新本為好事,然若缺乏對傳統的深入理解,其創新往往流于形式,最終淪為不倫不類之作。近年來市場上涌現諸多花哨之作,初看驚艷,細觀則顯妖艷。折扇歷經六百余年的發展演變,現存形制樣式皆為前人智慧結晶。真正的創新應建立在深刻理解傳統的基礎上,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前提下融入個人創意,方為有價值的創新。
至于收藏群體,近年來隨著折扇市場升溫,加之文玩核桃、手串等市場遇冷,大量原本文玩收藏者轉向折扇收藏。其中雖不乏真正愛好者,但多數仍屬盲目跟風。折扇作為傳統文人雅物,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需要相應的文化修養方能真正欣賞。建議收藏者靜心研習折扇相關知識,深入了解其文化底蘊。唯有如此,方能在輕搖折扇之際,獲得真正的心靈享受與文化滋養。
各種頭型的折扇。
蝴蝶斑竹刻甲骨文折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