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作為重要經濟作物,在全球廣泛種植,特別是山東省等地,具有重要農業和經濟價值。然而,病蟲害的頻繁發生嚴重制約了花生的產量和品質,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病蟲害不僅影響花生生長發育,還增加生產成本,給農民帶來較大經濟壓力。因此,研究花生病蟲害防治技術,特別是有效防治措施,對于提升花生生產效益、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科學的防治技術不僅能提高花生產量和品質,還能降低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推動綠色農業發展。
1花生栽培病害及危害
花生栽培過程中,病害常常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尤其在山東省新泰市等地區,氣候和土壤條件為病害的發生提供了良好環境。根腐病、葉斑病、白粉病和枯萎病是最常見的病害,它們對花生的生長及經濟效益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1.1根腐病
根腐病由枯萎病菌和根腐病菌引起,病害發生的關鍵因素是土壤濕度高、溫度適宜。在新泰地區,梅雨季節土壤濕度超80% 、溫度為 22~30°C 的環境最適宜根腐病的擴散。病原菌通過根部侵染,導致花生根部腐爛,影響水分和養分吸收,嚴重時會導致整株死亡。根腐病會造成 20%~50% 的產量損失,影響花生生長發育。防治措施包括在種子處理環節使用 500~1000mg/L 的殺菌劑,合理灌溉及改善土壤排水性。
1.2葉斑病
葉斑病由葉斑病菌引起,常在濕度為 70%~90% 的環境中蔓延。新泰地區夏秋季氣候濕潤,非常適合該病害的發展,病斑呈黃色或褐色,逐漸擴大,導致葉片脫落。葉斑病減少了花生的光合作用,導致 10%~30% 的產量損失。防治葉斑病的方法包括使用氯硝磺酸噴灑,濃度為 200~300mg/L ,并進行合理密植( 400~600株 /hm2 )和修剪病枝。
1.3白粉病
白粉病由白粉病菌引起,在 20~28°C 的干燥低濕氣候條件下容易發生。白粉病菌通過空氣傳播,導致植株葉片、莖稈、花序上形成白色粉狀物,影響光合作用。新泰地區高溫季節為白粉病的高發期,通常會有 10%~20% 的產量損失。防治方法包括噴灑苯醚甲環唑,濃度為 100~150mg/L ,并保持田間通風,避免積水和過度濕潤。
1.4枯萎病
枯萎病由枯萎病菌引起,病菌主要侵害花生根部,導致植株枯萎。該病害在 25~35°C 、土壤濕度低于 50% 的干旱高溫環境下最為嚴重。新泰地區的夏季條件有利于枯萎病的發生,導致花生生長受阻,最終植株死亡。該病害可導致 30%~40% 的產量損失,并影響抗病性。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抗病品種、輪作及土壤消毒等措施。
2花生栽培過程中的蟲害及其危害
花生栽培過程中,蟲害對植株生長、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尤為顯著。特別是在新泰地區,濕潤氣候和溫暖的溫度條件為蟲害的發生提供了理想的環境。蟲害的發生不僅會影響花生的根、莖、葉和莢果,還會影響花生的發育和質量,嚴重時對產量造成較大損失。
2.1花生蚜蟲
花生蚜蟲是花生栽培中常見的害蟲,主要在花生開花期和初期生長階段危害植株。蚜蟲通過吸食花生植物汁液,直接造成營養流失,同時也是多種病毒病的傳播者。在新泰地區,氣溫為20~30% 、濕度為 60%~80% 的環境條件下,蚜蟲繁殖迅速,造成的危害較大。蚜蟲的繁殖速度快,若不及時防治,會導致 10% ~30% 的產量損失。防治蚜蟲的措施包括噴灑吡蟲啉和氯噻啉殺蟲劑,噴灑濃度控制在 150~200mg/L ,同時保持適當的種植密度和良好的田間管理,減少蚜蟲的滋生。
2.2花生螟蟲
花生螟蟲主要在花生開花后的50\~60天內侵害莢果,成蟲產卵后,幼蟲鉆入莢果內,食害花生種子。螟蟲的危害通常發生在溫度為 25~30°C 濕度為 70%~80% 的氣候條件下。螟蟲導致花生莢果破損或未成熟,降低種子發芽率和產量。在新泰地區,螟蟲的侵害可造成 10%~40% 的產量損失。防治方法通常采用氯蟲苯甲酰胺,濃度為 50~75mg/L ,噴灑時最好在花生開花期和幼蟲孵化初期進行,以降低蟲害損失。
2.3花生地老虎
花生地老虎的幼蟲主要危害花生的種子和根系,尤其是在播種后的初期。地老虎以啃食根系和幼苗為生,導致植株生長受阻,甚至死亡。該害蟲在新泰地區的春季播種期尤為嚴重,其最適宜在土壤溫度為 18~25% 和濕度為 50%~60% 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地老虎的存在導致花生植株萎黃甚至死亡,植株死亡率為3%~10%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高效氯噻啉( 100~150mg/L 進行土壤處理,并配合人工捕捉成蟲,減少蟲口基數。
2.4花生薊馬
花生薊馬是另一種發生態勢嚴重的害蟲,主要吸食花生植物的葉片和莖稈汁液,導致葉片變黃、枯萎,嚴重影響植株生長。薊馬的危害常發生在 25~35°C 的氣溫條件下,特別是在干燥高溫的夏季,薊馬數量迅速增加,危害程度加重。薊馬可造成花生10%~15% 的產量損失,重度危害時的產量損失率為 20%~30%[3] 門防治薊馬的主要措施包括噴灑吡蟲啉(濃度為 50~100mg/L ,同時進行人工捕捉,保持田間通風,減少雜草,防止薊馬滋生。
3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
花生栽培中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涉及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及綜合防治,旨在通過合理的管理手段有效控制病蟲害,保障花生的健康生長與高產。
3.1農業防治技術
病害防治的農業措施通常包括品種選擇、輪作換茬、適宜密植等手段。例如,在新泰地區,常選用抗根腐病、抗葉斑病等病害的花生品種,種植密度一般控制在400\~600株 /hm2 ,有效避免病害傳播。實施輪作可以減少土傳病害的積累,每2\~3年輪作一次,尤其有利于控制根腐病和枯萎病等病害的發生。此外,合理的灌溉與施肥管理,避免過度濕潤,能有效降低白粉病的風險,增強植株抗病性。
3.2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技術通過改善田間環境來控制病蟲害。針對病害,使用黑色地膜不僅能提高土壤溫度,促進花生生長,
還能有效防止根腐病和其他土傳病害的傳播。尤其在濕度較大的條件下,使用地膜能夠有效降低病原孢子的傳播速度。此外,控制灌溉方式,避免積水滯留,也有助于減少白粉病等葉面病害的發生。
在應對蟲害時,物理防治手段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黃色粘蟲板是防治蚜蟲、螟蟲的有效工具,每公頃放置20\~30塊,能有效誘捕成蟲,減少蟲卵的孵化和傳播。反光膜的使用在花生栽培初期尤其重要,它不僅能夠干擾害蟲的覓食行為,還能降低其棲息的機會。針對地老虎等地下害蟲,覆蓋黑色地膜或白色塑料膜是非常有效的防控方式,能夠切斷害蟲與土攘的接觸,減少其對根部的傷害。
3.3化學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常作為快速、有效的病蟲害防控手段。在防治病害時,多菌靈、苯醚甲環唑等常用殺菌劑可以控制根腐病、葉斑病和白粉病等常見病害。使用時,藥劑的濃度通常控制在50\~100mg/L ,每畝噴灑60\~80L,施藥時間應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避免高溫下藥效揮發過快。為了保證藥劑的效果,噴灑時要注意全面覆蓋植株,尤其是葉片和根部,增強病害防控的精準性。
防治花生蟲害也離不開化學農藥的使用。氯蟲苯甲酰胺和吡蟲啉是常用的殺蟲劑,噴灑濃度為 50~100mg/L ,每公頃使用80\~100L,能有效防控蚜蟲和螟蟲的發生。針對地老虎的地下活動,可選擇毒死蜱等殺蟲劑,使用濃度為 150~200mg/L ,每公項用量為100L,從而減少害蟲對花生根部的損害。化學防治雖然見效較快,但應嚴格控制使用次數和劑量,避免農藥殘留對環境和作物造成不利影響。
3.4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以其環境友好、低毒性等特點,成為近年來推廣的重要手段。對于病害,使用枯草芽孢桿菌進行灌根,能夠有效控制根腐病、枯萎病等土傳病害。該生物制劑的常用濃度為 1×108CFU/mL ,每公頃使用量為3\~5L,能夠增強植物的免疫力,同時抑制病原菌的生長。此外,生物農藥的使用還能夠改善土壤健康,提升作物的抗逆性。
防治蟲害時,生物防治手段通過引入自然敵害進行調控。常用的天敵包括寄生蜂、捕食性螨等。寄生蜂可通過寄生在害蟲的卵或幼蟲體內,減少害蟲的種群數量。根據防治需要,每公頃放置50\~100只寄生蜂,能夠有效控制蚜蟲和螟蟲等害蟲。
3.5綜合防治技術
病害防治的綜合技術通過合理結合物理、化學及生物措施,能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在新泰地區,花生栽培常選用抗病品種并實行2\~3年輪作,減少土傳病害的積累。同時,使用多菌靈中 50~100mg/L 和苯醚甲環唑等殺菌劑進行防治,確保每畝噴灑60\~80L,有效控制根腐病、葉斑病等病害。生物防治技術如枯草芽孢桿菌( 1×108CFU/mL 的應用,能夠增強作物免疫力并抑制病原菌的生長。
至于蟲害防治,綜合防治手段也同樣重要。對于蚜蟲和螟蟲,可以使用黃色粘蟲板進行誘捕,每公頃放置20\~30塊,減少蟲源。在此基礎上,噴灑吡蟲啉 50~100mg/L ,每公頃噴灑 80~ 100L,可以快速控制蟲害的蔓延。針對地下害蟲地老虎,采用毒死蜱( 150~200mg/L 進行防治,使用量為 100L/hm2 。同時,每公頃釋放50\~100只寄生蜂,有效抑制蚜蟲和螟蟲的種群擴張。綜合防治技術通過多重手段的結合,有效減少化學藥劑依賴,保證了作物的健康生長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4花生病蟲害防治效果
近年來遭遇嚴重的病蟲害問題,尤其是根腐病、葉斑病及蚜蟲、地老虎等害蟲,導致產量下降。為應對這些問題,合作社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特點,實施農業、化學與生物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這些措施不僅有效控制了病蟲害,提升了產量和質量,還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改善了生態環境。
4.1對病蟲害的抑制效果
隨著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持續改進,新泰市北張家莊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花生病蟲害抑制效果顯著。采用綜合防治方法有效減少常見病蟲害的發生,提高作物的健康生長和產量,防治措施及效果如表1所示。
表1顯示,張家莊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實施病蟲害防治措施后,根腐病和葉斑病的發生率分別下降 20%~40% ,常見病害發生率得到有效降低。黃色粘蟲板的誘捕效果較為顯著,蚜蟲和地老虎的發生率下降 50%~60% ,從而有效減輕了蟲害。使用生物防治措施(枯草芽孢桿菌)對根腐病、枯萎病的抑制效果也較為突出,病害發生率降低 15%~25% 。這些防治措施結合使用,極大降低病蟲害的影響,促進花生的健康生長。
4.2對花生產量的影響
張家莊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實施綜合病蟲害防治措施,花生的產量得到顯著提高。防治措施的實施不僅減少了病蟲害對作物的影響,還有效增強了花生的抗病蟲能力。通過綜合防治,花生的產量顯著提升,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
根據表2中的數據,采用輪作與抗病品種后,花生產量從4000kg/hm2 增至 4800kg/hm2 ,增幅為 20.0% 。使用多菌靈( 50~ 100mg/L 后,產量從 4200kg/hm2 增至 5100kg/hm2 ,增幅為 21.4% 。通過黃色粘蟲板的防治措施,花生產量從 4100kg/hm2 增至4850kg/hm2 ,增幅為 18.3% 。采用生物防治(枯草芽孢桿菌)后,產量增幅為 15.9% 。這些數據顯示,綜合防治措施顯著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從而提升整體產量。
4.3經濟效益分析
花生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直接帶來花生種植經濟效益的提升。張家莊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采用綜合防治措施,不僅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還降低農藥使用量,提升作物的質量,進而提高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分析如表3所示。
表3顯示,采用輪作與抗病品種后,防治成本為3800元/hm2 ,但增產收益為1200元/hm2,經濟效益比為 34.7% 。使用多菌靈 (50~100mg/L) 時,成本為3900元 /hm2 ,增產收益為1450元/hm2 ,經濟效益比為 40.3% 。通過黃色粘蟲板防治,增產收益1300元 /hm2 ,經濟效益比為 40.6% 。生物防治技術的經濟效益比為31.8% 。這些數據顯示,綜合防治措施有效提高了花生的經濟效益。
花生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在提高產量、減少環境污染方面具有顯著成效。花生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作物產量,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和環境污染。而且,綜合防治技術改善了環境質量,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隨著生物防治和智能農業技術的進步,病蟲害防治將更加精準、高效,進一步減少農藥依賴,提升作物生產力,實現環境友好與高效生產并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連志遠,李化蓮,雷雪霏.花生高產栽培及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5):190-192.
[2]李萌,喬勇,王磊.花生高產優質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4,42(8):55-57,97.
[3]丁管洪.花生高產優質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4(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