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農業生產的重要挑戰,其對糧食作物生長、產量形成,以及農業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不容忽視。在我國南方地區,水稻是糧食安全的核心支柱作物,而氣候異常引發的高溫、干旱、暴雨等極端天氣對水稻生產的威脅日益突出。廣西地處亞熱帶氣候帶,水稻栽培條件良好,但近年來氣溫升高、降水不均、極端天氣頻發,使得水稻生長周期中的關鍵階段,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不僅對農民收人和地方經濟產生負面作用,也對區域糧食供給安全帶來了嚴峻考驗。在此背景下,探索氣候變化對水稻生產的具體影響機制,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應對策略,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為農業生產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實踐意義。
1水稻栽培中氣候變化對產量影響的定量分析
1.1相關性分析
計算氣候變量與水稻產量之間的相關程度,明確氣候變化對產量的影響方向和強度。 ,r>0 :正相關,變量值增加時產量增加;r<0 :負相關,變量值增加時產量減少; r>0.7 :強相關; r?0.7 :中等相關; r<0.4 :弱相關。
1.1.1氣溫與水稻產量的相關性
分析結果顯示,水稻產量對適宜溫度( 28°C-30°C 的依賴性較強。在這一溫度范圍內,光合作用效率最高,養分合成和分配最為有效。數據表明,日均氣溫在此區間時,水稻產量與氣溫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 r=0.58 )。適宜溫度不僅促進植株健康生長,還增強了植株對病蟲害的抗性,進一步提高了產量穩定性。當日均氣溫超過 30% 時,水稻產量開始顯著下降,相關性由正轉負 (1=0.65 )。尤其是當氣溫持續高于 35°C 時,抽穗期的花粉活性顯著降低,授粉率下降,增加了空殼率。同時,高溫條件下籽粒的灌漿速率減慢,千粒重下降。高溫脅迫對關鍵生長階段(抽穗期和灌漿期)的破壞性尤為顯著,是水稻產量波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1.1.2降水量與水稻產量的相關性
年降水量在 800-1200mm 之間時,水稻產量較高,與降水量呈顯著正相關 r=0.61 )。這一范圍內的降水量能夠充分滿足稻田水分需求,同時避免了過度積水對根系的損害。降水的穩定供應有助于苗期出苗整齊和分蘗期的株數增加,為最終產量形成提供了保障。當年降水量低于 800mm 時,稻田水源不足,根系吸水能力下降,尤其是在分蘗期和灌漿期,干旱脅迫直接導致有效穗數減少和籽粒不飽滿。此外,當年降水量超過 1200mm 時,過量降水引發稻田積水,影響根系呼吸,導致養分吸收能力下降(相關系數 r=-0.48 )。在苗期,強降雨可能造成植株根系發育不良;在收割期,積水易導致稻谷倒伏和品質降低。
1.2極端天氣事件與水稻產量的相關性
1.2.1臺風是稻作區的主要極端天氣類型之一,其發生頻率與水稻產量的波動呈顯著負相關( r=-0.68 。臺風帶來的強風和暴雨不僅引發稻田積水,還可能導致植株倒伏,尤其是在苗期和收割期,影響尤為嚴重。此外,臺風還加劇了病蟲害的傳播,進一步威脅稻田的健康。
1.2.2暴雨的頻率與水稻產量的相關性為負相關 (1=-0.53 )。暴雨的累積效應主要體現在洪澇災害和土壤侵蝕上,對苗期和分蘗期的根系生長形成抑制作用。在灌漿期和收割期,暴雨引發的積水會顯著降低千粒重和稻谷品質。
1.2.3干旱與水稻產量呈中等負相關 (1=-0.62 )。干旱條件下,稻田缺水導致植株光合作用減弱,尤其是在分蘗期和灌漿期,穗數減少和籽粒不飽滿現象尤為突出。此外,干旱會增加稻田土壤硬化板結的風險,進一步阻礙根系的養分吸收。
2水稻栽培中氣候變化對產量影響的應對策略
2.1優化水稻品種
2.1.1推廣耐高溫、抗旱新品種
高溫對水稻的影響尤為顯著,尤其是在抽穗期和灌漿期,持續高溫會導致花粉活性下降,授粉成功率降低,最終引發籽粒灌漿不足,千粒重下降,產量顯著減少。針對這一問題,推廣耐高溫新品種成為應對策略中的重要環節。這些品種通過基因改良和選育技術,增強了對高溫脅迫的抵抗能力,即使在高溫條件下,也能保持較高的授粉率和灌漿速率,從而減少空殼率,穩定產量。干旱同樣是氣候變化對水稻栽培帶來的重要威脅,尤其在降水不足或水資源短缺的地區,干旱條件會抑制水稻根系的吸水能力,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推廣抗旱品種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這類品種通過改良根系結構,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使水稻在干旱條件下仍能維持較高的生理功能,避免因水分不足而導致的植株早衰或減產。
此外,結合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研究和開發適應區域性氣候特點的優質水稻品種,將進一步提升抗逆性。例如,通過轉基因技術改良水稻的抗旱基因,增強其在干旱環境中的適應能力。這些新品種的推廣,不僅可以顯著降低氣候變化對水稻生產的負面影響,還為農戶提供了更穩定的種植選擇。
2.1.2引進抗病蟲害品種
濕熱環境容易引發病蟲害,如稻瘟病、紋枯病和稻飛虱等,嚴重威脅水稻產量。針對病蟲害的高發問題,引進抗病蟲害品種成為關鍵對策。這些品種通過抗性育種技術增強了植株對病害菌和害蟲的抵抗能力。例如,抗稻瘟病的基因水稻品種能夠有效抑制真菌的入侵;抗稻飛虱的品種則通過改良植株的化學防御能力,降低了害蟲的取食傾向。推廣這些品種不僅能顯著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頻率,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保護農田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1.3持續開展品種試驗與更新
氣候變化的動態性和區域差異性,決定了水稻品種的更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為確保推廣品種能夠適應當地氣候變化的具體特點,應在不同種植區建立品種試驗田,對現有品種進行適應性篩選。這些試驗田通過模擬不同的氣候條件,觀察品種在高溫、干旱和病蟲害環境中的表現,評估其在不同條件下的產量穩定性和抗逆性。在試驗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品種的抗逆能力,還需綜合考慮其生長周期、品質表現以及經濟效益等因素。例如,高產的耐高溫品種如果生長周期過長,則可能錯過最佳收獲季節,影響總體種植效益;同樣,抗病蟲害的品種如果品質較低,也可能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通過試驗篩選出符合區域氣候特點,且綜合性能優異的品種,是確保推廣效果的關鍵。
2.2改進栽培技術
2.2.1調整播種時間
水稻生長的關鍵階段(如抽穗期和灌漿期)對氣候條件高度敏感,高溫和降雨集中發生在生長季節的后期,對產量形成構成威脅。因此,應合理調整播種時間,使水稻的關鍵生長階段避開高溫脅迫和強降雨影響。例如,通過早播,確保水稻在氣溫較低、降雨相對均勻的季節完成抽穗和灌漿,從而提高產量質量;或適時遲播,以規避高溫高濕條件對灌漿過程的破壞性影響。調整播種時間不僅可以降低氣候變化的負面效應,還能夠通過優化水稻的生長環境,提升其抗逆能力。
2.2.2推廣立體種養模式
稻魚、稻蝦共生等立體種養模式,在現代農業中表現出顯著的生態和經濟效益。這種模式利用水稻田的自然水環境,養殖魚類或蝦類,形成稻田與水產的生態共生關系。一方面,水產養殖的活動能夠改善稻田的微生態環境,調節小氣候,減少高溫脅迫;另一方面,這種模式可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例如通過魚蝦捕食害蟲,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此外,立體種養顯著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稻田綜合收益,為農民提供了更高的經濟回報,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2.2.3施肥精準化
氣候變化條件下,精準施肥是提高水稻抗逆性的關鍵措施之一。結合土壤檢測結果,根據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制定科學的施肥方案,可以避免因肥料過量或不足導致植株抗逆能力下降。在苗期,施足氮肥以促進分蘗和植株早期生長;在灌漿期后期,增加鉀肥的使用量,以增強植株的抗高溫、抗倒伏能力,同時提高稻谷的品質和千粒重。此外,應注意減少單次施肥量,通過分次追肥方式提高養分利用效率,減少肥料浪費,同時降低化肥對環境的污染]。
2.2.4密植與通風結合
合理的種植密度對水稻的生長至關重要。在密植過程中,應確保植株之間有足夠的空間,避免過度競爭,以保證養分和光照的均勻分布。此外,加強田間管理是應對高溫高濕環境的重要手段。通過開溝排水降低田間積水量,保持稻田通風良好,有助于減少病蟲害的滋生和傳播。適時除草也可改善稻田的光照條件,抑制高濕環境下病菌的繁殖。密植與通風結合的措施,不僅能提高水稻群體生長的健康性,還能降低氣候變化對產量形成的不利影響。
2.3加強水資源管理
2.3.1科學灌溉技術
針對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水特點,推廣間歇灌溉技術是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在分蘗期,通過淺水管理促進植株分蘗和根系發育,避免長時間深水灌溉導致的能耗增加和根系缺氧。在抽穗和灌漿期,維持適宜的水層高度以減少水分蒸發,同時緩解高溫對籽粒灌漿的不利影響??茖W灌溉技術不僅能節約水資源,還可減少水稻根系長期淹水的負面影響,提高根系的呼吸和養分吸收效率,從而實現增產增效。
2.3.2應用節水技術
在降水減少或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推廣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可以實現對稻田水分供給的精確控制,避免過量灌溉和水資源浪費。此外,通過在稻田覆蓋稻草或其他材料,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同時降低田間溫度,減輕高溫干旱對植株的壓力。節水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應對水資源短缺,還能改善稻田小氣候,提升水稻生長環境的穩定性。
2.4加強病蟲害防控
2.4.1建立監測與預警系統
病蟲害的高發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因此需要依托氣象數據和田間調查,構建區域性病蟲害監測和預警系統。例如,利用智能監測設備實時監控稻飛虱和稻瘟病的發生趨勢,結合氣象條件預測病蟲害擴散范圍和高發時間,并向農戶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通過提前防控,可以大幅降低病蟲害對稻田的損害程度,提高防治效率。
2.4.2推廣生態防控措施
減少化學農藥的依賴,推行生態防控技術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方向。例如,通過引入蜘蛛、青蛙等天敵捕食害蟲,有效降低害蟲種群密度;在田間布設防蟲網或安裝誘捕器,可進一步減少害蟲對稻田的侵害。結合微生物防治技術,如使用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藥劑控制稻瘟病,不僅能有效減少環境污染,還能維持稻田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
3案例分析:廣西橫州市水稻栽培中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
3.1案例背景
廣西橫州市是我國南方的重要水稻產區,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夏季高溫和臺風頻發。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氣溫顯著升高,強降雨和干旱交替發生,極端天氣對水稻栽培的影響加劇,表現為稻田積澇、抽穗期高溫脅迫、灌漿期干旱以及病蟲害頻發。這些問題嚴重威脅到水稻產量的穩定性。為應對這些挑戰,當地農業部門和農戶采取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提高水稻栽培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3.2實踐措施
3.2.1推廣耐高溫、抗病蟲害品種
當地農業部門與科研機構合作,篩選并推廣了一批適應高溫和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水稻品種,例如耐高溫的雜交稻(中浙優8號、昌兩優香久久)和抗稻瘟病的優質稻品種(野香優莉絲、野香優絲苗、更香優糖絲等)。這些品種在高溫環境下具有更高的授粉成功率,同時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頻率。
3.2.2調整播種時間與種植制度
根據氣候變化趨勢,當地農戶將水稻的播種時間適當提前,以避開臺風和暴雨集中期,確保水稻的抽穗期和灌漿期處于較為適宜的氣候條件。此外,推廣稻蝦共生、稻魚共生等種植模式,優化稻田生態系統,增強稻田對極端天氣的適應性。
3.2.3實施節水灌溉與排水系統建設
針對降水不均問題,當地建立了完善的小型水利設施,包括蓄水池和高效排水系統,確保在干旱時能及時灌溉,在暴雨時能迅速排水。同時,推廣間歇灌溉技術,在分蘗期保持淺水管理,在抽穗期和灌漿期維持適宜水層,減少水資源浪費。
3.2.4加強病蟲害監測與防控
結合氣象數據和田間監測,當地建立了病蟲害預警系統,實時監測稻飛虱、稻瘟病等病蟲害的發生趨勢,指導農民科學防治。此外,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如生物農藥和天敵昆蟲的使用,減少化學藥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3.3效果分析
通過一系列措施,當地水稻生產的穩定性顯著提高。推廣耐高溫、抗病蟲害品種,使水稻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的產量更為穩定,平均畝產量提高 10%-15% 調整播種時間和優化種植制度,使水稻關鍵生長階段避開高溫和強降雨影響,同時稻蝦、稻魚共生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節水灌溉和高效排水系統的應用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單位面積用水量減少 20%-30% ,并緩解了稻田積澇風險。病蟲害監測與綠色防控技術降低了病蟲害發生率,化學藥劑使用量顯著減少,改善了生態環境。這些措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保障了水稻產量和生態可持續性。
結語,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通過科學的應對策略,可以有效緩解其對水稻生產的不利影響。這些實踐表明,優化種植技術和資源管理不僅能穩定水稻產量,還能提升農田生態系統的韌性和可持續性。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協調農業技術創新與區域生態條件,將高效、綠色的生產模式融入到農業實踐中,實現糧食安全與環境保護的雙贏。這為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生產提供了寶貴經驗,展現了適應與創新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孟華堂.全球變暗背景下太陽輻射變化對水稻氮素吸收、分配與轉運的影響[D].南京農業大學,2022.
[2]陳小萌.全球變暗背景下太陽輻射變化對水稻產量形成的影響[D].南京農業大學,2022
[3]張晟璐.利用藻覆蓋技術增加水稻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的研究[D].浙江大學,2022.
[4]張明靜.韓笑.胡雪.等.不同種植方式下溫度升高對水稻產量及同化物轉運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21,54(07):1537-1552.
[5]凌霄霞.張作林.翟景秋.等.氣候變化對中國水稻生產的影響研究進展[J].作物學報,2019,45(03):3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