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經典文學作品作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愈發凸顯。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文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奠基的重要階段。經典文學作品以其獨特的魅力,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廣闊精神世界的大門,這是因為經典文學作品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精髓,更蘊含著對人性、社會、自然的深刻洞察與獨到見解。因此,深入挖掘經典文學作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并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未來公民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典文學作品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傳承中華文化傳統
經典文學作品猶如一面鏡子,不僅映照出中華文化傳統的深邃與輝煌,更是社會風土人情、倫理道德以及歷史事件的折射。學生通過學習這些經典文學作品,如同穿越時空,能夠想象那些歷史的瞬間,感受古人的智慧與心聲。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還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華傳統價值觀如仁愛、孝道、忠誠等的獨特魅力[。這份對文化傳統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在學生心中培養出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并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這種文化沉浸式的體驗,無疑將點燃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學習,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使者。
2.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經典文學作品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無疑是中華文化的璀璨瑰寶。經典文學作品承載了千百年的智慧與情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學生通過學習這些作品,能更好地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從中汲取力量,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這份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將成為學生面對世界多元文化挑戰時的堅實后盾。同時,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還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讓學生在欣賞我國古典文化的同時,也能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從而在全球化的舞臺上更加自信地展現自己的風采,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3.培養學生思想品德
經典文學作品猶如一座座智慧的寶庫,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倫理道德觀念。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學生得以穿越時空,與不同歷史時期的偉人對話,感受這些歷史偉人的智慧與道德光輝,從而獲得寶貴的啟示[2。以《紅樓夢》為例。林黛玉的才情與敏感、賈寶玉的純真與叛逆,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了人性的復雜多面,更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友情、家庭、愛情等價值觀念。學生在品味這些人物命運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正面的道德啟示,學會如何以更加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而這樣的閱讀體驗,無疑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經典文學作品教學價值的挖掘策略
1.創設經典文學作品閱讀懸念,挖掘文學價值
為了提升初中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語文教師可以采用設置懸念的教學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提出引人入勝的問題或突出故事中的未解之謎,促使學生深入挖掘經典文學作品中隱藏的價值與內涵,進而促使學生更深入、更仔細地閱讀文本。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參與度,還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習慣[3。例如,《西游記》作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智慧哲理,從第一章《猴王出世》開始,從而引出后續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而在九九八十一難中,有很多值得學習和探究的哲理。
為了激發初中生對《西游記》這一經典名著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利用作品中充滿趣味性和懸念的章節,比如可以選擇“三借芭蕉扇”的情節作為切入點。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熟悉師徒四人為何需要芭蕉扇的情節背景。接著,提出一些引發思考的問題,如:“鐵扇公主是否會直接借出芭蕉扇?”“孫悟空會采取何種方法獲取芭蕉扇?”這些問題旨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隨后,鼓勵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仔細閱讀后續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在完成閱讀后,教師組織學生撰寫讀后感或心得體會,以此來鞏固所學知識,并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通過學生的書面作業,教師也能更好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展,并據此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進一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僅能幫助學生取得知識上的收獲,還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學會反思和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同時,教師也能夠更有效地評估學生的閱讀水平,并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在后續教學活動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幫助。
2.利用信息技術挖掘文學價值,輔助學生理解知識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新媒體教學已成為當前初中語文課堂輔助教學活動的有效工具[4。教師利用元素豐富的PPT、精簡直觀的微課視頻等資源,能夠為語文閱讀課堂增添趣味性和互動性,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但鑒于初中生尚處于價值觀的形成階段,難以準確判斷網絡上大量信息的價值,因此教師可以扮演篩選者的角色,利用信息技術的多樣性和直觀性,將復雜的語言文字轉化為更加生動易懂的形式。借助視覺和聽覺元素,如圖片、音樂和視頻,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的興趣,確保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此外,很多經典名著由于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原著與改編作品之間的異同,探討兩者在敘事手法、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差異。這種對比分析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能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最大限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能使學生在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中逐漸深入挖掘并對比其文學價值特點,從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統編初中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智取生辰綱》一文教學結束后,教材涉及《水滸傳》這一名著的導讀內容。《水滸傳》中有很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其中《智取生辰綱》就是人們最為熟知的故事之一。同時《水滸傳》也被拍攝成電視劇,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展示電視劇的經典場景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利用學生熟悉的影視素材激發學生對原著的興趣。接下來,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原著與影視改編之間的差異,從而使學生挖掘《水滸傳》這一名著的文學價值內涵,以此加深學生對原著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水滸傳》中復雜的人物關系,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呈現相關信息圖表,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并逐漸培養起自主閱讀的習慣,在理清《水滸傳》108名好漢關系的過程中深入挖掘并探究這些好漢之間的關系圖譜或者“陣營”分布等。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以小組為單位的角色扮演活動,鼓勵學生深入體會不同角色的情感與思想,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題和人物性格。又或者利用信息技術和影視資源,組織小組或全班范圍內的討論會,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與感受,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并在同伴的影響下激發更多探索的欲望。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學生集思廣益,分享各自的觀點和見解。這種互動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細節和深層含義的理解,也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得學生對作品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3.結合名人逸事探究文學價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語文經典文學作品教學價值挖掘過程中,教師應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始終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挑選與經典文學作品相關的有趣話題和名人逸事,以此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內容的興趣,為高效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5。對于初中生而言,和諧且充滿樂趣的課堂氛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可通過講述名人逸事等方式,營造輕松有趣的課堂氣氛。對于學生而言,這些有趣的名人逸事中包含著諸多吸引人的故事情節,能夠更好地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經典文學作品的探索中來,從而增強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內容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統編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朝花夕拾》這一名著導讀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魯迅先生的一些趣聞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講述這樣一個故事:“魯迅是我們學習語文時經常接觸的一位作家,魯迅的文風犀利,創作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其實,魯迅本人的經歷也相當有趣。有一次,魯迅去理發店理發,因為穿著樸素,理發師誤以為他是普通人,服務并不周到。結果,魯迅離開時隨手給了理發師一大把錢,然后徑直離開了。理發師數錢時發現金額遠超預期,非常開心。那么,同學們,你們認為魯迅為什么會這么做呢?”通過這樣的趣事和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思考魯迅的性格和行為背后的原因。接著,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講述這個故事的后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并進一步介紹魯迅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點。當學生了解到魯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如此有趣的故事后,會在接下來學習魯迅相關文學作品時自然而然地深入挖掘其作品背后的故事,而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主動探索經典文學作品的內容。
經典文學作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其教學價值深遠而廣泛。基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探究并挖掘經典文學作品的價值,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感悟,甚至還能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及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所以,在未來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繼續探索更多元化、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讓經典文學作品的光芒照亮每一位學生的心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曾祥春.試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J].學周刊,2020(8).
[2]任曉瑋.經典誦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J].課外語文,2021(34).
[3]林珊.部編版初中語文紅色經典作品對學生寫作的啟示[J].新課程,2021(25).
[4]李安軍,國學經典文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新課程,2022(27).
[5]李越,姜欣瑤.國學經典文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策略探討[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