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是初中語文寫作的重點內容,也是中考語文作文常考體裁。統編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作主題為“觀點要明確”,第三單元寫作主題為“議論要言之有據”,第五單元寫作主題為“論證要合理”,構成了議論文寫作的“三部曲”。但在議論文實際寫作中,學生對“論點”的論述常常“不充分”,主要表現為:一是觀點“不明確”,未能圍繞中心論點充分展開論述,或是雖然展開論述但層次混亂;二是論據“不充分”,缺乏有效論據,或是論據針對性不足,導致“言之無據”;三是論證“不充分”,論證過程缺乏邏輯,不能層層推進證明論點,或者語言表達不準確、拖沓重復,導致論證停留于淺層。針對初中語文議論文寫作中論述“不充分”的問題,本文從論點、論據、論證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充分論述議論文“論點”。
一、逆否“論點”,拓寬論述空間
數學學科中,“逆否命題”的定義為:如果兩個命題中的一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另一個命題的結論和條件的否定,則這兩個命題互為逆否命題。簡單來說,原命題:若a,則b。逆否命題:若非b,則非a。在邏輯判斷中,原命題與逆否命題互為等價命題,即原命題成立,則其逆否命題也成立。議論文的“論點”可以看作一個“命題”,議論文寫作過程就是證明這個“命題”成立的過程。議論文寫作運用語言文字證明“論點”成立,數學學科運用數學語言證明“命題”真假,二者都必須遵循邏輯規律,有異曲同工之妙。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作板塊“觀點要明確”中,針對觀點不明確的問題指出“避免這些毛病,需要提高思辨能力”。原命題與逆否命題是一個命題的正反兩個方面,逆否“觀點”也是一種辯證思考方式。
將“逆否命題”的觀點引入議論文寫作,可以有效拓寬論證空間,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一是對“論點”進行正面論述較難時,可以通過逆否“論點”進行反面論證,解決學生不知從何處著手的問題。二是結合“論點”與逆否“論點”實現辯證論述,形成邏輯閉環,避免論證缺口。三是在分論點中運用逆否“論點”,豐富議論文論述方法,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以2024年廣東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為例。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主角。請以“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1)文體自選(詩歌除外);(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現真實姓名和學校。
由于文體不限,學生可以選擇寫作議論文。從寫作要求看,關鍵詞為“自己”“人生故事”和“主角”,題目是“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如果提問:“為什么要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學生就會發現本篇作文的中心論點為:“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才能演繹出屬于自己的人生故事”。進一步追問:“如何才算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屬于自己的人生故事是怎樣的?”“主角”具有多種特征,比如堅定不移地追尋理想、面對挫折永不言棄等等;“屬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定義就更加寬泛了,但必然包括了解自我和實現自我。鑒于新課標只要求學生寫作簡單的議論文,學生只需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喜好,選擇其中某一個方面進行重點寫作即可。
比如,以“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勇于追尋理想”為中心論點進行寫作,列出中心論點的原命題與逆否命題。
原命題(中心論點):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勇于追尋理想。
逆否命題(等價命題):不能勇于追尋理想,就不能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
作為主角勇于追尋理想,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作為中心論點來說稍顯平淡。但是逆否“論點”后,論點一下子變得旗幟鮮明起來,不僅增加了議論文的吸引力,也打開了寫作思路:如何確立理想?認識自我并找到可以為之奮斗一生的目標。如何追尋理想?長期持之以恒,不怕艱難困苦,不被挫折打倒。如何度過追尋理想的漫長時光?從個人角度來說,保持樂觀主義精神,享受追尋理想的過程;從社會角度來說,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發揚團結合作精神。由此,可以初步將中心論點分為三個分論點進行分層論述。
中心論點: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勇于追尋理想。
分論點: ① 作為主角,要了解自我并確立人生理想; ② 作為主角,要排除萬難,為實現理想而奮斗; ③ 作為主角,要樂觀自信,享受追尋理想的過程與結果。
在分層論述過程中,同樣可以通過逆否“分論點”進行辯證論述。例如,“作為主角,要了解自我并確立人生理想”,逆否后為“不了解自我并確立人生理想,就不能成為主角”。青春年少的初中生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不足,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難免天真、沖動,可能面臨父母親人的反對。如果放棄自我、聽從長輩安排,那就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為他人人生中的“配角”,丟失了“主角”的身份;如果過分追求自我,聽不進任何批評和建議,就無法成為積極成長的“主角”,反而會淪為“反派”。
總之,逆否“論點”以“等價命題”的方式從反方面思考“論點”,為辯證思考問題提供了可行路徑,也拓寬了議論文寫作空間。同時,初中作文常常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現,當給出的寫作材料比較豐富時,學生可以將其梳理為不同的“分論點”,置于中心論點之下,從而兼顧多方面寫作要求,增加議論文寫作的層次性和深度。
二、裁選論據,構建真實支撐
對于議論文來說,論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論據的積累重在平時,只有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當好“有心人”,留心記錄典型的名人名言、優秀人物事跡、個人生活感悟等,才能在寫作時“信手拈來”。議論文中的論據選取要做到兩點:一是根據論點選擇適當論據,二是論述時做到簡明扼要。
在選取論據時,要注意論據的準確性、真實性以及針對性。仍以2024年廣東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為例,可以引用居里夫人、史鐵生、張桂梅等名人故事,也可以從身邊故事取材。因為廣為人知的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已經有了“定性”,在引用時不容易出錯,所以引用名人故事或者名人名言只需客觀真實、細節準確即可。從生活事例中尋找論據,則需要先對論據進行“預判”,找準觀察的角度,注意論據的針對性。論據是議論文的事實支撐,一定要采用真實可信的事例作為論據,因為現實才是最具說服力的,切忌胡編亂造。
例如,針對上文分論點 ② “作為主角,要排除萬難,為實現理想而奮斗”,如果用居里夫人、史鐵生、張桂梅校長的事跡作為論據,只需做到真實、不夸大其詞即可;如果用生活事跡作為論據,就需仔細甄選一一比如寫自己為了理想努力學習,說服力顯然不足。
選取論據后,還需根據論證需要“裁剪”論據。如用張桂梅校長在山村創辦女校的事例論證明上文分論點 ② ,就要從創辦女校的“難處”著手:她如何想方設法地籌集建校資金?如何苦口婆心地說服女孩的父母?如何不畏世俗地打破村民對女孩讀書的慣性歧視?從而證明“主角”的精髓不在于“幸運光環”,而在于“排除萬難”。
三、仿寫論證,強化語言邏輯
先拆解論點確定寫作思路,再根據寫作思路尋找論據,最后將這些寫作素材融入文字寫作中,以文字論證觀點。猶如廚師烹飪佳肴,先確定菜肴名稱,然后按照清單準備好所需食材,最后能不能做出美味還得看廚師烹飪功力。從這個角度來講,論證過程直接決定了議論文寫作的成敗。對優秀作品進行模仿,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論證要點,有效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
1.舉例論證
舉例論證首選眾所周知的名人名言,其說服力較強且不易引起爭議,但對學生素材積累程度和記憶準確性要求較高。次選受過公開表彰的優秀人物事跡,以真實性增強說服力。從自身生活舉例亦可,但須注意表達的準確性和論證的針對性。如《論教養》中,為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教養”,連續列舉了多個反面例子,如一個在外紳士、在家懶惰的男人。在論證“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時,可以仿照舉例。
什么是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一個男人,假如他事業有成,在外呼風喚雨,在家卻對妻兒頤指氣使—那么,我們可以斷定這個“主角”存在一定的缺陷—真正的“主角”在家中不一定處在“中心”或最高位置,但一定能夠與家人愉悅相處。
2.道理論證
道理論證在議論文中常常起到樞紐作用,既能總結前文,又能引領后文。好的道理論證應當做到言簡意賅,用簡要的話語將論述要點清晰地表達出來,點明主題的同時令人信服。如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中寫道:“適合你的事業,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尋找…而且因為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也如抽絲剝繭,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這段話非常適合借鑒應用到2024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題“我也是個取水人”議論文寫作中。
適合你的取水方式,不是天生的,而要靠自我尋找。適合的取水方式,不會自然出現在你面前,需要多次嘗試和比較。而且隨著自身的成長,我們能夠不斷擴大探索范圍、提高取水能力,適合的取水方式也會隨之變化。
3.對比論證
對比論證中最典型的就是正反對比論證,如孟子在《離婁上·第十二章》中用“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從“誠”與“不誠”正反兩個方面論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正反論證法與逆否命題結合起來使用,可以使議論文寫作說服力加倍。例如:
作為主角,在追尋理想的途中能夠一帆風順,從未見過;因為接連遭遇挫折而放棄理想,那一定不是主角。真正的人生主角,絕不會選擇一帆風順的坦途,更不會因困難挫折而放棄理想。
4.引用論證
顧頡剛在《懷疑與學問》開篇引用程頤的“學者先要會疑”和張載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來申明“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的“論點”。程頤和張載是中國歷史上的學問大家,知名度高,引用他們的話語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可以直接說服讀者。有的學生認為學業緊張,沒有時間去背誦名人名言。其實,中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了大量名家名作,很多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都能做到全部或部分背誦。從語文教材中“就近”引用名人名言,不失為引用論證的一條“捷徑”。
四、結語
總之,初中議論文寫作可以通過逆否“論點”拓寬寫作思路,借助精心選取的論據構建真實支撐,最終將“論點”與“論據”有機融合進行論證。論證過程中,可以靈活運用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讓“論點”論述得更加充分,以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提升議論文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