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開放型文明可以消解文化語境的隔閡與藩籬。在海德格爾看來,“敞開”意味著通過“去蔽”抵達真理。歷史率先印證了這一點,共產主義火種在上海這座“敞開”的城市形成燎原之勢,伴隨著西方傳入的電影技術日臻成熟,上海也成為我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的沃土,鑄造著屬于這座城市的風骨。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根植中華文明,不斷擁抱外來文化,在“敞開”的語境中建構起中華文明自有的廣度與深度。2024年7月,“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788 件跨越三千多年的文物匯聚申城,從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到圖坦卡蒙黃金面具,全方位呈現古埃及文明的輝煌成就,展覽不僅為全球文博機構提供可借鑒的“上海方案”,更是一次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奇跡,兩個五千年文明古國在這里的相聚,對話。
“敞開”也意味著語境殊別,文化必須彌合這種困境。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上映,流暢飄逸的工筆畫風與三太子反抗父權的激烈個性凝結成中國動漫史上不可超越的經典。2025年春節,《哪吒之魔童鬧海》掀起新一輪熱潮,新技術制造出驚人視聽效果,哪吒最終從孤獨的反抗者變成正義的捍衛者。作為沖入世界影史第六的中國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在海外上映之后,《哪吒之魔童鬧海》遭遇了“高文化語境”的困境,除了精彩的打斗場面和影片特效,國外觀眾對中國式親情與陰謀的表達似乎并無共鳴。也許,改變全球市場環境,改變觀眾認知,是中國動漫電影未來努力的方向。
戲劇舞臺上,中外戲劇家以包容性與時代性互相酬答。無論是經典文學的當代改編,還是國際名團名導的先鋒實驗,上海舞臺不僅在藝術形式上不斷創新,在內容上深度挖掘人性與社會現實,為觀眾帶來了深刻的思想啟迪。這不禁讓人想起百年前周碧初先生負笈向西,在法蘭西接受西洋繪畫的洗禮,平實漸進地兼收并蓄中西優秀文化資源加以轉化,澤被中國藝術土壤——“敞開”意味著融合,意味著藝術主體進入更廣闊的生長空間。
回顧2024年,上海影視創作領域斑斕似錦,無論是《繁花》抑或《城中之城》.是《解密》或是《好東西》,銀幕與熒屏交相輝映,精品迭出。在舞蹈創作方面,中華傳統美學融入舞蹈血脈,同時在數碼技術中探索舞蹈藝術的種種可能。由遠及近觀察藝術的發生,木刻藝術、文物劇場、虛擬制片技術抑或影視音樂的美學作用,無不形成一個觸動美發生的點。
在“敞開”的語境中,或者說,在開放型文明中,“旁求大美,同于四裔”是藝術的終極理想。今天,《上海藝術評論》愿與讀者實踐這種理想,以身心覽萬物,以天下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