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哪吒汽車CEO被員工討薪”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將這家曾被譽為造車新勢力的企業推至輿論風口。
從2022年以15.2萬輛銷量登頂新勢力榜首,到如今陷入員工討薪、經銷商維權、工廠停擺的多重危機,哪吒汽車的發展之路,折射出新能源汽車行業激烈競爭下的生存挑戰。
銷量黑馬虧損180億
2014年成立的哪吒汽車,在2018年原CEO張勇加入后開啟了快速擴張模式。以“低價高配’的打法,主攻網約車、租賃等B端市場,哪吒V、U系列車型憑借性價比優勢迅速打開市場。2022年,其以15.2萬輛的銷量成為新勢力年度銷冠,估值一度達250億元,成為行業矚目的“黑馬”。
然而,2023年起,哪吒汽車的銷量增長戛然而止。當年銷量下滑至12.75萬輛,同比下降16.16% ;2024年更是斷崖式下跌至6.45萬輛,三年累計虧損超180億元。財務數據顯示,2021至2023年,哪吒汽車營業收入雖從50.87億元增至135.55億元,但虧損持續擴大,分別為48.4億元、66.66億元、68.67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183億元,毛利率也逐年下降。截至2023年底,公司賬面上的現金及等價物僅28.36億元,較2022年的67.57億元大幅減少,資金鏈緊張問題凸顯。
銷量下滑的同時,哪吒汽車的供應鏈和售后體系也陷入癱瘓。今年3月以來,全國300余家經銷商中20余家代表赴桐鄉工廠維權,控訴\"打款未發車”“拖欠返利”;數十家供應商在上海總部討債。同時,車輛配件斷供導致售后癱瘓,有哪吒S車主稱增程器損壞后無配件更換,被迫使用純電模式,續航僅一二百公里;另有車主因維修無門陷入“無車可用”困境。
“網紅”效應難翻身
面對困境,哪吒汽車新任CEO方運舟多次呼吁要齊心協力”,強調二次創業的目標是2025年毛利率轉正、2026年實現盈利,并將海外市場作為突破口。
事實上,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從藍海轉為紅海,蔚來、理想、小鵬等新勢力以及比亞迪、吉利等傳統車企加速布局,哪吒汽車面臨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當競爭對手紛紛通過技術創新和高端化提升品牌溢價時,哪吒汽車的市場份額受到嚴重擠壓。
為扭轉局面,哪吒汽車多次嘗試戰略調整,曾轉型為“服務型公司”,計劃聚焦軟件與生態服務,放棄重資產造車模式,但這一轉型被外界視為“放棄主業”,引發投資者與供應商強烈質疑。
哪吒汽車也曾試圖借助“網紅”效應提升銷量,與360集團創始人周鴻袆達成合作,周鴻袆成為哪吒汽車的投資人并參與品牌營銷。然而,流量和銷量在很多時候并不互為因果,即便有車圈“頂流”周鴻袆的加持,哪吒汽車的銷量也未見起色。2023年,哪吒汽車交付12.75萬輛,是唯一一個銷量下滑的新勢力,同比下滑 16% ,而截至2025年1月,哪吒汽車國內交付量僅為110輛。
今年3月,哪吒汽車在泰國經銷商大會高調宣稱“海外業務推進”,但國內銷量下降、工廠停擺的現實讓全球化愿景顯得蒼白無力。
融資能否“止血”?
面對嚴峻的財務危機,哪吒汽車將希望寄托于資本市場。2024年6月26日,其母公司合眾新能源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開啟IPO征程。如果順利上市,哪吒汽車將成為第五家香港上市的中國新勢力車企。然而,哪吒汽車的IPO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24年9月,哪吒汽車在沖刺IPO的關鍵時期更換CFO,這在業內并不常見。此外,哪吒汽車此前已兩次沖擊IPO,第一次是2020年啟動科創板上市計劃,最終因諸多原因流產;第二次則在2022年被傳赴港IPO,隨后被哪吒汽車否認。
有分析師認為,融資僅能“正血”,核心仍在于能否通過海外市場提升造血能力。如果哪吒汽車不能在海外市場取得實質性突破,僅僅依靠融資來維持生存,那么它將難以逃脫行業的洗牌。事實上,對于尚未盈利的新勢力車企而言,IPO是緩解資金壓力的重要手段,但成功率并不高,威馬、高合等都是前車之鑒,哪吒汽車能否憑借此次IPO獲得資本市場的“輸血”,仍是未知數。
另有分析師表示,哪吒汽車衰落的根本原因還是產品力不行,沒有產品力就談不上品牌力,哪吒內部向來是把營銷看得重于研發,過去多次“硬蹭式”營銷雖帶來了流量和曝光,但沒有過硬產品支撐,長期下去難以支撐銷量的增長。以哪吒汽車目前的銷量表現,要想重返賽道,必須擺脫對流量的依賴,回歸產品本質,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
員工討薪、供應商圍堵、經銷商維權.剛剛迎來十歲生日的哪吒汽車,如今正站在十字路口。無論是資本市場的“輸血”,還是產品力的提升,亦或是供應鏈和經銷商體系的重建,都需要時間和精力去落實。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加速洗牌的背景下,哪吒汽車能否抓住最后機會,實現絕地反擊,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命運,也為整個行業提供了一個觀察新勢力生存狀態的重要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