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 年的飛機抵達塔那那利佛國際機場,恰好遇到歐洲來的航班,本來狹小的入境廳瞬間變得擁擠不堪,被裹挾在喧鬧的人流中向前移動,經過一番既定動作——排長長的隊、填寫入境卡、檢查護照、翻檢行李,折騰了好一陣,才總算是入了境。13"個小時的不眠飛行,疲憊不堪,來不及好奇,坐上塔那那利佛孔子學院雇來的車,穿過狹窄幽暗的蛇形車道,又經過行人稀疏的市區,看著窗外影影綽綽濃得化不開的漆黑世界,不禁問自己:這一場遠行,是為了什么?
成行之前,已經對馬達加斯加這個神奇國度做了一番初步了解。初來乍到,覺得自己即將隨時經歷一場生存大冒險,未來這一年,要不斷拓展人生體驗,才不枉這相遇一場。
被分派到圖阿馬西納省(又稱塔馬塔夫)轄下的費內維爾市中山學校教學。費內維爾坐落在馬達加斯加的東部沿海,東臨印度洋,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唯一連通塔馬塔夫的省道,凹凸不平。區區"100 公里的路,擠滿乘客的小型面包車硬是走了近3"個小時,實在無心理會窗外風景,甚至辜負這大自然的美意也在所不惜。然而,當我們舟車勞頓來到民風淳樸的費內維爾,本地人熱情地用漢語“你好”和我們打招呼的那一瞬間,地域、文化、膚色的差異在腦海中霎時消散。當眼前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的人們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向自己問好,收獲的不僅僅是驚喜,還有最樸素的感動。

這里的生活,比一首平緩的布魯斯更柔和緩慢。剛來到的時候,不習慣耗上半個小時等服務員把菜送來,約好的事情要做好打折扣的準備,生活上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讓時間慢一點,也許就是他們選擇的生活形態,是他們的文化里根深蒂固的東西。就像三毛在《萬水千山走遍》里記錄洪都拉斯之行寫的:“并不喜歡用落后或者先進這些字句來形容每一個不同的國家,畢竟各樣的民族有他們自己的生活形態與先天不平等的立國條件。”作為來客,我們不必妄加評判,學會理解就是最大的尊重。帶著這樣的心境,去欣賞這座濱海小城,每天都能見到樂觀面對生活的本地居民,風景也有著原始的美麗,剛剛好,這算是人與自然的一個默契。
中山學校是一所老華校,聽華人老校工陸先生介紹,學校以前開設過中文課,教的是粵語,后來一度中斷,近年來,在學校的努力下,塔那那利佛孔子學院在中山學校開設了中文教學點。在前任志愿者老師的努力下,學生們的中文基礎打得比較牢固。短短的幾年時間,許多學生已經可以用中文與老師進行基本的日常對話,能唱很多中國歌曲,能背出多首中國古詩。在遠隔重洋的非洲島國,在這個并不發達的偏遠小城,這是一個奇跡。
雖然知道他們有一定的中文底子,但新學期開學的升旗儀式上,全校學生唱起中國國歌時,感動還是來得有些出乎意料。在距離祖國八千公里的異國他鄉,看著冉冉升起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聽一群膚色迥異的學生用不太標準的口音集體演唱中國國歌,背后是中國支援興建的在建新教學樓,內心糅雜了思念與自豪,有說不出的感慨,久久不能平復,這種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很難用價值去衡量,但我知道,盤旋在心底的疑問已經有了答案。
緣分這事說來奇妙,不遠萬里相識一場,是冥冥之中的造化,已非易事。不期我喜歡學生們,學生們也不討厭我,這又是難得。我常常和同事笑稱,我的課堂其實就是笑笑鬧鬧地度過的。學生們一天要學習兩三門語言,再加上有各個學科輪番轟炸,因為沒有課本,課堂上除了抄寫還是抄寫,我希望他們的學習是快樂的。我們會因“你的媽媽是做什么工作的?我的媽媽是早飯”“你要吃什么?我要吃哥哥”“斯坦卡同學的尾巴很長”這類錯誤回答的幽默全體爆笑,又一起為文藝匯演出謀劃策、給學生家長們做春節紅包,或者讓學生輪流扮演老師把剛學到的內容教給同學……實際上,學生們并不能把所學都吸收轉化,但愉快的體驗有助于把機械習得轉為主動學習。
每次上課,都有學生拿新奇的東西來問我“老師,這是什么”,有時是他們日常見到的東西,有時是不知道從哪里買來的中國制造小玩意兒,有時則是一本常用彩圖詞典的配圖。當我把中文的說法告訴他們后,學生們又集體重復若干遍,為額外收獲一個新詞而高興。他們以他們的年紀來觀察了解中國,正如我們在他們的年紀也曾仰望過新奇的事物一樣,大概“學習一門語言,發現一個新世界”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而我也會向他們學習一些本地語言,當我第一次用馬達加斯加語“salamma”(你好)與早起的漁人打招呼、用剛學會的詞匯到市場買菜時,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費內維爾的華人多來自廣東潮汕、順德地區,早年來到馬達加斯加討生活,憑借血液里流淌著中國人正直、勤勞、善良的基因,站穩腳跟、開枝散葉。華人先輩為了延續海外華人血脈,于1938"年創辦了中正學校(后改名中山學校),以草棚瓦楞搭建而成,廣招華人子弟和本地學生,早期教授粵語、法語和馬達加斯加語。1957"年,馬達加斯加僑胞踴躍集資,在現址建成第一座教學樓。隨著學校聲譽漸高,學生數量增加,原有教室已不敷應用,學校于"2011 年便開始動工新建一棟教學樓,但由于時局、經濟等各方面原因,僑團和學校難以支撐全部建設費用,就在建設陷入延宕之際,中國駐馬達加斯加大使館及時伸出了援手,籌措了援助資金以解學校的燃眉之急,終使新樓順利建成。
現在生活在費內維爾的陳會長這一代已經是第三代華人,但由于生老病死、人員流動,留在費內維爾的華人已經不多——校董會陳汝占先生、陳肇基先生、楊先生,華人老校工陸先生,開雜貨鋪的馮先生。由于會說粵語的緣故,我常常充當中文教師四人小組的聯絡員,到陳會長家溝通工作、生活上的問題。陳會長有時會和我聊起華人先輩遠渡重洋到馬達加斯加討生活、定居、建設的艱難歷史;有時會翻出珍藏多年的歷史資料,向我介紹費內維爾愛國僑胞募集資金支援國內抗日救國的感人事跡。
1939 年前后,正值中華民族救亡圖存之時,費內維爾華人僑胞顧不上溫飽,組建起“片拿夭站華僑救助社”(作者注:費內維爾市早期粵語音譯作“片拿夭站”),通過抗日救國宣傳畫,向海外華僑發出“我們要強有力來救護遇難同胞”“寧為強國之乞丐,不為亡國之富翁”“救國全靠大眾的良心”的呼聲,竭力動員同胞踴躍捐款。海外僑胞救濟及慈善捐款名錄上羅列著一筆筆由愛國僑胞一分一毫捐助的捐款明細,墨色經久不衰,是愛國僑胞即使遠隔重洋仍心系祖國的鮮活印記。
雖然靠近赤道,但冬天的費內維爾,早晚還是有濃郁的涼意,讓人精神抖上一抖。生活比東八區慢上五個節拍,似乎節奏慢了許多,有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恍惚感。某日與朋友聊天,朋友突然問,要開始倒計時了吧?這才發現,曾經以為遙遙無期的歸期,突然就在眼前了。
就這樣歡騰一場,來到學年的期末文藝匯演。演出前三四天,排練結束后的間隙里,一個小女生拿粉筆在桌子上寫了個“2015”,抬起頭問我:“老師,2015"年你來嗎?”
有那么一秒的錯覺,像極了一年多前在泰國的那個下午,學生跑過來問我:“老師,你回中國了,還來嗎?”實在不能做什么不切實際的承諾,索性說“明年不來了”,這次也不例外。而就在半個小時后,本學期最后一次升旗儀式結束,學生們告訴我,接下來幾天不用上課,到星期五表演的時候再來。于是,規劃中的好好告別,變成猝不及防的匆匆而過。
而離別不過是一件最平常不過的事,何須填充儀式?我們離開親朋,來到遙遠的國度,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受熟悉的語言,在迥異的文化里感受情感的共鳴,不折不扣地熱愛一遍,告別也就無須刻意。
十多年后的"2025 年,當我整理好臺賬,即將結束兩年的駐村工作,和待了兩年的村子告別之時,心中還是不免想起在費內維爾的匆匆往事。雖是同樣的感慨萬千,卻在時光的沉淀中多了一份坦然。馬達加斯加的海邊小城難以再見,桂西北的村莊終會重逢。
